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虽色常空。”

在东晋时期的佛教界,有过一次非常大的理论分歧,产生这个分歧的两个人物来头都不小。一个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另一个是来自北天竺的名僧,觉贤三藏法师,音译佛陀跋陀罗。这次的争论甚至还牵扯到了另外一位高僧,就是中国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这次争论的理论,简单地来说,就是“空有之争”。

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觉贤,音译佛陀跋陀罗

交恶由来

觉贤,少时游学罽宾,当时即有大名,义熙初年来到长安,与罗什三藏相见。传说他与释迦牟尼佛本是同宗,皆为迦毗罗卫国人,其父为甘露饭王。初到长安之时,他与罗什三藏一见如故,相交甚好。但这种情况随着二人交往的深入,特别是对于“空有”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二人的关系恶化。最后罗什僧团的弟子诽谤觉贤“神通误人”遂遭到驱逐,觉贤在庐山慧远大师的调停下,携弟子慧观等人,南下至庐山东林寺,直到圆寂。

鸠摩罗什三藏对于“般若”和“中观”理论的研究是很深的,他才思敏捷,说法深入人心。由此,“空”的概念和理论在中原可谓是深入人心,当时的长安学界,“谈空”是主流。而觉贤三藏所秉持的是“有”,因此两位顶级高手在姚秦太子组织的一次规模颇为盛大的辩论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鸠摩罗什尊者

空有之辩

鸠摩罗什三藏认为“法相皆空”,认为“一切法无相”是大乘的根基,由此坚决地否定万物之外另有独立的“一微”存在,特别是在译出《维摩诘经》之后,多次强调“一切法毕竟空”。而觉贤三藏坚持“缘一微故有众微”,并且反问道“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一个秉承的是大乘空宗的理论基础,一个坚持的是大乘有宗的理论基础,两个人的讨论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从义理上来讲,空有之争,一直是几千年来佛教争议的重点,并没有哪一方获得胜利。

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金刚经》是空宗的经典

庐山译经

由此,慧远大师延请觉贤三藏到庐山东林寺译经,欣然应允。觉贤法师在东林寺译出了诸多经典,《达摩多罗禅经》对东晋时期乃至后世的禅法影响深远,法领请回的《华严经》经由觉贤大师翻译,对后世的华严宗的创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由法显大师请回的《摩诃僧祗律》这部戒律,同样是出自他的翻译。此外,《大般泥洹经》、《大方等如来藏经》、《新无量寿经》等都是出自觉贤的翻译。觉贤大师的译经数量放在中国佛教史并不算多,但是他是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人物,《华严经》的译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走向,也影响了后面传入中国的世亲无著两位大师的学说基础。

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觉贤大师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

影响后世

可以说,《华严经》是整个中国佛教史理论体系最完备的一部经,特别是它的“三千大千”的世界观,后面深刻地影响到了净土宗的诸多佛国净土。“华藏世界”以及“境行果”的理论,在后面的隋唐时期成为了主流。

觉贤三藏初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传禅法,阴差阳错之间成为了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此等因缘,妙不可言。在当时他与罗什三藏齐名,后世也将他认定为“中国禅”的创始人,他的禅法不同于佛教初期传入中国的禅法,这一点后来深刻地影响到了禅宗。

两千年前发生在长安的大论战,佛教两派的分歧点

庐山东林寺的觉贤大师纪念塔

觉贤三藏,一代高僧,于宋文帝元嘉六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岁。如今的庐山东林寺,仍保有大师的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