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解缙被称之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专门负责各种史书的修订。从小就被人称之为神童,可是在47岁那年,却被朱棣杀害。他是否担得起才子的名头呢?这位才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罪了朱棣?

01解缙饱读诗书,却没有忠义可言。

明惠宗朱允炆时期,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铁铉、方孝孺这些忠臣,为了故主舍身就义的。解缙就是其中一个,当时解缙是朱允炆的首辅大臣,虽然是刚刚被提拔上来,却也已经有了辅佐朱允炆的石锤。

既然是建文帝的旧臣,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大臣,解缙按道理应该要向朱允炆誓死效忠才对。

可是解缙毫不犹豫地就投入了朱棣的门下,一点也没有留恋朱允炆的意思。我觉得从这件事就能看得出,解缙纵然才华盖世,却没有任何忠义可言。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明史》

很多人故意忽略这个历史细节,可是我觉得这件事不应该被忽略。当时解缙到底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朱棣一进城,解缙就成了朱棣的大臣?他到底有没有反抗过呢?

  1. 让一个文人反抗,的确是有些为难了,可是他的气节在哪里?我们看不到任何记载。如果他曾经反抗过,我认为历史上不可能没有留下一点记录。

  2.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解缙肯定是主动投降了朱棣。可以说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没有什么主张的人。

  3. 儒家讲究忠君爱国,既然解缙是大才子,这些道理应该是读得滚瓜烂熟了?可是解缙却没有任何忠君爱国的表现,实在是可惜。

我认为解缙此刻的表现,其实跟他的死也是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他现在没有任何气节,所以才会被朱棣所看轻。

我们看李世民是如何对待魏征的呢?魏征当年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后来宁死不降,在李世民的多番劝说下,才变成了李世民的谏臣。而解缙压根就没打算成为魏征这样的人,也就享受不到魏征的待遇了。

02朱棣嗜杀如命,跟他老爹一个德行。

朱棣完美地遗传了朱元璋嗜杀如命的性格特点,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南京曾经阻挡过他的人,全部被他给诛杀了。

曾经写过讨伐朱棣檄文的方孝孺,全家十族都被朱棣杀得一干二净。铁铉曾经在济南保卫战多次击败朱棣,迫使朱棣绕道而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以后,回过头来把铁铉全家诛杀,铁铉本人更是遭受酷刑而死。

可以说朱棣杀的人,完全不比朱元璋少,他也相当于是个开国皇帝了,这个江山也算是他一手打下来的,难免会沾染不少血迹。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明史》

对于解缙,我很难找到一个理由,朱棣会不杀他。因为他稍微触怒了朱棣一下,被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朱棣认为解缙是在挑拨他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关系,所以将他关进了大牢。过了足足五年时间以后,朱棣忽然想到了解缙,就顺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

结果他的手下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头把解缙给做了。难道是手下人会错了意?当然不是,其实朱棣杀解缙,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这就是朱棣的本色。

他完全没有必要为解缙这种人大发慈悲,可以说朱棣压根就没有所谓的慈悲心肠。解缙这是撞到了朱棣的枪口上,给他多活几年已经是万幸了。

03解缙本以为站好队了,结果出了事。

经历了建文帝以后,解缙似乎明白了政治是怎么一回事,跟对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解缙进入朱棣集团以后,立刻就站在了太子朱高炽这一边。

可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朱棣居然更加偏爱皇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是个优秀的皇子。

这个时候解缙发挥了他站队的水平,他告诉朱棣,太子朱高炽是个贤德的人,而且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将来可以成为下一代优秀的君主。

朱棣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也就确定了让朱高炽登基的打算。可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件事被朱高煦给知道了,解缙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明史》

当时朱棣将朱高煦的待遇提拔得跟太子朱高炽一样高,这是那些善于玩弄权术的皇帝,都喜欢做的一件事。

解缙得知以后,立刻再次发挥了自己站队的水平,跑到朱棣面前严厉斥责朱高煦不应该这么做,应该比太子待遇低才符合规定。

几次牢骚过后,朱棣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就把解缙打发出城了。等到解缙下次回来以后,却直接去太子府上汇报工作,随后才到朱棣这里来。

这件事被朱高煦给得知了,他立刻去告解缙的状。一告一个准,解缙就这么被朱棣给关进了大牢,后来就悲惨地死去了。他没有等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实在是可惜。

总结:解缙最大的错误,就是卷入了继承人之争。

我们看看解缙日常的工作是什么,负责编纂《永乐大典》,修补历代史书,基本都是跟文字打交道的事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

这么一个文人,其实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压根就不高。所以解缙根本就不可能感受到争夺皇位的残酷程度。

历朝历代,但凡参与夺嫡的臣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其实朱棣时期皇子的争斗,跟孙权的儿子们争斗是很相似的。

孙权也是立了太子,又把鲁王孙霸给扶持得地位很高,跟太子相抗衡。结果陆逊掺和进来,为太子说话,被孙权被逼死了。

解缙自然远没有陆逊的能力强,不过解缙也是遭遇了相同的政治危机。他误以为效忠太子那就是效忠朱棣。其实朱棣所需要的就是两个皇子之间的平衡,也就能够达到朝中大臣们的一种平衡。

解缙这个只会读书的家伙,当然看不懂朱棣的这波操作,最终掉进这个政治旋涡之中,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解缙当初就一心修订史书,可能会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史学大家,可惜好才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江湖小晓生


有的人命里带墨,黑起来要命。

明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呈上一份准备赦免的囚徒名单。

朱棣从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一眼瞥见一个人的名字,就问了一句:

“缙犹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仅凭文字记载,我们无法揣度朱棣口吐这几个字时的语气:是轻声感慨,还是重语责问?

但纪纲没有这个疑惑,他当时就在皇帝面前,对于朱棣的语气乃至意图的理解,毫无障碍。

纪纲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当天,北京城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由,仅隔着皇帝的匆匆一瞥。

命中劫数,终难消除,可悲可叹!

▲解缙,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如果以长度来衡量生命的价值,那么,解缙不可能在历史上留名。但以厚度来标识生命的意义,解缙短短的一生,就是厚厚一本大书。

他出生在江西吉安府一个世宦家庭。少年时,就被人称为“才子”。后世将他与杨慎(点我)、徐渭(点我)合称“明朝三大才子”,这三人除了才气爆棚,命运也都颠沛流离,曲折离奇,恐吓着你。

唐伯虎:我为啥没入选“明朝三大才子”?

这哥仨:你还不够惨!

在解缙死后很多年,他当年的同僚好友杨士奇为他写墓志铭,追忆往事,说他七岁就能赋诗,还写得相当不赖,十岁日诵数千言,能终身不忘。

宋明时期,江西是科举强省。

洪武二十年(1387),18岁的解缙参加乡试,轻而易举拿下全省头名——解元。历史上有名的解元不多,唐伯虎算一个,解解元也算一个。

第二年,解缙一鼓作气,高中进士,是同榜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才气逼人+运气爆棚,人生的路太顺当,年少疏狂,奠定了解缙的生命底色。

20岁不到就步入仕途,而且是随侍皇帝左右。

老皇帝朱元璋一生杀伐无数,突然对青春的后备官僚力量颇多好感。一日把解缙召到身边,谈论时政,还鼓励他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当天写成万言书,上呈朱元璋。

这篇著名的《大庖西封事》,大到朝廷用刑太苛、用人不当、聚敛无度,小到朱元璋应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洋洋洒洒都写到了。

后世史家大多认为,一个青年见习官员捡了皇帝一句话,就当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典型的官场幼稚病。后来解缙的命运沉浮,似乎在此时就写好了结局。

不过,史学家商传则认为,万言书中所述的建议,很多都是朱元璋正在做,或者考虑做的事情,很难想象这篇万言书不是出于朱元璋本人的意图而成。

事实可能是,朱元璋选择了一个初涉官场、不谙世故的青年官员,作为政策推动的一个切入口,针砭时弊的一个典型。

解缙当然被蒙在鼓里。他毕生的人格理想,就是做帝王师,因而热情高涨,完全凭借才气推动文章的写作,当天就交了差。

朱元璋很满意,夸他有才。

人一旦受到正向激励,就会大着胆子一直往前冲,全然忘记评估前路的安危。此后不久,解缙又呈上精雕细琢的《太平十策》。

解缙的疏狂之气,是在此时才逐渐激发出来的。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仿佛就在自己的尺寸纸笔之间。他把帝国的治理和官场的应付,想得太简单了。

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显然没有重温本朝政界往事。十多年前,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上了《万言书》,提及“封藩太侈”,朱元璋大怒,说他居心不良,故意离间皇家亲情。结果,叶伯巨被逮捕下狱,活活饿死。

解缙在《太平十策》里,也提到明初分封诸王的隐患。从历史上看,这是一个正确的预言;但从政治上看,这又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这次算他命大。《太平十策》遇冷,帝王无情,朱元璋陡然不满,但蕴于心,还未表现出来。

帝国官场也都把解缙看成一个狂妄的书生。


真正让朱元璋对解缙失去耐心的是,老皇帝突然意识到,规规矩矩、模式化的官僚群体中,出现了一个爱管闲事、刺头式的官员。

他仗义疏狂,以笔为剑,硬是把官场变成了江湖。

此人正是解缙。

解缙凭借自己过硬的笔头和一腔热血,在朝廷中代人写辩词诉状,俨然是一个侠客

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案发,被杀。这个案子牵连达1.5万人,是洪武朝的重大案。洪武二十三(1390),韩国公李善长被迫自杀。

解缙站出来,替虞部郎中王国用起草为李善长辩冤的奏疏。文章恣意汪洋,精彩绝伦,不愧为大明第一才子的手笔。据说连怒火中烧的朱元璋,都不自觉地重读一遍。

“窃见太师李善长,与陛下同一心,出万死,以得天下,为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皆被宠荣,人臣之分极矣,志愿亦已足矣。天下之富贵无以复加矣。若谓其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揆之事理,大谬不然矣……使善长佐胡惟庸,成事亦不过功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岂复有加于今日之富贵者乎?且善长岂不知天命之不可幸求,取天下于百战而难危也矣!”

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位极人臣的李善长,除非篡位自立,绝无可能辅佐胡惟庸谋乱的理由。

奏疏接着说,李善长已经死了,只希望陛下警戒于将来。现在天下人都说“功如李善长,尚且如此”,我怕四方人心因此瓦解啊。

这样直白而直戳痛点的警告,简直大胆。

解缙说,我也知道“言出而祸必随之,然耻立于圣朝,而无谏诤之士”。表达了赴汤蹈火、死而无憾的决心。

尽管措辞猛烈,解缙并不忌讳别人知道自己代笔的事,所以朱元璋很快知道,这把“匕首”是解缙递出去的。

紧接着,又发生了解缙撰文弹劾都御史袁泰的事。

袁泰依仗权势,多行不法,大家心怀愤恨,但各有畏惧,敢怒不敢言。只有解缙嫉恶如仇,大义凛然,挥笔而就,把袁泰的罪与罚写得入木三分,“天地不容,人神共怒”

朱元璋显然已对朝廷上出现的这名“侠士”非常不满,他全然不理会解缙的奏疏,不仅宽宥了袁泰,而且指责解缙缺乏涵养。

不久,解缙的父亲解开入京觐见朱元璋。朱元璋说,把你儿子带回家,让他继续读书,十年后,大器晚成,大用未晚也。

换句话说,皇帝用一种体面的方式,把耿直硬气的解缙解雇了。

这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离解缙入仕不过三年多。

解缙后来反思他第一次入仕,从高点到低谷,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屈膝,太狂太傲,导致诽谤污蔑不断。


22岁,意气风发、睥睨一切的年纪。一肚子学问的有为青年解缙,却只能遵照最高指示,跟着父亲返乡回炉,接受再教育。

乡居生活唯有诗书相伴,胸中郁闷无处言说。

时间一晃就是七八年。解缙再次回到历史的聚光灯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逝。

听闻消息,解缙立即赶往南京。他的悲伤,或许不在于朱元璋的去世,而在于朱元璋应许的十年后大用的诺言,如今一同被埋葬了。

解缙此次入朝的结果,十分不幸。

朝廷上,大家都记着朱元璋打发解缙返乡的时限是十年。现在十年未到,解缙冠带来朝,于是有人弹劾他违背遗诏,不仅如此,还对他的家庭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说他母亲死了没下葬,父亲九十高龄,他竟然跑到京城来要官?

蛰居八年的解缙,当当当当,甫一亮相,灯就全灭了,一下子被树立为不忠不孝的双面典型。

这心情,真是丧到家了。

建文帝对他的处分传达下来了,将他贬到陕西临洮的河州卫,充当普通吏员。这么鬼远的贬谪,几乎跟充军无异。

年近三十,解缙更感人生悲戚。他再次反思自己,觉得平生为自己的名声所累,为自己的骄傲埋单,遂在诗中感叹道:

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

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

八年之间,连栽两次大跟头,解缙对人生信条有所怀疑。

西北苦寒,郁闷的他很快就病倒了。无奈之中,他终于低下了孤傲的头颅,向礼部侍郎董伦写信求助。

这封信言辞凄苦,足以感动朝野。特别是在信的开头,解缙结合建文帝削藩的时事热点,说他当年就数次上万言书,提出分封诸王可能重演汉初七国之乱,但没人听,现在不幸真被言中了。

解缙提起这事儿,等于向朝廷表态,他不仅是新皇帝削藩政策的坚定支持者,而且早就发出过预警。

很多人说,才子往往命途多舛,是因为他们不谙世事,不懂官场潜规则,实际上并非如此。

不是他们不懂,是他们不屑罢了。只要他们愿意折尽傲骨,洗却傲气,他们不会混得比人精差。

解缙的信,打动了董伦。董伦向建文帝推荐了解缙,解缙随即被召回京城。

但解缙并不受重用,在建文朝几年,始终是一个品级最低的小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身上还有太多的士气与侠气,尽管在家八年,尽管被贬边区,尽管人到中年,仍未改造彻底。这导致他与当时整个官场的氛围格格不入。

因此,终建文一朝,解缙郁闷地失声了,成为历史中的静默者。

直到朱棣夺了侄子的帝位,政治变革,解缙才避免了被历史红尘埋没的命运。

靖难之变是明初政治最大的一轮洗牌。站队,是帝国每个官员必须做出的抉择,而站队的结果往往关乎生死。

最典型的是株连十族都不惧的方孝孺。

朱棣要建文朝的文胆方孝孺,替他草拟《登极诏》,方孝孺誓死不从,杀身成仁,成为建文朝尽忠的典范。

相比之下,在建文朝颇受冷遇的解缙,则跟着一些翰林院官员,主动迎附新主。

很多人常以方、解的抉择作对比,来观照当时最著名的两个才子的人品高低。一些史料甚至说,解缙在决定投奔朱棣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友人家中慷慨陈词,誓与旧主共存亡。

这些极有可能是为了印证解缙是一条可恶的变色龙而编排出来的故事,未必可信。

变局之中,解缙没有选择方孝孺的道路,显然难逃中年油腻的苛责。但应该注意到,一生孤傲清高的解缙,为何突然变得油腻了呢?

这与他在建文朝长期坐冷板凳不无关系。

方孝孺死忠是有理由的,因为他本就是建文帝的近臣。而解缙却明显不甘心,如果让他以死去蹭建文帝落难的热点,估计他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你算哪根葱,也配死忠吗?

在大明第一家族内部的权力转移中,解缙毫无负罪感地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换。

他唯一需要掩饰的是,在洪武朝、建文朝极力鼓吹的“分封肇祸”的预言,到永乐朝已然变成政治不正确的言论。这时,他闭口不再提当初预言的先验性。

朱棣嗜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在其以追究奸党之名大肆屠戮旧朝官员的时候,解缙却一路升迁,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若活在这个年代,估计人生得意的解缙,忍不住要唱一句“野百合也有春天”吧?


根据史学家商传的考证,当时与解缙一起组团欢迎朱棣入主南京的官员们,地位大都在解缙之上,但都未能得到解缙一般神速的升迁。

其他官员基本只官升一级,只有解缙像是坐了直升机,一下子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超升为正六品侍读。

解缙到底对朱棣施了什么魔法,以至于这名杀人不眨眼的新帝,非要为其官升八级才能表达他的宠爱?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商传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解缙为朱棣草拟了《登极诏》

对,就是方孝孺宁死不从的《登极诏》。

解缙的友人后来在追忆时,都说朱棣入嗣大位之初,所有朝廷的重大公告和重要讲话,都出自解缙的手笔。

虽然没直接提及《登极诏》(想来是因为方孝孺的抵抗事迹,使得后继者草拟《登极诏》成为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这份奠定朱棣上位正当性的重要文献,举朝望去,恐怕唯有解缙有能力执笔驾驭了。

《登极诏》如此解释朱棣取代朱允炆的位置:朱棣援引“祖训”,起兵靖难清君侧,欲效仿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哪知道攻到南京,建文君已自焚而死。无奈之下,迫于众议,推辞再三,只好勉强即位。

朱棣对这个解释,相当满意。此后整整五年,都把才气逼人的解缙当成宝,宠上天。

解缙“阴差阳错”地成为明朝第一个阁臣,是朱棣最受信任的近臣。

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解缙的受信任程度:继位之初,朱棣找来解缙等人,让他们检阅建文朝时臣僚所上的上千件奏疏,并明确指示,除涉及帝国经济数据有用的留下,其他有关靖难、削藩等事的一概焚毁。

其中,应该就有解缙当年所上的削藩建议书。朱棣此举,表明了他对解缙的绝对信任,不算旧账。

才子能获得重用,终归还是因为有才。

解缙在永乐朝的主要工作,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长+文化部长

一个是重修《太祖实录》,这套建文朝修撰的官方文献,涉及靖难之变的全部内容,需要重新删削美化,你懂的。这其中,解缙的“生花妙笔”不能少。

另一个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盛世修史编书,这事是解缙的长项,他也愿意做。

从当时的历史看,解缙避免不了成为皇权宣传文治、粉饰太平的工具的文人宿命。

然而,他要是这么老老实实地藏起性格的棱角,余生平平稳稳做个油腻官员,等着光荣退休,也是一种现实的活法。

解缙偏不。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让人不得不信。

一直以来,解缙是有帝王师情结的。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恰恰在这件事上,再次暴露了文人才子的傻白甜。

历来储位之争是最敏感的政治议题,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避之唯恐不及,纷纷以皇帝家事为由,避免牵涉其中。

解缙不可能不知道触及这类政治议题的危险性,但他不能坐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帝国生变,于是果断扑了上去。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

一次,朱棣私下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没有回避,也没有玩文字游戏,直接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看出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接着说:“好圣孙。”意思是,虽然您认为朱高炽一般般,但他有个好儿子,也就是您的长孙朱瞻基,将来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才能接棒当皇帝。

据说朱棣因此才定下储君。

但多嘴多舌的解缙,显然也因此得罪了储位旁落的朱高煦。

朱高煦屡次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朱棣明知是朱高煦的构陷之辞,还是逐渐疏远了解缙。

解缙劝谏,要朱棣注意约束朱高煦。朱棣怒喝,说解缙是“离间骨肉”。最终,朱高煦造谣解缙将储位之争泄露到了外廷,朱棣遂将解缙贬谪到了广西。

这是永乐五年(1407)春天的事。解缙的好日子,自此到头。


厄运却仅仅开了头。

随后,解缙又从广西被贬到了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到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带兵北征,不在京师。解缙就谒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返回交趾。

朱高煦得知此事,告解缙故意在皇帝外出的时候私自见太子。言外之意,太子和解缙或有不轨图谋。

朱高煦这招够阴狠,想一箭双雕。

结果,解缙因此莫须有之罪,在次年被逮捕入狱。

需要留意的是,在解缙遭遇贬谪、下狱的时候,朝中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

一个原因可能是,永乐朝的嗜杀氛围,吓坏了官员们,他们都没有解缙的胆气,自然也不敢出来多管闲事。另一个原因则是,解缙平时放荡不羁,喜欢臧否朝中同僚,无所顾忌,从而得罪了很多重臣,这些人不仅不会帮他说话,还在关键时刻对他落井下石。

在杨士奇笔下,解缙却是一个人缘颇佳的侠义书生:

“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

或许解缙这种人的性格就是这样,跟他交集不多的人会很喜欢他,但与他同朝为官的人,难免对他的才华与疏狂产生忌恨。

没有任何一种性格,可以避免得罪任何人。解缙才不会为了落难时有一双手伸出来,去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他视李白为偶像,在为人、作诗等方面,处处从李白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

我非寻常流宕人,等闲不遇闲悲辛。

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贵轻埃尘。

看,这样一股粪土荣华富贵的气魄,不失为李白附体。

可惜,解缙所处的时代,对士人个性的扼杀,要比李白身处的唐代猛烈得多。李白在唐代很容易找到朋友拼酒,解缙在明代却知音难觅。

他在一片整肃的官僚中,那么特异独行,那么凤毛麟角。

李白式的名士风度,压根儿就不是明初政治的产物。只能说,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鸟,但也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永乐九年(1411)六月起,解缙开始了长达三年半的狱中生活。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朱棣最后一次提起他的名字,全然不顾旧时恩宠,或许还满含恨意。

最是无情帝王心。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当天,北京城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由,仅隔着皇帝的匆匆一瞥与随口一问。

他原本是作为准备赦免的囚犯,被提名上去的。可堪造化弄人。

解缙或许已无数次在脑海中构想了自己的死亡,对于这样一个“李白式”的结局,他一定觉得死得其所: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解缙《采石吊李太白》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商传:《论解缙》,《明史研究》第1辑,黄山书社,1991年

3.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

4.陈冬根:《试论明初才子解缙的创作》,《文化学刊》,2013年第6期


最爱历史


明朝有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间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我们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周文彬。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和渭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敢称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永乐大典》的主编。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辅。

最后结局:得罪了永乐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里冻死了。

博览群书是个褒义词。有这么个牛人,他看了太多的书,以至于他获得了“明朝博览第一”的光荣称号,他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绩:官二代,他爹是杨廷和(大明首辅),后来得罪了嘉靖帝,被贬官,后来就博览群书了,72岁的善终。

文武双全:大明第一军师徐渭。配合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干挺了倭寇。

最大特点:能文能武。写字画画,出谋划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树。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学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树。在朝堂上,声望颇高。 今天不多说,只说说这个大明第一解缙。

解缙在明洪武年间是极受太祖朱元璋重视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编修了《永乐大典》。解缙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贪财,不擅权,还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恩宠是不应该被朱棣杀得了。


少校柳下惠


解缙死于才高不知进退。

一句“好圣孙”定鼎储位,但参与争储是大忌,朱棣此时已经怀恨在心。

而解缙并不懂得适可而止,竟进言朱高煦礼仪规格不合祖制。当初朱棣靖难时许了朱高煦储位,而今身居皇位却不得不食言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本来就觉得对朱高煦愧疚而默许其越礼行为,却被解缙一再为难能不发怒吗?

但朱棣虽是暴君,却并非没有雅量,面对解缙一系列的昏招也只是谪贬而已,但后来解缙为求宽赦竟然趁朱棣“扫北”去私会太子,将自己和朱高炽都置于意图谋反的境地,还好朱高炽不傻,闭门不见,否则险些被连累。

只能说解缙政治敏感性太差,死不足惜。



文青的自我修养


我是野谈杂论,都别抢答!我来回答!

解缙能胜任永乐大典的主编,的确是一个大才子,明代三才子排名第一位就是解缙,不仅仅是因为他比其他两位时代要早,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更能胜任这个称呼。

那么如题主所说,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呢?我以为原因如下:

一,解缙是一位文学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解缙曾为李善长喊冤,要知道李善长是朱元璋铁了心要弄死的人,解缙居然敢为李善长喊冤,从这就能看出解缙的政治智商,解缙看不懂领导的政治方向,在硬派领导朱元璋的领导下,手下的人应该是领导指哪就往哪开炮,但朱元璋并没有怪罪于他,而是把解缙留给继位皇帝,因为朱元璋认为解缙是个人才。


解缙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解缙依然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永乐大典的主编,但这个时候的解缙,已经不知不觉乱入了朝廷纷争,具体来说就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皇位之争,解缙显然是支持朱高炽的,因此也被朱高煦所仇视。

解缙具体支持朱高炽到了什么程度呢?解缙曾因为朱高煦的礼仪超过了太子朱高炽而上书朱棣,但朱棣为此却不领情,并说解缙这是在离间父子。不仅如此,解缙还在朱棣北征的时候私下去朱高炽的府邸,要知道朱棣为人是很多疑的,为此解缙付出了代价,被下狱论罪。

二,性格使然

大家都知道,解缙是一个大才子,一个大文豪,但自古才子文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桀骜不驯,性格偏执,遇到事喜欢一条道走到黑,解缙也不例外,解缙的性格非常耿直,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种种失误,如果说这种性格正是朱元璋提拔他的原因,那么这种性格亦是朱棣杀他的原因。

朱棣本身性格就多疑,再碰上解缙这么个直性子,可想而知,解缙的结局如何。



朱棣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永乐十三年,此时的解缙已经在监狱里待了五年了。这年冬天,朱棣在查看锦衣狱中名单的时候,突然想起解缙,并对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说了这么一句话:缙犹在耶?正是这句话直接断送了解缙的性命。

一般来说,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意思就是问解缙还在吗?但到了朱棣口中和纪纲耳中,这句话就变味了:解缙怎么还在世上?纪纲心领神会,在当天夜里灌醉解缙,并把他埋在雪中,一代大才子就这样被活活冻死了,年仅四十七岁,可悲可叹!

综上所述,解缙虽然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但却因为自身性格原因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政治前途,要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好人是不一定长命的,坏人也不一定会遭报应。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联必删。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野谈杂论


明朝学术家谢晋,其豪杰性格敢直言,写文章议论无所顾忌,谢晋的死主要因他是修订《太祖实录》总裁。

朱棣登基,这位皇帝很注意镀金宣传,朱棣需要谢晋这样学术权威的人才为他镀金。所以把解缙迁为翰林侍读学士。下诏二次重修《太祖实录》,以大才子解缙为总裁。以两个降臣李景隆和茹瑺为正、副监修官。

朱棣对《太祖实录》重新修订中,对不避朱棣忌讳的,如叶惠仲,族诛;对有意袒护朱棣篡改史实的,如胡广、黄淮等人奖励,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重新修订完《太祖实录》。还好谢晋这次顺利过关。

第二年谢晋因为朱棣想改立太子的问题,得罪了朱棣。多疑的朱棣心想:从立太子这个事情上看,谢晋还是豪杰敢直言的性格,因此对谢晋总裁的《太祖实录》不放心起来。朱棣开始疏远谢晋,并且借助朱高煦进的谗言,朱棣下诏以"无人臣礼"罪把谢晋关进监狱。

谢晋关起来后,朱棣命第三次重新修订《太祖实录》,由姚广孝主管监修,这次修订朱棣命令必须删除一切不利的史料,增添有利于自己的史料,此次修订仔细认真的程度难以描述,耗时整整五年时间,才完成《太祖实录》的修订。

朱棣第三次修订的《太祖实录》,他不想让豪杰敢直言的谢晋看到,碍于谢晋天下闻名的才华,朱棣没有公开下诏赐死谢晋,而是暗示锦衣卫统帅纪纲私下对谢晋下了毒手。


删繁就简347


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吉水出了个神童才子,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十四五岁就中了解元,长大后经过殿试又做了京官。解缙为官清廉,脾气率直。

解缙的性格嫉恶如仇,且光明磊落。曾经得罪过锦衣卫头目纪纲,被他坏恨在心。锦衣卫头目纪纲为人险恶,爱告阴状,朝中文武百官都怕他,只有解缙不买他的帐。又因解缙在立太子的事上得罪了朱高煦。永乐帝朱棣在两个儿子朱高治和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难以定夺。解缙说了一句话,皇帝还有一位好皇孙朱瞻基,朱棣的天平就歪向了皇长子朱高炽。这事让朱高煦狠死了解缙。

还有解缙入京谒见太子的事被朱高煦知道了,他向朱棣报告说“解缙私谒太子,乱君臣之礼。”而定罪入狱。

解缙入狱五年后,解缙在纪纲骗他喝的酒中掺入蒙汗药,待解缙昏迷不醒时,把他拖到雪地里,就这样,一代天纵奇才在冰天雪地冻死了。死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


爱好变成事业


解缙之死,无他,乃死于“作”而已

洪武二年(1369),江西吉安府,一个男婴降生,这个男婴就是明初期大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官解缙。

洪武二十年(1387),十八岁的解缙第一次参加了江西省乡试,一举夺得头魁,当时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解缙又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位列第七,再经过殿试后,被列为二甲进士。当时,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科,人称“一门三进士”,一时间在坊间传为美谈。

摆在解缙面前的,仿佛是一条光明大道,入朝为官,荣华富贵,似乎指日可待。可惜,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正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命运之手狠狠地把解缙打回了原型。事情的起因,源于朱元璋时代的后期,当时胡淮庸案已经爆发,时局错综复杂,很多人都在明哲保身,生怕言语有失,得罪了朱元璋,而解缙却干了一件大事。

他向朱元璋上书,呈上了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此文中,详细的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针砭时弊,斥责了朱元璋不必要的杀戮,同时对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批评和见解。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虽然没有杀解缙,但是把他赶出了京城,送回了老家,并下令“解缙十年后方可再用”。

直到建文二年,解缙动用各种关系向皇帝上书,才使得建文帝再次启用他,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翰林而已。之后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解缙这次非常正确的站对了队伍,选择投奔朱棣,成为了朱棣的宠臣,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永乐大典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棣准确的判断出解缙就是那个能帮助他完成这个前所未有大典的人。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朱棣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式交给了解缙,同时,还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来辅助解缙,明为辅助,实则是监工,这个人就是人称“黑衣宰相”、明朝的二把手姚广孝。

一时间,总编撰官解缙风头无两,天子宠臣,大明功臣等诸多称号集于一身,光辉和荣耀就在眼前,然而,对于解缙来说,这将是他最高光的时刻,之后,就要在一步又一步臭棋中葬送自己。

《永乐大典》这部涵盖经史子集数千种的经典,历经五年有余,在以解缙为首的明朝文人手中,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终于完成,这部大典蕴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一部分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无论怎样,这一步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著作终于完成。

投机者解缙

在当初尝过站对队伍的好处后,解缙仿佛发现了一条快速的发家之道,那就是押宝,押对继承人问题,而在朱棣初期,解缙就已经展开行动。

解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虽说朱棣刚登上皇位,但是朱棣有一天也会老去,而要想保留自己的长期饭票,那就是要准确的选定自己的目标,这一次,解缙同样选对了目标,那就是朱棣皇长子朱高炽。

在朱棣没有立太子之前,朱高炽和他的弟弟朱高熙的矛盾就由来已久,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武将,支持朱高熙当太子,毕竟是在一起战斗过,一起打过仗,这对于以后也有好处。而支持朱高炽的人比较少,还有一部分人是持中立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也很矛盾,于是就发生后来历史上有名的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分别是大老板朱棣和高级经理人解缙,这场对话,直接决定了皇位继承人,同时也为解缙埋下了祸根。

著名的对话

对话的场合不重要,双方开门见山。朱棣直接问解缙:“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当立为太子。”

仅仅凭这句话是不够的,朱棣不会因为这句话就拿定主意,此时,解缙说了三个字,奠定了大局。

“好圣孙!”

这里的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此人自幼聪明,深的朱棣宠爱,解缙抓住了这一点,直接一举确定局面。

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解缙和朱高炽欢欣鼓舞的时候,却不知背后一双眼睛,正狠狠地看着解缙。

朱高熙

这双眼睛就是朱高熙,在得知哥哥立为太子,解缙在背后的功劳后,就对解缙恨之入骨。不断的变着法子找解缙的麻烦,天长日久,朱棣逐渐对解缙心生厌恶,尤其是在解缙向朱棣上书参朱高熙越礼之事后,朱棣更是对解缙大为不满,认为他参与皇家之事,但是解缙却不明白当时的局势,还以为自己仍是天子第一宠臣,我行我素,不断向朱棣提出关于朱高熙种种不法行为,要知道,无论如何,这是老朱家内部的事情,哪里轮得到你一个外人多嘴。在不断的作死中,朱棣终于忍无可忍,将解缙赶出了京城,发配到广西当参议。

可是解缙依然不明白时局,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之前他遇到过这种情况。还满怀期待的要东山再起。 如果他没有干后来那一件蠢事,还真有可能会东山再起。
永乐九年(1411),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工作。按说,你进京汇报工作就好,能出什么事情呢?他汇报完后,去见了一个不该他当时见的人,皇太子朱高炽。

更为愚蠢和荒唐的在后面,解缙不但私自见了朱高炽,更重要的是没有去见朱棣(朱老板当时正带兵在蒙古砍人),不等朱棣回来,也不报告,就这么走了,回广西了!

这一切,逃不过背后一直盯着他的那双眼睛,果然,在驻地班师回朝后,朱高熙向朱棣报告这些一切,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入狱。

凄凉而死

至此,解缙所有的梦想、前程戛然而止。成为一个阶下囚。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也许解缙会在大牢里度过余生,或者有一朝遇到大赦出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此残生。但是上天似乎仍不打算放过他,为他准备了一种更为凄惨的方式来结束他的一生。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头子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看时,无意间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说了句水平很高的话:“缙犹在耶?(解缙还在吗?)”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解缙还活着吗?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人不应该还活着。

纪纲回到大牢后,下令为解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准备了很多好酒,邀请解缙吃饭,解缙欣然接受了邀请,但是宴席开始后,纪纲却没有出现,解缙自斟自饮,回想自己如梦幻般的往事,不一会就喝的大醉,看他喝醉后,早已得到命令的锦衣卫打开大门,将解缙扔在了外面。

此时,正是正月,漫天大雪。

一代才子,就在这大雪纷飞中,结束了自己灿烂而又梦幻的一生。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充满意义的,无论他在政治上的对错,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流传至今,使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独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当我们翻看这些宝典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做解缙的人曾为此努力过。


史晓生


解缙做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自小被称为神童,传说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不负众望的解缙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之位,次年中进士,从此踏入明朝官场。他一生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三朝,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才高且位高的解缙却最后被锦衣卫用酒灌醉扔到雪地中冻死,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和解缙本人的直言、不理会官场规则以及卷入皇储之争都有很大的关系。

20岁到到就能陪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且获得朱的宠爱,朱曾与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于是年少胆大的解缙就洋洋洒洒写下了《大庖西封事》和《太平十策》。而这两篇当中都对当时朝廷政策方案以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明白的阐述,而这些都是当时官场老油子们知道却不说也不敢说的事,就被解缙这么洋洋洒洒的写了出来。而后在丞相胡惟庸案件中,解缙为李善长辩冤奏疏,又撰文弹劾都御史袁泰,终于惹怒朱元璋,被打发回家。当时朱元璋对其父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此时距离解缙踏入官场才不到三年的时间。

在家里呆了八年之久的解缙因朱元璋病逝进京吊唁,又因之前得罪的袁泰乘机进诲言,称其“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于是建文帝又将他贬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

解缙在建文帝期间不受重用,可谓是做了好几年冷板凳。到明成祖朱棣时,解缙却迎来了人生的高峰期,一下子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升为正六品侍读,连升了好几级,在这整个明朝历史中都是很罕见的。并让解缙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历史车轮滚滚而去,多少风流人物消逝于岁月的长河中,但朱棣和解缙却因这部伟大的著作而被世人铭记,解缙也走上了人生的顶峰。福兮祸兮,做为朱棣的红人,最后却因为皇储之事惹来大祸。当时明成祖迟迟未立太子,朱棣不喜长子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但这引来了朱高煦的深恨。在之后的岁月中,只要有机会朱高煦就在朱棣前面给解缙上眼药,最终惹得朱棣大怒,下到狱中。几年后,朱棣见到锦衣卫纪纲呈上的囚籍上,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揣测圣意,用酒将解缙灌醉扔到雪地中冻死,享年四十七岁。真的想说一句:成也朱棣,败也朱棣。解缙死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也都被流放到辽东。直到明英宗朱祁镇赦还所抄家,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一生视李白为偶像,在为人、作诗等方面都有诗仙李白狂傲的一面,但这是不适用于官场当中,人生起起伏伏,这性格却为他埋下了祸端,正如明朝另一才子杨士奇对解缙的评价“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


云端上的风儿


解缙是明朝大才子,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作为朝廷重臣确实不贪不坏,那么为什么最后会被处死呢。这跟他刚直的性格有关,太过口无遮拦,政治觉悟太低,得罪朱高煦和很多大臣,也犯了朱棣的忌讳,最终在雪地中冻死。


才华横溢,直言不讳

解缙,明初大才子,自幼聪颖,其诗词书法造诣极深,之后考中进士,成为庶吉士,之后任翰林学士,由于才学过人,且敢于直谏,深受朱元璋的喜爱,但由于锋芒毕露,得罪了很多人,朱元璋也觉得这位才子太过刚直,为了保护他,让他先回家修身养性。

而朱棣继位后,解缙凭借自己的才学,奉命编撰永乐大典。之后更是入阁参与政事。然而解缙才华横溢,但他的政治水平却不大高明。他一心想成为一位直言不讳的名臣,这还不说,他还光明正大的参与立储,而参与立储自古以来都是个高风险的事情。

“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明史》


参与立储,埋下隐患

在他对朱棣说了“好圣孙”后,一举坚定了朱棣传位给朱高炽的心,但他同时也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连他哥朱高炽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一个小小的解缙。

于是多次诬陷解缙,而解缙缺乏政治敏感性,浑然不知,还是多次向朱棣表示应该立长,让朱棣也心生不忿,加上各路官员弹劾,而他政治斗争能力太弱,从而次次中招,官位也一降再降。

“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明通鉴》


处处受制,下狱惨死

永乐八年,朱棣北伐,解缙入京后只能向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这下可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上报朱棣举报解缙私下见太子,这下惨了,解缙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从此职业生涯终结。

然而解缙的苦难还没结束,在诏狱里生无可恋的待了五年,朱棣突然想起了他,但不是下令放了解缙,却是一句“缙犹在耶?”。皇帝都发话了,主管诏狱的纪刚马上会意,把解缙灌醉之后埋入雪中,实行冻决。大明才子解缙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缙以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明通鉴》


总结:综上所述,解缙因才华横溢,敢于直谏受到朱元璋喜爱,但也由于太过刚直,不懂变通,得罪了很多人,虽然他不贪不坏,但最后还是因为政治觉悟太低,不懂权变,被朱高煦等人一击毙命,落的惨死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