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本访谈录根据2020年2月15日四大老友会千聊直播间第71期「老友访谈」之录音整理而成,内容及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四大老友会之立场。

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大学毕业后加入安永审计部,工作了五六年后因为觉得太累,便‘叛逃’到美国读了书。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中国,加入普华永道做管理咨询,这一做就做了14年。两年前我从‘四大’出来了,开始和几位同是四大出身、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开始新的事业,希望有机会把行业和专业经验传播出去。”


她说:

经历过这么多(灾难性事件)的高低起伏后,最终发现这个行业还是能够稳定发展的,机会也总是在那儿的。

如果希望在财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并最终想成为一个很出色的CFO,我坚定的认为途径只有一条——做到真正意义上对业务的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四大也许只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更多其他的工作可以做,但无论职业生涯往哪儿发展,最后一定要停留在某个地方深耕下去。


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Q1:“四大”的咨询到底在做什么?

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的覆盖领域,我经常开玩笑地说,管理咨询除了工会和党建不干,其他都覆盖了。具体来说,就是从战略到运营,包括供应链、库存管理、销售、人力资源、财务和IT等方面。

“四大”的咨询业务最早可能起源于二三十年前,中间由于经历过“安然事件”,各家分拆咨询业务后的命运都不尽相同。但不管历史上的沿革到底怎样,“四大”通过不停的收购和自我发展之后,在今天“四大”的咨询业务都是“端到端”的整链条服务。“端到端”的意思是,从前端到后端、从战略到运营。所谓的运营,就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销售、客户管理等,我们“四大人”更熟悉的像财务管理咨询、IT和人力资源也包括在运营里。如果想要跟MBB(麦肯锡、贝恩、波士顿)或者IBM有区别,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竞争点,所以“四大”的咨询业务就是以“端到端”的整链条客户服务作为一个竞争点。


Q2:从审计转型咨询,需要做哪些转变?

首先,怎么确定自己适合审计还是咨询呢?特别简单:

1、 你喜欢做分析和解决问题吗?

2、 你喜欢跟人打交道吗?

如果以上有一点你不是那么喜欢的,可能咨询对你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

关于我从审计转到咨询的具体经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到我的公众号或者微博去看,我正在慢慢地写着。今天我会说大家比较想知道的结论,而不是历程。我的建议是,如果想从审计转到管理咨询,不要等太久,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了。我知道大家在入职的头几年可能会特别关注技能学习,审计真正能带到咨询的所谓技能其实并不多。实际上,这两三年建立的是一种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而已。

我个人认为,审计和咨询的思维模式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非常难把审计思维带到咨询工作中。咨询会更关注你对商业问题的看法,所以面试的时候可能会问你做过这个审计项目,那你觉得这个行业、这个企业到底会是怎么样。所以在完成必要的审计程序之后,你可能尝试着用一些商业分析方法,分析一下你的客户。比如说机械制造厂,试试看这家企业有没有竞争者、它在市场的地位、它现在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在市场上这些产品畅销吗,畅销或不畅销又是因为什么。你当成一个头脑锻炼去做,这是在转入咨询时比较需要的。

咨询行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方法论导向的行业,而审计和财务是准则导向,这也为什么非常难见到有特别标准化的书籍讲咨询行业怎么去做。现在市场上大家能看到的也就是麦肯锡公司的一些书,比较著名的有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写的《金字塔原理》等。我觉得管理咨询之所以没有可以从其他领域带过来的技能,是因为管理咨询对专业没有要求、没有标准化的东西,全是逻辑架构,只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去培养。

如果大家喜欢看视频学习的,前两天我在微博转发的一个“巫师财经”的视频,他虽然是投行出身,但他的思维非常像咨询顾问的思维:找到数据和事实,从而得出结论。当然,作为咨询我们还要在结论的基础上找到根本问题、解决问题,而其实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找到这个问题上。

至于说资质,其实整个咨询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是做财务管理咨询的,是与财务最沾边的,但我们团队里只有两个人有CPA,其他的很多人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所以理工科的学生做管理咨询会更多一点儿。但是大家一般来说会自己选一些资质考一下,偏财务的考CPA、偏金融考CFA、有些做供应链的会考PMP,就是这是大家自愿的。


Q3:经常听到的advisory和consulting,两者具体有什么不同?

我不按组织架构说,而是按实质到底是干什么去讲,因为单单“四大”各家的组织架构就不完全一样。我们首先把“四大”的业务简单的分为两类:鉴证类服务、非鉴证类服务,所有的鉴证类服务都不能叫advisory,非鉴证类服务中的管理咨询叫consulting,非鉴证类服务且非管理咨询的都是advisory。比如风险管理咨询、财务尽职调查、交易并购咨询、估值、公司金融这些都叫advisory。

我觉得,consulting的工作跟合规的相关性是特别低的,但advisory跟合规的相关性却挺大的。比如财务尽职调查,是做投资时必须经过的一个流程,其实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合规。但consulting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一件事,客户一定是有一个极大的动因才愿意去做的。我觉得从合规角度去理解advisory和consulting,可能会更容易一点。


Q4:目前已经到了二月中旬,往年这时每个事务所都开始着手准备秋季招聘的事情了,但这次疫情会不会对“四大”的秋招、寒假实习和return offer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我不敢代表公司去做预测,因为已经不在事务所里了。但是,我前些天刚推送了一篇文章《写在疫情当前的开年第一天》,在文章中我列举了911事件、SASR和汶川地震,并不是为了回顾历史,而是说可能因为我们年纪大些,经历过这么多的高低起伏后,最终发现这个行业还是能够稳定发展的,机会也总是在那儿的

我觉得现阶段所有商业机构都在观望,不知道目前的情况会持续多久,也不清楚经济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所以按照市场需求做一些人才策略上的调整是很正常的事情。从我们的历史经验看,其实事务所招聘完全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所以确实今年的秋招人数可能会有所调整。从长远来说,应届生秋招是“四大”的立命之本,是最根本的人才获取方式,社招真的只是一个补充。至于实习,如果大家有需求可以多关注一下各家的官方渠道。假如你已经在事务所里实习,干得好的话是一定会有return offer的,因为实习就是为了比较早地找到一批比较优秀的人。

不知道会有多少在校大学生看到这篇访谈,但想和同学们说两句,如果你感兴趣来“四大”这一类型的企业,无论是“四大”还是国内其他大所,你们只要有机会就多申请实习,管它是什么时期。因为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没有准备就能成功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一定要多尝试、多练习,对事务所的模式越清晰,将来成功的概率才会越大


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Q5:面对外部环境各种不确定的危机,财会人应如何调整自己?有什么技能适用于不断转型升级的财会岗位?

关于财务人员的危机,或者关于未来财务人员的转型,这两个话题其实已经谈了好多年,从早年的业财融合、到后来的机器人和AI取代危机,我觉得已经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了,只是当前的疫情再次加深了大家的危机感。我仔细想了一下,无论是在事务所里工作的还是企业的财务人员,现在最短期的任务就是能够找一个方法,帮助公司去度过当前这个时期。在防疫时期,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帮助公司做到某些东西,比如财务人员能够做一个现金流的预测,帮助老板在现金流方面想点法子,其实就是挺有价值的一件事儿。

可能刚刚进入职场的你们只想着把第一份工作做好,这是对的,现在就应该这样。但三五年后,你的思维一定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会去不断思考转型的问题。简单地说,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在财务职业路上做转型,另一条是不继续走财务路线。

如果是希望在财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并最终想成为一个很出色的CFO,我坚定的认为途径只有一条——懂业务,真正意义上对业务的了解。我认识很多挺牛的CFO,他们根本不是财务出身而是空降到大企业,出色的原因就是他们为企业带来了很多业务思维。我个人认为以后从传统财务人员路线出来的CFO会不断减少,因为如果你不涉足业务,对业务没有实质性的影响,那最终只能走到大概财务主管的位置,想要往前走是没有可能了。

为什么说了解业务是这么难,我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财务人员历来就是相对保守的。当然,因为财务人员身上有风险控制的职能,有很多坚决不能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则是需要保持的,但这个保持放到比较基础层面的财务人员中就可以。如果你需要往上走,就要想方设法与业务部门交流,要更加的懂业务、了解业务到底是怎么进行的。第二个原因是,财务人员的定位通常是比较靠后端的。如果需要往前走、实现职场的转变,就要改变整个习惯,不光是工作习惯,还包括个性的反转。

那“懂业务”需要懂到什么程度呢?说白了就是不要看财务的数据,先放一放,因为我们对财务已经非常熟了,然后

你能说明白下面几个问题:公司的某个产品在市场上是什么地位、有多少竞争对手、和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劣、公司现在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儿。很简单的几个问题,而且这些最终是会反应在财务数据上的。

至于往前走的路上要不要学习其他技能,我觉得确实是需要的。但如果你问我是否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Python或Java,或者像现在很多“四大”的合伙人开始学的RPA,在我眼里那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这些东西是你可以花一万几千块雇个IT就能完成的,而不是作为一个高级别管理层应该去做的事情。你应该想的是如何帮助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最基础却又最难的一件事


Q6:因为疫情,大部分开始在家远程办公后,工作时间从“996”变成了“007”,随时待命令人崩溃。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密度,您有什么调适办法可以分享?

其实也不是因为远程办公,大概很多在“四大”或者做顾问行业的人都知道,我们一直都是996甚至007。很多人现在热议的事儿,事实上我们干了几十年,所以这不是针对疫情,只是分享一下面对压力时有什么调适方式。

先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做小朋友的时候,我很容易受旁人的影响,有时候觉得压力已经大到完全不可承受了。后来跑去美国读书跟这也有关系,其一确实是为了学知识,其二就是逃离巨大的工作压力。但是后来做到了合伙人,面对的压力不一样了,同时也更大了。只不过这时,我已经学会了在有压力的时候怎么进行调整,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有发言权的。

第一是心态上,把情绪和工作剥离开,把工作转化成任务。我这么多年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该做的工作就做,把事只当事做,把情绪剥离出去。

第二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现在大家都不用黑莓手机了,以前我们都用它。我当时有个毛病就是黑莓手机一震动就必须拿起来看,无论几点、夜里也一样。我的强迫症是它来消息就必须看,看完还必须回复。那时候就把自己搞得很焦躁,也难免会把情绪带给别人,我对底下的同事发过很多脾气,算是个蛮严厉的女老板。但是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下了KPI,这个KPI就是每天设定看邮件的时间间隔,比如每隔一小时或两小时看一次,中间绝对不看;而且到晚上10点或11点后也坚决不看。这样,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别以为必须要怎么样,晚几个小时回邮件天真的塌不下来。

第三个就是得有一个to do list。其实是为了合理把控一天可以承担的工作量,这个量既包括数量,就一天能干几件事儿;也包括心理就我可以承受多少的量。比如有时候会遇到特别烦的事一下子都冲过来了,那我一天只处理三件,完了之后明天再处理剩下的。必须把握自己每天可以完成的工作数量和心理能承受的压力量,这样才能持续,否则人很容易就崩溃了。

还有一点,我特别强烈建议大家有一个个人的爱好。这个爱好是什么无所谓,我还有一个计划是每年要学一样新东西,比如2019年我去学了茶课、2020年我打算去学一个美妆课,学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去缓解你的压力而做的。其实这不是我从头就有的习惯,我从20多岁到40岁可能都算是特别工作狂的一个人,随之也累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让周围的人倍感煎熬。所以当时我就想必须去做点什么把压力从另一个渠道发泄出去,我第一个学的是咖啡,虽然我并不热爱做咖啡,而且到现在做的咖啡也并不好喝,但是有了一个自己的爱好之后就能把平时累积下来的压力都调适出去,可以以一个比较好的心态继续回到工作中,我觉得这点为什么特别重要。

不瞒大家,我想工作到80岁,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去开创一个可以干到80岁的事业,我希望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的。但要想工作这么多年,除了刚才说的技能、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外,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把这个马拉松跑下来。


原PwC合伙人:疫情引发“职场危机”,是时候想想你的Plan B

Q7:很多人在事务所里一做就做了很多年,对于缺乏甲方经验的老友该如何选择跳出“四大”的第一步?是否在“四大”所做项目涉及的行业就决定了大部分人第一跳的方向?

如果你在“四大”已经有两三年经验,一般会被认为工作习惯好、比较认真负责,有了这个背书后可以去试试有兴趣其他工作。我是鼓励你们去尝试的,但是这个尝试肯定是有代价的。

有了“四大”经验之后再跳出去,对别人来说你就是社招了,肯定第一看的就是经验:你做过的工作跟我现在要做的事重叠度高不高,重叠度高的拿来就能用谁都愿意。如果你想做的事跟目前工作的相关度不高的,你肯定要提前储备相关的新技能知识。另外,你还要做好的一个准备就是往后退两步。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我一个挺好的朋友,他现在在TMT行业里做CFO。当年他从德勤出去后到了一个独角兽公司,但那个公司在当时还不是独角兽,只能说是创业公司。他到那儿以后职别一点都没升,反而还减了1/3的薪水,但他还是去了,因为他觉得那个公司有前途。所以我还是这句话,

找一个你认为有前途的公司也行,或者是你真的感兴趣的行业也行,但你要准备好为此付出一些代价,可能是技能上的重新学习,还可能是薪资水平上的后退

从职业道路的长远来说,“四大”真的只是一个铺垫的基础,你从第二或第三份工作开始,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那个事,然后在那个行业里耕耘。目标不一定是某一家公司,可能是某个行业,比如想进入电商领域,那不一定非要去阿里,你可以从其他同行业公司开始积累相关经验。


Q8: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工作几年后有意出国留学,却迷茫不知是否该放弃现在的工作,完成学业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回国都担心很难重新就业。作为过来人,您有什么建议?

我特别强烈推荐能出国留学的人,都出去看看。虽然从国外回来以后,老师课上教的东西99.9%我都忘了,因为我觉得要重新记住知识概念并不难,

难的是真正让你去开始另外一种思考。所以我推荐大家去国外读书,但不是跟中国人成天混在一起的那种留学,是真的融入到外国环境中去看它的文化、去理解它的人民、去看它的公司管理等等,这才是我意义上的这个出国留学。

我当年选择出国最大的原因是心里发虚了,觉得以前储备的财务知识用得七七八八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另一个原因就是累了,我想找到一个暂停键,暂停在那儿。但是后来在留学过程里,我觉得对我的益处远不止这些点。

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因为资金比较紧,Top名校我只申请了斯坦福大学。与其他学校面试时要回答很多问题不同,斯坦福的校友面试只问了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你来说最重要。因为以前我只做过审计,思维是特简单的点性思维,我就想“到底说是工作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对我来说最重要呢?我要说工作对我来说最重要,会不会显得我这人没人情味儿?我说家庭对我来说最重要呢,会不会让人觉得那你来读商学院干嘛?”我至今都还记着斯坦福的这个面试问题,时不时都会想想在某个时点上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最重要,名校就是一个问题就能直达你心灵深处。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完美答案,直到这几天因为不能出门,就在家看了一个电视剧叫《新世界》,剧里的一句话对我还真有点启发。剧里有个小配角叫小耳朵,我认为他是演得最好的,他说“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事儿,叫道理”。我就反问自己,不是工作、不是家庭,对小耳朵而言可以是道理,那我是什么呢?

所以留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让我真的开始想抬起头来,第一次真的看看外面,去想想在审计工作底稿之外还有什么。留学对我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让我真的开了眼。并不是说看到了多奢华的东西,而是让当时视野非常窄的我启发了商业的思维。在这之前的我是完全没有商业思维的,只有底稿、项目、见客户。

至于从时间上说,我不赞成大学一毕业就去。至少对于商科,我是希望大家还是先工作一到三年再去读书的,但如果学理工的可能不一样。商科的硕士课程,有些东西加如你没有一些商业上、社会上的经验积累的话,即便老师讲了,考试可能你还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过关,但其实你是完全不理解的,这就白学了。

我当年去留学时已经有五六年工作经验了,但因为那时国内环境还是相对封闭一点,没有特别多能接触外界的机会,所以思维还是蛮窄的,课堂上的好多东西我权当理论背下来过关。直到几年前,在普华永道的partner program上培训时,讲的东西跟我十几年前在美国商学院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完全一模一样。在那一刻,那些理论在我的眼里终于变成了实践。我们合伙人也还是一样要做案例分析,当我在上面做PPT分享,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说的每句话其实都是背下来的,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我鼓励你们

稍微有一些经验再去读书,我认为是相对来说对你更有益处的事情

至于读完书回不回国,我们那一代绝大部分人读完是不回国的,所以就让我这种少数回国的人就占了先机。但反观这些年,其实我送走了不少小朋友去国外,他们去的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最后他们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回到中国。我觉得这是因为,即使国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不得不说,机会确实要比国外还是要多得多。


Q9:您认为怎样才是完美的财会职业路径?

我其实不认为有什么完美的财务职业路径,最后大家选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但是除了适合之外,我的一些想法是,首先财务最终会是跟业务要挂钩的。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张勇或者能成为张勇,但是未来如果你只停留在原来的所谓会计领域的话,职业之路真的会越来越窄。所以不管是靠技术上的取得还是其他的方式,一定要走出去。

其次,其实以我现在的观察,将来财务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你可以成为拥有财务知识的CEO、拥有财务知识的市场总监、拥有财务知识的CTO等等。现在有这么多的机会可以去做这么多的事情,有了财务基础之后,我觉得在应用层面的东西应该是很多元化的。

很多小朋友觉得自己现在还很年轻,离CFO还那么远,也不知道在财务这条路上要怎么走下去。我就说一点,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很牛的人,现在一定要多做几个职能。比如你先做的是核算,没问题,但是一定要尽快找机会轮岗。即便公司不一定有这个计划,但是一定要尝试做做投融资、资金管理、内控、税务,尽可能多的去跨职能做一做。如果有机会去业务部门再工作两三年的话,这确实是会比较有优势。既具有财务知识,又能够对业务了解的人,真是对未来CFO的一个基本要求。


Q10:如何找到适合的职业或喜欢的职业?尤其对于在30+阶段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一个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其实你心里是知道的。我就拿“四大”的合伙人来举例,很多人问做到合伙人是不是都靠熬出来的,我跟你说,如果没有兴趣是熬不下去的。不光是“四大”,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如此。能坚持下去的,一定有些核心的东西你是真的喜欢,比如你对数字很敏感而且喜欢分析、喜欢给别人解决问题的那种感觉的话,在这个基础上有很多职业都很适合你。包括审计、咨询,或者是投行里做行业研究、券商、银行等行业有好多机会,都是可以利用到你最喜欢的数字分析技能,如果你能找到其中的任何一份工作,可能你都会适合去做,然后因为它会带来的成就感。

最后我想就给女生特别说几句,因为就“四大”来说整个行业里女生是占比大约有60%-70%。女生们无论是在财务还是将来离开财务去做其他的工作,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自己的职业路上持续的走下去。我知道中间会有很多的困难,比如家庭、孩子等等,但是我还是希望在这个行业里能看到更多的女CFO、女合伙人、女高管。


Q11:您几年前就开始动笔写一些公众号文章记录您在职场的见解和生存法则等等,您开始着笔写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呢?

我写公众号已经四年了,当时开始写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闲来想给自己组里的小朋友们分享一些职场经验。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小朋友们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但是我离他们有点远了,中间隔了经理、高级经理或者总监,也不可能跟每个人都认识或者把大家挨个叫进屋子里谈话,这太严肃了,所以我就开始写这个公众号。

早年公众号里的文章其实90%都是在机场写的。那会儿我大多数时间都在服务华为,每周都在京深航线上,这条航线又出了名的经常误机,我就在等飞机的时候来一篇,把这些年的经验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下。没想到,断断续续也坚持了四年的时间,这点我还挺自豪的。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跟赵耀、还有另外一个同事,希望能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把我们这些相对有一点经验的同事们集合起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经验传达给大家

,所以微博、知乎都在近期开始去做,之后应该还会出版书籍。


寄语

非常感谢大家在大周六的晚上花了一个半小时来听我们聊天儿。今天说的内容其实每一个展开来都可以讲很多东西,我觉得可能有些人已经进了“四大”,但其实对“四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跟大家继续分享。

感谢四大老友会给机会我们来做分享,这个平台在好几年前就能想到把四大老友聚合的工作做起来,我觉得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也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我的老领导Johnny Chan,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老领导,后面找机会我写一下关于他的故事。

希望未来有机会跟大家有多的时间可以聊聊天,后面也会请今晚的主持人赵耀来跟大家做一次访谈,大家可以多关注!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四大老友会,是由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离职老友发起的,致力于打造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离职老友为核心的专业生态圈,形成财税咨询、上市规划、财经人才甄选、知识分享与培训等的互助互动平台。

四大老友会平台资源覆盖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区域,为企业海内外上市、并购、投融资等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资源对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