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0年伊始,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下的我們,沒有誰是百分百絕對安全。

在這場抗擊病毒的戰役之中,醫護人員在疫情一線救助感染群眾,而更多的未被感染群眾的心理健康,也成為當前疫情之下需要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1月25日大年初一,《長江日報》有這樣一篇報道:

有一位19年12月份坐火車出差的小夥子,是在漢口火車站下的車。


在聽聞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事情之後,便開始無休止的懷疑自己,每天不斷地測量自己的體溫。


但從各種體徵上來看,他一切正常,只是精神上一直處於十分亢奮的狀態。


只要自己的體溫有些許變化,他都會驚慌失措地說:“我可能的肺炎了,我得去醫院!”


終於在大年三十除夕夜的晚上,他一遍看電視,一遍泡腳,泡腳完畢他開始測體溫,結果體溫測試上升了一點點,他竟然失控嚎啕大哭,並說自己要快要死了。


這位小夥子的父親抱著他說:“不是擔心你得了肺炎,只是擔心你精神出了問題!”於是老人撥打了心理救助熱線。

隨著疫情的發展,感染人數的增多,媒體對病毒嚴重程度的宣傳,政府的各種管控措施,這種恐慌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更有些人甚至達到了疑病症的程度。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過度恐慌造成的心理問題

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我們的基因中就是自帶“緊張、焦慮、恐懼、痛苦”這些情緒的,它們會在很多關鍵時刻幫助我們,使我們躲避災難,也使得整個人類文明得以發展進步。

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往往都是巨大的,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這個非常時期,大家出現緊張情緒而導致一些“應激反應”,這是非常正常也可以理解的,畢竟生命無價,而且截止目前為止,此次疫情已經造成了過千人死亡,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但如果自己的神經總是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就會出現很多“過激反應”:

  • 一點身體不適,就覺得自己被傳染了,無時不刻地關注著疫情,對照肺炎症狀,寢食難安;
  • 雙黃連口服液能抗病毒,一時間各大藥店跟“雙黃連”沾點邊的藥,全被一搶而光;
  • 認為貓狗會傳播病毒,有些人覺得不安全就拋棄了他們的寵物,極個別的人甚至直接從高樓上拋摔;
  • 偏聽輕信各種不明真偽的信息,抽菸喝酒可以殺病毒,微波爐加熱口罩能消毒,北京直升飛機空撒消毒液........
  • 食品會不會被傳染,物價會不會被哄抬,疫情結束後工作還能不能保住?

  • 為什麼大家會如此恐慌,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得我們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脅。

    我們最基本的生活的安全、生存的安全,受到了威脅, 而我們又沒有100%的把握去對抗它,因此,就會產生如此巨大恐慌。

    而這種恐慌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無形的心理壓力,讓我們處在一種“焦慮、多疑、不安”的情緒之中。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應呢?

    1.嚴峻形勢造成的客觀原因

    首先,此次新冠病毒肺炎具有以下特點:

    • 傳染性強,可導致死亡,病死率大約是4%左右;
    • 當我們知道危險的時候,疫情仍在持續擴散中;
    • 病毒根本肉眼無法識別,正常人與感染者更是難以分辨;
    • 潛伏期長,在疫情前期感染人員無法明確;
    • 尚無疫苗,暫無特效藥物。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到全國延長春節假期、口罩消毒液脫銷、所有媒體24小時播報疫情”.......每一個舉措在控制疫情上都是絕對必要的,它讓我們感到全世界都在行動的同時,也確實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受到了切實的恐懼,感覺危險就在我們身邊。

    每天瞭解疫情動態、國家政策、抗擊病毒的成效.......這已經成為這段時間所有百姓的頭等大事,在自媒體如此盛行的今天,很多新聞的真假和嚴謹程度對普通人來說就更難辨識。

    如何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如何平安度過疫情階段,為本就憂心忡忡的人們平添了更多的恐慌。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2020年2月11日18點全國疫情信息


    2.認知偏差

    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是通過一些感官開始的,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會由自己的感官作為一種判斷依據,從而產生一種偏差,而這種偏差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 在這次疫情中,有些人會存在一些“消極偏差”,比如:

    有些人遇事本身就喜歡往壞的方向去想,往最壞的方向去思考。

    生活有一點小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很“中性”的,但是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坎兒”,比如自己打個噴嚏、喉嚨有點不舒服、拉肚子、胸口有點悶、頭有點暈......他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傳染了,會採取各種搜索對照,來確認自己是不是有問題了,這就是屬於“消極偏差”。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 有些人則會存在“積極偏差”,比如:

    疫情之下,還有一部分人則是處於“積極偏見”的認知之中。

    這種積極偏見,就表現為:我肯定不會的,我哪有那麼倒黴;我抵抗力好,我年輕,我肯定沒事兒。

    我們會發現,即使在目前非常緊張的狀態之下,還是會有人不戴口罩,出去串門,聚會,打牌.......

    2月5日外出辦事的時候,在一部電梯裡,碰到一位大爺,就沒有戴口罩、手套等防護護具,他伸手就去按電梯,還若無其事的看看我們,十分心安理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存在這種“積極偏見”。

    如果不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不管是“消極”或者“積極”偏差,都會對我們的認知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我們的心理,甚至引發比較嚴重的後果。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3.個人的心理狀況

    • 有一類人,他們的人格特點當中,對不確定性的忍受力非常的低。

    生活中,有些人凡事都需要一個100%的確認,他們往往需要非常明確的、正式的承諾,才能擁有安全的感覺。

    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無條件的關愛相對來說太少了,以至於他們要不斷地需要確認到底是對還是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氛圍相對嚴厲,包容性不夠,因此他們會覺得外面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可靠的,所以,他們就更需要一個百分百的確認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在病毒傳播之際,他們迫切的需要有某位專家告訴他們:如果你每天戴口罩、戴手套、不出門、消毒,那你就會安全,你絕對不會被傳染。

    但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是絕對的,尤其是對於一種新型的病毒而言,我們對它的瞭解還太少(截止日前),所以在混沌不清的各種信息之中,他們就更容易恐慌、焦慮。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 過分的關注軀體的感覺,比較敏感,比較容易接受暗示。

    這類朋友在生活中比較敏感,平時對飲食、健康就非常關注,而且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影響,他們會比較過分地關注自己的軀體感覺,同時別人說什麼,他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他們在新聞中看到有什麼就會對照自己的身體變化,比如心跳加快些,他們就會很緊張。

    其實我們人體本身在每天進行不同活動時候,心跳的速度就是有所差別的,但是我們自己不會特別注意,但對於這類人,他們會時刻注意著這些,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些具體的“參考項”上,他們會認為這些反應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信息,同時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就更感覺到自己身體不適了。

    另外這類人會更容易吸收相對負面一些的信息,而這些負面的信息所描述的症狀,會使得他們的身體產生相應的症狀,然後惡性循環,越緊張越看,越看越緊張。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 本身就存在強迫焦慮抑鬱

    從2003年非典心理救助熱線到今年的新冠病毒心理救助熱線來看,發生心理問題的人群大部分平時就有強迫、焦慮、抑鬱、睡眠障礙,各種心理問題,他們在熱線諮詢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也就是說,平時本身就存在心理問題,再加上新冠病毒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誘發,就激起了他們更多的狀況。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4.缺乏相應的知識

    大部分傳染性疾病,都會有一個潛伏期、爆發期、持續期、緩解消退期,它都是有一個時間過程的。

    而認識一個傳染性疾病,要從傳染源、傳染途徑、易感人群去辨識瞭解,而這些知識在病毒爆發的前期還存在很多的不明確性,因為科研人員也需要時間去研發,但要相信國家,這些信息定會越來越清明,越來越精準。

    正是因為對這些知識的欠缺,才會盲目的相信網絡上的各種不實傳言,造成草木皆兵的過度緊張。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應對方法

    1.面對自己的恐慌、焦慮情緒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自己恐慌、焦慮的情緒,在正視自己情緒的時候,這種壓力感反而會有釋放的感覺。

    在這個時候,需要和我們的朋友、家人、信任的人聊一 聊,如果不能見面聊,電話、視頻、語音都可以。儘量去找一個,相對平和的、情緒比較穩定的、平常不是那種恐慌的人。

    談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降低恐慌和焦慮的方法。

    和他人聊些輕鬆的,能夠讓自己放鬆下來的事情,舒緩自己的情緒,轉移下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情緒得到一定的平復。


    2.減少對疫情信息的關注

    嘗試減少關注新冠病毒肺炎信息的時間,也就是說允許自己在特定的時間“焦慮”,之後就關閉“焦慮”的大門。

    現在每天都有大量信息,一天 24 小時不休息,我們能從各種渠道看到五花八門、真假難辨的信息。

    在這個時候,如果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讓你感到焦慮,那麼就把瀏覽該信息的時間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比如說,早上起床的時候看 20 分鐘,中午看 20 分鐘,晚上看 20 分鐘。

    通過減少這種信息攝入量來減少刺激,減少刺激之後,我們的感覺可能會有所變化。


    3.正念,冥想練習

    適當的冥想練習不僅可以幫助緩解焦慮,也可以放鬆神經,讓我們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在感到焦慮、緊張的時候,可以做一些放鬆的訓練,比如:冥想、瑜伽、正念練習。

    冥想,就是讓我們對大腦中的功能,進行一系列的激勵、抑制的組合,將意識中的能量喚醒的過程。它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快樂、內在力量、智慧思想和內心的安寧,它是

    喚醒大腦覺醒的一種訓練方法。

    這些練習都比較注重“腹式呼吸”,通過腹部的深呼吸激活副交感神經,這樣副交感神經可以釋放乙酰膽鹼,降低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張度以及其他功能,從而降低機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恢復體內平衡,讓機體放鬆下來。

    同時,我們也可以做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在室內做做瑜伽,或者在某些運動APP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


    4.合理安排時間

    最近一段時間,絕大多數人都是相應國家號召,窩在家中,每天有大量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更為合理的安排。

    比如:看書、影視劇、做美食、畫畫、聽音樂、寫文字........當然也可以利用這個空檔期學一些或者做一些興趣又沒時間的事情。

    當時間被充分安排利用的時候,整個人活動起來,腦子也被調動起來,也會分散自己對疫情的過分關注,從而減少焦慮的情緒。


    最後如果各種“自救”方法都不能使自己的緊張焦慮情緒得到緩解,請及時撥打相關心理救助熱線,得到更加專業的心理救助。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情緒是具有感染性的,尤其是在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組織中。

    在工作團隊中,一個企業領導者的情緒狀態可以影響一個工作團隊50-70%的情緒。

    疫情期間,大家都處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之中(家),如果家庭中有這種非常焦慮緊張情緒的成員,這種情緒是會在整個家庭中傳播擴散的。

    這不僅會升級平時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矛盾,也會促生出新的不穩定因素來。

    相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傷害,人心的病,也許是更大的疫情。

    期待我們能夠正視焦慮情緒,用科學的方法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用健康陽光的心態度過疫情這個難關!


    “你到底會不會被傳染,我不知道,但你這焦慮的情緒確實會傳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