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你知道屈原有多慘嗎?

說起屈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為我國的文學史開創了一個燦爛的時代,即楚辭時代。不過相比他在文學史上的造詣,人們對他在政治上的表現更加欽佩。

大約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在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從小好學,滿腹詩書,被楚懷王任命為左徒,對內可與楚懷王商議國事,對外可以接待外賓、應對諸侯;那時的屈原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可是,屈原的才華和官職卻招來一個人的嫉妒,那就是與他處於同一官階的上官氏。

上官氏經常向楚懷王打小報告,指責屈原的種種過失,而楚懷王的意志也不堅定,聽信了上官氏的話,就開始慢慢疏離屈原;見此情景,屈原十分傷心,寫出了《離騷》,在《離騷》,屈原表達了自己的剛正不阿、一身清廉、志趣高潔的信念,但卻引來了上官氏更無恥的誹謗,使得楚懷王罷免了屈原的官職。

在這之後,其他諸侯國開始垂涎楚國的國土,經過幾次戰役,楚國由盛轉衰。之後楚懷王要出使秦國,屈原聽說以後,趕緊跑去勸阻,認為這是秦國的陰謀,不能相信。可惜最終楚懷王沒有聽從屈原的建議,命喪秦國。

楚懷王的遭遇讓屈原無比痛心,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用來表達自己的憤懣和憂傷;但這些詩篇卻惹怒了剛剛登基的楚懷王之子,他派人在朝堂之上指控屈原的過失,最終將其流放。

可憐一心為國的屈原不被人重用。被流放之後,屈原傷心欲絕,他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抱負和現在的不得志,覺得自己無顏苟活於世。於是,他披散著頭髮,來到汨羅江前,做了一篇《懷沙賦》之後,便抱著石頭沉入了江底。

回顧屈原的一生,無疑是一個壯志難酬的熱血青年;他的執著、他的一心為民卻被世事捉弄;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如果屈原像古代諸多詩人一樣,不理俗世中的事物,避世歸隱,或許又是另一種結局。

著名中醫藥學家曲黎敏教授曾說“人生苦短,入世就要積極向上,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出世就要學會坦然面對人生,享受世界,享受生活,如東坡羽化而昇仙”。

人生苦短,何必要跟自己過不去,能做的儘量去做;實在做不到,可以換條路走,何必把自己逼到死衚衕裡,自己與自己為難。屈原的這種做法對於古代人來說無疑是可歌可泣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 ,過度苛責自我,會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麻痺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