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推薦看古龍還是金庸?

Dawn-遠


近代武俠小說三大頂尖高手:以歷史文化見長的金庸、以筆鋒銳利見長的梁羽生、以邏輯推理見長的古龍,正所謂見仁見智,各有千秋。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金庸的作品,原因有三:一是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南宋為背景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以明朝為背景的《碧血劍》,以清朝為背景的《鹿鼎記》等,真實的歷史與虛構的故事彼此交融,幾可亂真。

二是體現了獨特的文化理念,金庸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他對仁心儒風佛骨的理解,在江湖紛爭中凸現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醜,這在《笑傲江湖》中得到完美詮釋。放在時代衝突折射人性,《天龍八部》則是代表,主角喬峰是雖然身懷絕世武功,但在面對漢族與契丹族的衝突時,他卻感到無力與無助。身為契丹人,他當然不能殺害族人;但自小被漢人撫養長大,也不能屠戮漢人,面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詛咒,他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唯有一死,方可解開紛爭。喬峰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三是一個個造型豐滿的人物。“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俏皮刁蠻的黃蓉,悲天憫人一諾千金的喬峰,老頑童周伯通,情深義重的張無忌……當年大陸播放香港無線的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時,那萬人空巷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相比之下,梁羽生筆鋒凌厲,但略顯奇峭,不耐久讀;古龍抽絲剝繭,層層推理,但略顯單薄,確不如金庸瑰麗多彩,雄渾大氣。

當然,梁羽生也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如《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雲海玉弓緣》堪稱經典;古龍的《絕代雙驕》《多情劍客無情劍》《天涯明月刀》等塑造了楚留香、李尋歡等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漢。

至今仍記得古龍去世前,寫字給作家林清玄:“陌上花開,可緩緩醉也。”去世後,朋友題寫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再無楚留香。”

三大高手現已相繼離世,令人慨嘆,讀他們的作品,只覺醇酒濃烈,未飲先醉,如今再讀他人大作,便覺味同嚼蠟。

一個時代落下帷幕,一個時代還未開啟。

如今斯人已去,誰領風騷?


問道天下


金庸。金庸的小說比較傳統一點,歷史背景明確,人物性格比較鮮明。而他整個人比較具有中國文人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也就是說,他的小說裡會有家國情懷,比如一開始《書劍恩仇錄》裡面的滿清皇帝乾隆非常壞,到最後的《鹿鼎記》裡的康熙天下共主,他的思想也是有變化的。喬峰、郭靖等人都是可以擔民族大梁的人,寫法上多是以成長為線的,從小寫道大,男主角都是出身於草根(只有陳家洛算是公子哥,其他雖然有的家裡有背景,但大部分都是小時候過得很不好,失去父親或母親或父母雙亡),即使是奸猾油膩如韋小寶,也參與了很多安邦定國的大事。金庸小說裡的女性角色絕大部分都是善良、聰明、伶俐、溫柔的。即使是李莫愁、滅絕師太、梅超風等,也有她們值得同情的地方。他的寫法也是比較多樣的,比如《雪山飛狐》就是眾人在一天之內回憶講述胡一刀的故事,有點《羅生門》的感覺,也是從西方傳來的“三一律”的寫作方法完美的實踐。至於《天龍八部》是三個男主角三條線可以單獨成三部小說的,不過他把他們穿插在了一起。

古龍小說出來比較晚,在新派武俠小說三大家中最小,因此他只能另闢蹊徑,從偵探加武俠的題材出發。他的小說沒有歷史背景,幾乎全是架空的。他的主角們沒有什麼民族大義,從來不會沒事憂個國憂個民的,基本上跟古龍一樣,是個浪子。有酒以及劍和美人就夠了。古龍小說裡的人物不算鮮明,但是女性人物基本上是越漂亮的越危險,壞女人很多。這點上面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開頭和《連城訣》裡的思想和古龍有點像。古龍小說還有個特點就是短句子多,換行多,據說是為了多賺點稿費。


黑貓芝士


老百姓有句老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對於金庸古龍兩位武俠小說的泰山北斗,喜惡自在人心。

“老肖是個太監,因羨慕大明三寶太監正鄭和,所以取名肖半和,意思是能趕上鄭和的一半就知足了……”這句話,出自金庸的《鴛鴦刀》,之所以一直記得,是因為在看這篇小說的同時,正在學歷史《鄭和下西洋》那一章。

打開金庸小說,那簡直就是一部中國歷史啊!從描寫春秋戰國時的《越女劍》,到清代乾隆年間的《雪山飛狐》,貫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有些知識,甚至極其細微,象岳飛的弟弟——岳飛有弟弟嗎?《說岳全傳》裡好像沒提到,其實岳飛有個弟弟,叫嶽番,在一次戰鬥中,死在了楊再興的槍下,這個故事,在《射鵰英雄傳》中提到過。

不僅如此,金庸的小說更涉及到了中醫、武術、宗教、書法、繪畫……甚至是烹飪……

“越簡單的菜越見功夫。”朋友們對這句話有印象嗎?這是洪七公對黃蓉說的,記住這句話,或許有一天,你到別人家作客,主人端上來土豆絲或炒白菜,你說出這句話,一定會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杏林帥哥


金庸和古龍都擁有大量的讀者,他們都是一流的、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不能說金庸這種寫法就一定好,古龍這種寫法就一定不好,同樣是金庸的這種寫法,換了別的作家,他可能就寫得不好。今天許許多多人,也有模仿金庸的,也有模仿古龍的,但都模仿得不到家。

  外貌描寫

  人到底可不可以貌相?中國老百姓有一句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人真的不可貌相,那文學作品中為什麼用那麼大篇幅寫人的外貌呢?為什麼演戲劇作品還要畫臉譜?所以我想“人不可貌相”好像不全面,好像有問題。那我們再看看,人們是在什麼情況下說“人不可貌相”的?“人不可貌相”其實是說人不可簡單地“貌相”—你不要認為人長得漂亮就是好人,長得不漂亮就是壞人,在這種情況下這句話是管用的。

  我們知道其實人是可以“貌相”的,高人就會看相。這裡的看相不是看相面那種看——“我料定你二十五歲必有一劫”(眾笑),不是這樣看相。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他有各種生存活動,這種活動會在他的表情上、身體上、外表上留下烙印。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烙印,根據這些烙印我們就對這個人的命運、性格,有了某種積累下來的經驗,經驗多了就可能變成一種直覺。專家可能會去總結長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性格,這是專家總結。我們一般人沒有總結,我們根據經驗,會發現這個人長得挺面善的,這人挺和藹,那人長得特別陰森。我們看中國歷史著作中描寫人也經常描寫外貌,描寫外貌重點不是讓人記住他的帶相片性質的特徵,這個外貌說的都是人的性格。

  比如描寫某個大臣“鷹視狼顧”,哎,這個人性格已經出來了:很厲害,很陰,很多疑,很狡詐。你在後面跟著他走,突然他像狼一樣回頭看你一眼,“鷹視狼顧”。說明人是可以貌相的。我是很多很多年前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努力地去以貌相人,但是我不告訴別人我怎麼相的。我很自豪的一點是我看人比較準確,當然不僅僅是通過貌,還通過語言,通過肢體語言,我還看了一些心理學著作,所以我跟人打交道,上當率比較低。我看人的功夫相當於小李飛刀,他還在那兒坐在我面前繼續騙我呢,我心裡一把刀已經“插”到他“咽喉”上了(眾笑)。

  人其實可以貌相,正因為人可以貌相,文學家才利用這一點影響讀者對這個人物的觀感。作家描寫人不是在那裡給他照相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小說家寫人的時候,一個人物出場,後面配個照片多好。這樣肯定就砸了,這樣就不是小說了。為什麼大多數電視劇不討人喜歡呢,就因為那個人是活的,讓我們看見他長什麼樣了,一看見長什麼樣,文學性就沒有了,在此時此刻退場了。特別是你讀過優秀的文學名著之後,你特別怕它被拍成影視作品。如果拍成影視作品後,你看到這人跟你心目中的形象比較一致的時候你還比較欣慰,多數情況下並不一致。也許先看了影視作品,後看原著,比較好。

image.png

  那比較之下,金庸的外貌描寫,他主要寫的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主要寫的是這個人的氣質。我們看人首先感到的是一種氣質,中國人評價人都是用氣質來評價,說那個人長得陰嗖嗖的,這個東西很難說,很難量化,很難定性。文學家就是利用這個道理來影響讀者對一個人的觀感。正因為這樣,金庸喜歡寫人的眼睛。

  金庸喜歡寫人的眼睛,不是說每個人物他都寫眼睛了,而是從比例上說他不自覺地重視寫人的眼睛。金庸不承認自己受五四文學影響,他不承認是不管用的,只有中國新文學幾十年發展積累下來中國人整個的文學經驗,到了金庸這裡他才寫得這麼好。重視寫眼睛的問題魯迅早就說過了,魯迅寫人最重要的就是寫眼睛,寫眼神、寫眼光,你再看看茅盾、老舍和郭沫若等都是這樣,都重視寫眼睛,寫眼睛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眼睛是非常難寫的,寫眼睛不是說這個人是三角眼,這個人是丹鳳眼,不是這個意思,這留不下印象。你好好看看魯迅和金庸,他們是怎麼寫人的眼睛的。

武功描寫,是古龍、金庸差別最大的地方。外貌描寫兩個人還有很多相同之處。古龍的小說省略中間過程——這刀一飛出去就得死,這我們大家都熟悉了。那麼它說明什麼問題呢?讀金庸的小說你可以發現,他隨隨便便用幾百字寫兩人打架那太常見了,用千八百字、幾千字寫一場打架也很常見。一場大戰寫一章兩章,中間無數的人對打亂打,那場面極其浩瀚。那麼這裡面涉及一個敘事時間的問題。你看剛才戴同學舉的黃蓉打李莫愁的例子,其實是電光石火之間發生的事情,可是你讀那段文字,恐怕要讀好幾分鐘,你讀的是作者給你設置的在敘事時間裡的活動,而黃蓉和李莫愁或者別人也好,他們在故事裡度過的是另一個時間段。用我們的專業表述叫“敘事時間”大於“故事時間”。以後你讀小說有閒工夫的時候看一看,小說裡哪些部分敘事時間等於故事時間,哪些部分敘事時間大於故事時間,哪些是敘事時間小於故事時間,它是有講究的。比如說你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從頭到尾一共寫了多少年間的事,一共多少章,然後你看看其中用最大的篇幅寫的是哪幾年。主要的篇幅都是寫“赤壁之戰”那段了,然後其他事情過得飛快,後頭過得特別快。

image.png

  武打也是這樣,主要時間用在哪兒?本來二十秒(故事時間)就結束的事,你看金庸寫的,兩個人打得那麼漂亮。你去讀,讀了半天,在這個時候你為什麼覺得獲得了審美享受呢?敘事時間大於故事時間的時候,為什麼你就獲得美感或者快感了呢?因為這個時候你的人生時間改變了,你等於把“人生流”切斷,進去了,你的生命進到一個隱秘的時空裡,那個時空單獨為你放慢了它的節奏。那個時空本來是二十秒,但是為了你變成了兩分鐘,變成了五分鐘。如果你高興,那還可以再重讀一遍〔眾笑〕。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你看,你還可以重複。所以人在敘事時間大於故事時間的時候,彷彿生命得到了延長。這是金庸這種寫法的一個特點。但是,是不是敘事時間比故事時間越長越好?長到什麼程度好?因為時間是可以無限切割的,可以無限延長。比如我們一個同學喜歡睡懶覺,早上舍友叫他起來:“上課了,快起床!”他說:“你給我數到10我就起。”“好,1、2、3、4、5、6、7、8、9......”他說:“我接著數,9.1、9.2、9.3......”他數到9.9,還可以數9.91,時間是可以無限切割的,切割到什麼程度好?這是一個問題。

  那麼關於武打過程,金庸、古龍兩個人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從金庸和古龍的不同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追求的是不一樣的,金庸的武打讓人享受這個過程,而古龍的武打呢,你看出他很著急,他追求結果。我們可以用這個分析一下什麼人喜歡金庸,什麼人喜歡古龍,還可以在同一個人身上去分析,他什麼時候喜歡金庸,什麼時候喜歡古龍。你看金庸這種寫法和古龍這套寫法的不同,不僅僅說明一個人不缺錢,不著急要稿費,另一個人特缺錢,要“騙”稿費,這還是比較表層的原因。

  它有一種深層的東西,你讀金庸的小說你會覺得背後的敘述者,他對世界充滿了自信,他不著急,只要他願意,他可以永遠寫下去,就看他願意不願意。這個世界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中,他想讓誰勝就讓誰勝,都不影響小說的精彩。他慢慢地欣賞過程,就像我聽說過的,希臘山崖上刻著的一句話:“慢慢地走,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金庸的小說就是讓你一路欣賞的,按理說這是一種很成功的路子。

可是古龍好像就比較著急,古龍要直奔結果,儘管前邊做了很多的鋪墊。按理說如果像金庸、梁羽生這樣的作家做了很多鋪墊,一旦開打,會更精彩。就像我小的時候看電影,一般前邊有一段加演片(小時候沒有電視,在電影院裡看電影,前面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的別的小電影、新聞聯播,或者一小部動畫片,什麼《小蝌蚪找媽媽》這些)。前邊的東西演得越多,我知道後邊電影越棒、越精彩。如果前邊加演片演了,“啪”燈一亮,換場了,那大家肯定會憤怒了。古龍就經常這樣,這前邊鋪墊得很精彩,然後突然就結束了。從這裡能夠感到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恐懼。他表現得特陽剛、特自信、特牛、特帥,其實他恐懼,他不敢生活,他對生活早就失去勇氣了。



小灰LX


大師和才子,這就是金庸和古龍的差別

篇幅有限簡單聊聊。 簡而言之,金庸是大師,古龍是才子。要找一個人代表武俠的話,金庸,沒有之一。

首先從家學上,金庸是書香世家,表兄徐志摩,堂兄詩人穆旦,在民國文學史上都是能寫上一筆的人物,這是家傳,沒幾個能比。金庸的小說更加系統,有層次,更加合邏輯,且體現深厚的文化功力,除了《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每部小說都是巧妙且不突兀的嵌套在大的歷史背景之下的,比如天龍八部是宋遼之戰,且有之前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比如慕容復,北燕沒落皇族,而且歷史和時代是推動小說人物行為的大命運,慕容家族為復國所做的種種惡性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這是導致慕容復發瘋的根本原因;倚天屠龍記是元末明初,明教都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

金庸更懂人性,每個英雄人物的刻畫都是千人千面,有血有肉的,背後推動人物行為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包括後天性格的塑造,都是嚴絲合縫的,比如同樣是大英雄大豪傑,同樣練得是剛猛絕倫的降龍十八掌,同樣是為國為民揹負國仇家恨的大俠,郭靖跟蕭峰完全是兩種英雄,郭靖憨厚質樸,有慈悲心腸,在面對歹人的時候,有點像佛俠,往往寬大,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跟她原生家庭中母親的教誨有關,又成長在塞外草原,養成了他寬厚博大的胸襟。但喬峰的俠則多了一絲彪悍和神勇,在遊家莊大戰群雄,在小樹林替幾位反叛長老刀叉自己,更顯得英雄氣概!換言之,喬峰是草原英雄和中原文化的結合。

金庸無疑更懂人性,壞人人性也有可取的一面,寫壞人再惡的人也不是一杆子打死,也給了一部分壞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機會,比如西毒歐陽鋒,在桃花島殺害郭靖的五位師父嫁禍黃藥師,為了稱霸武林的野心手段可以說是特別殘忍,金庸覺得他還是可救之人,讓他逆練九陰真經後精神失常,算是對他濫殺好人的懲罰,但在《神鵰俠侶》中還是給瘋了的歐陽鋒離地成佛的機會,在大雪山中精神恢復正常,和洪七公相擁大笑而死,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原來我是西毒歐陽鋒,你是老乞丐洪七公,是飲盡人世悲歡後的放下。

金庸寫女子也是更有千秋,環肥燕瘦;都是女中英豪,但這種英氣又不截然相同,袁紫衣的豪中帶有一絲蠻不講理霸氣,比如強搶各門派掌門人之位,但這種霸氣又是符合她身份的,她畢竟血管裡留著大惡霸鳳天南的血,最後雖然愛著胡斐但也沒能突破心中的束縛,黯然出家。趙敏的英豪之氣就多了一絲坦蕩和敢愛敢恨,愛就是愛,直截了當,她到光明頂搶親,“趙姑娘,事已至此,你又何必勉強,我這個鄉野村夫不配姑娘掛念““我偏要勉強!“就這一句偏要勉強,把蒙古皇族的豪邁和直爽表達得淋漓盡致,覺得趙敏是金庸最喜歡的女子,最終讓她如願以償,比起求不得放不下的王語嫣,有著失貞不潔原罪小龍女,真是太過偏愛。任盈盈也是女俠,但比起趙敏又有一絲孩子氣,愛令狐沖但不會愛到勇往直前,你靠近一點,我就靠近一點,你要端著我就回去做我的人大小姐和萬人敬仰的聖姑。

而古龍和金庸的差別,好比大師和才子,古龍的筆法無疑是才氣縱橫的,同樣寫女中豪傑,古龍筆下的風四娘,“她還是一樣騎最快的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快的刀,殺最狠的人。”寫得多麼文筆華麗且瀟灑,但就是這麼一個風塵俠女,雖然忘不了蕭十一郎,最後還是嫁給了楊開泰,無疑古龍是有生活的,他混跡於風月場所,他筆下的風四娘像極了某個風月場所中的花魁或者女影星,愛過傷過勉強過,但最後還是嫁給了生活,放棄了愛情嫁給個土豪,當起了闊太。有點像生活低頭的感覺,太過於真實。

古龍當時開銷很大,寫書有時純粹是為了掙稿費,當時是按字數算錢,有的語言描述過於拖沓,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偏偏要分3句,“風、風吹、冷風吹”,都在懷疑是不是為了稿費而湊字數,說實話古龍的某些描述像極了小學生作文。這跟古龍先生是一個專科生有很大關係。

動機一旦變成掙錢,古龍的小說就體現出一種拖沓,五六十部書中就有很多是爛尾或代筆,比如被影視劇改編過很多遍的《圓月彎刀》,按照丁鵬的人設和心性,結局不太可能圓滿,被野心吞噬眾叛親離才是人物的必經之路,但最後原著中的丁鵬反而成為一代刀神,家庭和睦,接過了三少爺的劍成為正義化身,他身後的隱忍和壓抑直接就放下了,對曾經的初戀女神秦可情也是說放下就放下了,女神最後沒有絲毫交代就消失了,對柳若松的結局也顯得太過寬大,反而是爾冬升和古天樂版的《圓月彎刀》,才體現了魔刀丁鵬被慾望反噬、失去自我的該有結局,最後一看原來古龍寫了一半不寫了,後半段是好友司馬紫煙代筆。

再比如《蕭十一郎》和《火併蕭十一郎》,最後結尾太過魔幻與破朔迷離,很多人物的關係寫著寫著就斷了,比如沈璧君,一個幕後黑手天公子,他和連城璧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都沒有交代,開頭最奪人心魄的風四娘,在火併中也沒有和主角之間的呼應,本是局中之局的做法,卻越來越往破朔迷離無法自圓其說的角度去了,同樣是局中局,比起《天龍八部》最後的真相大白一清二楚和邏輯自恰,跟拔高到佛學高度的金庸結局比,很難讓受眾信服。

古龍小說感覺每部都有武俠版福爾摩斯的影子,每部都在探案,可謂也算是開創懸疑武俠小說的先河,比如《陸小鳳系列》、《楚留香系列》都是典型代表,就故事精彩程度而言,都很精彩。

太多太多,一文無法詳盡,放在今後細談。金庸作品融合了歷史,哲學,宗教,中醫等等,可以說國學的精華都在裡面了。





韋爵爺讀金庸


每一個男孩子小時候都有一個武俠夢。因為他們在自以為是孫悟空的年紀,都想大鬧天宮,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去和世界抗爭。但現實會教會他們什麼叫成長,什麼叫生活,什麼叫不能任意而為!

武俠小說恰好是那個毛躁年紀的男孩子的指路明燈,他們將來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世界觀都會有意無意間受到這些開蒙小說的影響!古龍小說中,主人公大多數是大盜巨寇,紅粉骷髏。基本上沒有一個好人,即使有些主人公算是好人,他們的行事方式也不是一個正常好人可以做的。因為古龍小說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法外之徒”!

金庸小說裡的人物,主人公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傑,行事即使有些地方不和當時朝廷律法,也會有一定的約束。金庸小說中很少有不顧一切、任意妄為的人物。而且金庸小說有一個口號拔高了他的所有作品,那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小說強調,大英雄首先一定要愛國,這是基本條件。

所以,如果推薦金庸和古龍的小說給別人,特別是對未來的世界還比較迷茫的年輕毛頭小子,我肯定推薦金庸的小說,喜歡金庸小說的人,大多數不會走上歪路!






小炁圓寶兒


兩作者都是武俠小說界的巔峰泰斗級人物,兩人都是武俠宗師,在江湖中都有很高的地位,都有他們各自的風格。金庸武俠主要寫的是跟歷史背景有關聯,而且武功寫的都是以內功深厚而著稱,唯獨《笑傲江湖》這部小說具體沒有指明是那一段歷史朝代,純屬描述的是江湖各大門派掌門人互相紛爭,恩怨情仇的故事。古龍的小說劍走偏鋒,天馬行空,比較犀利,武功方面以輕快而著稱,比如《小李飛刀》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文字方面簡潔明瞭。


八戒獻吻46826427


武俠小說看古龍還是金庸?那當然,要看自己喜歡的了,自己喜歡古龍,就要看古龍的,喜歡金庸,就看金庸,按照自己的喜歡去看,百世古龍還是金庸都是非常經典的小說,非常經典的作家


馮天yu


我只看過古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