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戰國時期的大變革家商鞅,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擋人財路的性質極其惡劣,這話說得簡直讓百姓們同仇敵愾,商鞅也為此背了黑鍋。那麼這話當真是他本人所說嗎?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商鞅在立下變法大功後,被秦孝公賜商於之地為食邑,人稱“商君”,該言論正出自《商君書》。

後人對此書爭議頗多褒貶不一,而且對作者也未能取得統一意見:

一、商君書是偽託商鞅之名所作。

二、確是商鞅本人所作。

三、是後人集結商鞅和其他法家思想,編撰的合集,並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不是同一時期成書。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徙木立信是為確立商法權威

個人認為第三種觀點可能性較大,可以儒家發展史為類比。經過董仲舒、朱熹程頤、王陽明等人的持續增添強化,儒家思想與初創時期早已似是而非。

拋開爭議不提,這個“弱民強國”到底對不對?

用在當初確為良策

商鞅所處的時代是大爭之世,在秦孝公身後是一個貧弱殘破的秦國,經常處於被山東六國合夥群毆的尷尬境地。即便是在秦國內部,也有甘龍為首的一批舊貴族佔據權力核心,這就形成了國君和貴族分權的狀況。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劇照

弱民之策,同樣適用於弱化權貴階層,為的就是兩個字——集權,是集中在君王一人手中。

對於民眾,其用意是讓他們掙扎於貧富之間,如果不許民富,民眾就會喪失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如果讓民過富,一味享受安樂也會丟棄上升動力。這與“塑造中產階層”的觀點高度相似。

由此可見,商法並非將民“一弱到底”,弱得讓百姓們吃不上飯,這是誤判。商鞅變法後,秦國百姓初獲溫飽才是事實。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正因商法深入人心才會取得巨大成效

他認為只有將民眾生活水平維持在不高不低的狀態,才會激發民眾對“獎勵耕戰”的興趣。只有農民不斷勤力耕種,戰士奮勇作戰,國家才會強大。

法家崇尚的是“性惡”說

戰國時已經“禮崩樂壞”,單憑仁義道德維持秩序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商鞅認為:

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逸),苦則索樂,辱則求榮。

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收效最大證明商法的正確

用白話表述,就是缺什麼追求什麼。人的慾望就是追名逐利,人的所有行為都建立在“好利”的基礎之上。入仕則追求高官厚祿,務農則盼著良田萬頃。

在這種利益驅動下,如放任其野蠻生長,那麼將會“農不思耕”,大夥都去追逐發大財的路子,田地沒人種了,秦國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亦被架空。其二,那些集中了大量財富和權力的人,會進一步爭奪名聲地位、擴大權勢,這對秦公成為潛在威脅。

因此商法弱民,就是為了監控和打壓,將其約束在可控的框架之內。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這絕不是說包括商鞅在內的法家學說,要將民眾弱到居無片瓦、衣不遮體。法家還是鼓勵百姓們豐衣足食的,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治安穩定。法家認為,物質生活直接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當物質需求被充分滿足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行仁義重道德。

法家先驅管仲就曾說道: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多麼光輝的思想,知書達禮、道德榮辱都要建立在保證基本生存需要這個基礎之上。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收復函谷關是變法高峰

備受抨擊的“弱民”律法

秦法嚴苛,被視為“暴秦”標誌。就連清末民眾那種麻木不仁無國家性的狀態,也統統歸咎於法家的嚴刑律法。

那麼反問一句,雄漢盛唐民眾蓬勃、將士奮勇,是因無法乎?律法是工具,如何使用、用到何種程度至關重要。

商鞅正處天下大亂,各國紛爭的時期,厲行嚴法的約束效果遠高於已經“崩塌”的仁義禮教,只有這樣才能將秦國納入正常發展的軌道,故有“亂世用重典”之說。

法無萬世不變之法,以沒落清朝之法,跨越千年鞭笞秦時商法,或有牽強。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施法恰當故秦兵奮勇

法既如此,弱民之術亦如此

滄海橫流,早已天翻地覆,大爭已變盛世。

秦時商法到如今不知換過多少茬,國家形態、道德標準、思維觀念進化到完全不同的層次。再以商法生搬硬套固然是形而上學、貽笑大方,然以今時標準再去評判商法,亦是張冠李戴、漏洞百出。

商鞅為何要弱民,此舉真能強國嗎?商鞅:因時而治我不背鍋


如果商鞅有靈能知今朝狀況,定會老臉一紅:“昔日那套舊古董,大夥就別再惦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