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一张皮影,一个形象,一段故事,

造就了多少人童年难忘的美好回忆,

在没有电视和电脑的年代,

皮影戏就开始用光影讲述故事了。

小小的影窗,烛光透影,

小小的影人,时光流转。

历史文化、人情世态,

通过这影窗和影人,

传承着民族的性格与风范。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图片来源/沧州市政府网

河间皮影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相传为明代时由甘肃、陕西迁民带过来的,民间艺人称之为“兰州影”,主要流布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目前,冀中皮影戏在保定、廊坊等地基本消失,而在河间还有着比较完整的保存。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河间皮影戏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非常活跃。当时,由邵氏等15人组建了皮影班子并集资购买演出设备,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影响很大。

河间皮影戏大致可分为东支(景和)、西支(九吉)两个支系,其中东支在景和镇王庄村,西支在西九吉乡卢村。它们都有着四五百年的辉煌历史,犹如两枝古朴、稀有的民间艺术之花,在古城河间大地上竞相开放。

河间皮影戏的皮影人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了迎合演出需要,除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外,还会搭配飞禽、走兽等各类动物,雕工精巧,造型隽秀。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河间皮影戏的唱腔被称为“老虎调”。这种唱腔粗犷、奔放,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河间皮影戏的演唱声调、板眼也与其他传统剧目不同,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一鼓开,唱腔上分平调、声调、琴调、大悲调、小悲调、疙瘩调。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河间皮影戏演出的乐器也有所不同,文场以板胡、二胡、笙、笛等乐器为主;武场则以板鼓、阴阳板、镲等乐器为主。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演出开始,打开灯光,拉开幕布,锣鼓开场,表演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子,生动的皮影形象在幕布上跃动,一举一动,惟妙惟肖。配上河间地区独有的唱腔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伴奏,动、画、唱三位一体,为观众呈现一场别样的视觉盛宴。

非遗沧州 | 河间皮影戏: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

2011年底,河间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六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河间皮影戏仍保留着丰富的口传剧目,包括《拿蜘蛛》、《混元盒》、《白蛇传》、《刘胡兰》、《白毛女》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河间皮影戏的台前幕后,

永远少不了冀中大地特有的真情实意,

一个“情”字,

便囊括了人事变迁与世态炎凉的无尽沧桑。

皮影的线连接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牵动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

重拾民间艺术里的遗珠;

重拾传统的中国文化;

重拾那份快乐时光与温暖。

​来源沧州文旅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