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3月10日,對浙江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邵逸夫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陸明晰來說,是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他負責的一位新冠腎移植術後患者沈娟(化名),在經過長達20多天的診治後,今天,痊癒出院了。


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自2月14日邵逸夫醫院142人醫療隊抵達武漢,次日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八樓重症病區以來,已經過去了25天。

“感謝邵逸夫醫院,讓我在住院期間,得到溫暖,看到希望。” 打包好行囊,在護士站與邵逸夫醫院的醫護人員告別時,沈娟激動地說。

截至3月10日,自邵逸夫醫院醫療隊接管協和腫瘤中心八樓重症病區以來,共收治總患者77人,累計出院31人。

焦慮異常,邵醫團隊用專業讓患者平靜

沈娟是位特殊的患者,腎移植術後四年,但不幸的是,又撞上了新冠肺炎。2月15日,協和腫瘤中心八樓重症病區開科時,沈娟成為第一批被收治進來的患者。


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一入院,她就顯得比格外焦慮。”陸明晰現在還記得,他第一次走進隔離病房上班時,沈娟的恐慌與絕望。

沈娟是武漢本地一位中年女性,曾做過腎移植術,個子不高,略顯單薄,聲音柔和但明顯帶著焦慮。原來,沈娟擔心的是,她在吃抗排異藥物、抵抗力很差,怕自己熬不過這道坎。

在查看了沈娟的病史和檢查結果後,陸明晰告訴沈娟,腎移植病人得了新冠肺炎更應該好好觀察和治療,服用抗排異藥物抵抗力比較差,如果在醫院外面得不到及時診治會更危險的。

陸明晰說,作為一名腎內科醫生,他能感受到沈娟那種恐懼和無力感。因為對每一位新冠腎移植病人來說,他們都處於兩難困境——

一方面,服用抗排異藥物會使身體免疫力下降,肺炎的控制可能更加困難,甚至會致命;

另一方面,如果把抗排異藥物減少,出現移植腎排異反應的概率就升高。

“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但這個點在哪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病區主任潘孔寒說。

在患者入院後,邵逸夫醫院醫療隊就整合了腎臟科、呼吸科、ICU等各科的醫生和護士,對這位新冠腎移植術後患者進行了多次多學科會診。


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從患者入院時的症狀和胸部CT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新冠肺炎還是比較嚴重的。因此,我們早期給她聯合服用阿比多爾、羥氯喹兩種抗病毒藥。”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病區副主任張舸說。

沈娟的特殊情況,也讓每次當班的醫生和護士,對她尤為關注,醫生在開醫囑時尤其注意避免腎毒性藥物。

但其實,沈娟的治療,遠沒有這麼簡單。對沈娟來說,能夠接受腎移植併成功已經是“死裡逃生”,這四年多來,她每隔三週就去一趟醫院複查,小心呵護著移植腎,也使得她的移植腎功能穩定。

對她的護理,也顯得尤為重要。周豔護士長和值班醫生經常討論患者護理要點,從呼吸、血壓到尿量、體重,都作了嚴密觀察,同時非常重視心理的護理。

護理組長李貞每次上班都會去看望這位病人,和她聊聊,從語言中、神態中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還把電話微信留給病人,說你有什麼想說的,有什麼需要隨時跟她。

漸漸的,沈娟增加了對邵逸夫醫院的醫護人員開始產生信任,查房時,她會經常說:“我很幸運遇到你們”。

一波三折,邵逸夫醫院前後方專家共作戰

沈娟的治療,是場持久戰,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由於反覆發燒跡象並未停息,2月21號,複查CT,醫生們發現沈娟的肺炎情況有所進展。

怎麼辦?目前,她能使用的藥物都已經在用,還有什麼辦法?

在經過和沈娟的移植醫生討論之後,張舸主任他們考慮使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以增強患者抵抗力,並同時減少患者抗排異藥物的劑量。

經過4天的治療後,沈娟的體溫開始好轉,邵逸夫醫院的醫生們稍微安心了一點。看著沈娟臉上愁容也減輕了許多,所有人都認為勝利就在前方。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2月27日,沈娟尿量明顯減少,只有三四百毫升,而在往常,她尿量大約有1000毫升左右,另外,她還出現了乏力,頭痛等症狀。

值班醫生為她急了查腎功能,發現她的肌酐從150umol/l升高到242umol/l!同時,出現了嚴重的低鈉血癥,血鈉只有119mmol/l(醫院檢驗正常下限136mmol/l)。

得知這一消息,陸明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難道發生了急性排異反應?

陸明晰馬上和張舸主任聯繫,同時電話連線在大後方、邵逸夫醫院腎內科李華主任,進行緊急討論。

同時,在當天中午,在邵逸夫醫院遠程會診中心進行的杭州、武漢、荊門三地聯合遠程會診上,三地專家還專門針對沈娟的病例進行了MDT會診,並給出解決方案。

第二天早八點,陸明晰一進病房就立馬去沈娟病房瞭解最新情況。

“她當時說自己頭痛的厲害,看起來非常不安。”在給她做完檢查後,陸明晰發現並沒有特別的神經系統體徵,頭痛可能與嚴重的低鈉血癥造成的腦水腫有關,但需要進一步檢查。

作了些言語安慰後,陸明晰在留取患者血液和尿液檢查後,立即送沈娟去做肺部和顱腦CT。

當時的沈娟,非常虛弱,甚至走不動路。病區裡又沒有家屬和護工,陸明晰就推來了輪椅,讓她穿了足夠的衣服,送她去做CT。一路上,陸明晰跟她談心,為她疏導,輪椅儘可能推的平穩。

CT片子很快就出來了,好在有驚無險。張舸主任看了片子後認為,沈娟的肺炎已明顯好轉,顱腦也無明顯異常。

於是,醫生們決定開始使用大劑量激素衝擊治療,這是治療排異反應的一種常用方法,是利用大劑量的激素短暫地壓制排異反應、清除炎症細胞來挽救移植腎的功能,同時,也謹慎地增加了其他口服抗排異藥物的劑量。

當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慢慢滴注入沈娟的體內,在場的醫護人員都祈禱一定要有效平安。

第二天上午,陸明晰在駐地每隔半小時就刷一次醫院的醫療APP,希望儘快看到沈娟最新的腎功能結果。結果出來了,肌酐比前一天下降了34umol/l!治療起效了。

醫術高超、專業一流、抗冠先鋒

出院前她寫下感謝信

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曾帶著絕望入院的她,今天出院了

陸明晰告訴記者,對於腎移植患者,服用抗排異藥物給他們的抵抗力造成了影響,一旦感染肺炎就會比一般人更嚴重、更致命,而減少抗排異藥物又面臨著增加排異的風險,一旦排異得不到控制,移植腎就可能功能喪失,這一矛盾的處理需要平衡之道,但是說易做難。

“好在我們有優秀的團隊,好在患者給予充分的信任,一切柳暗花明。”陸明晰說。

對於沈娟的病情,團隊絲毫沒有鬆懈,在不斷調整激素和其他抗排異藥物的劑量同時,繼續觀察她肺部感染情況。

“陸醫生,我現在好多了,看到你我心就安定了很多,謝謝你。”得知肌酐下降的消息後,沈娟精神好多了。

接下來幾天,醫療隊持續檢查她的腎功能,肌酐已逐漸恢復到160umol/l左右,基本接近基本水平,肺炎穩定,腎功能穩定。

對於腎移植術後患者,沈娟的心態比一般其他患者要敏感很多,身體稍有異樣就會焦慮不安。心理疏導,一直在她身上延續著。

“我又覺得不行了,很害怕,我要崩潰了!”

一天晚上,陸明晰在查房時,看到沈娟憂心忡忡,詳細瞭解才知道,得知自己新冠肺炎抗體陰性,讓她很害怕,她怕因為沒有抗體,出院後會不會再被感染。

“對於服用抗排異藥物的移植病人,產生抗體的能力確實比一般人要弱,抗體的問題從技術層面很難解決,我能做的是跟他解釋這個問題、儘可能的減輕她的顧慮。”陸明晰說。

在查閱沈娟的檢驗報告後,陸明晰發現她的抗體曾經有一次是陽性的。所以,陸明晰就安慰她說,目前,在整個體內可能不是完全沒有抗體,可能是量比較少,但使沒有抗體,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感染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為了讓沈娟安心,醫療隊在多出空床後,為她排了一人一個房間,以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同時儘快複查肺部CT和病毒核酸。

胸部CT越來越來,核算累計兩次陰性。沈娟符合出院標準了!

得知這個消息後後,沈娟激動地差點落淚,她在護士站拿了感謝卡,用娟秀的字寫下自己連日來的心聲:

我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入院的。但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的援漢醫療團隊。醫療組技術高超、專業一流,是抗冠先鋒,是戰疫天使;護理團隊認真專業,溫暖仔細,他們不僅治好我的新冠肺炎,還控制住移植腎的激排反應。在此,我深表感謝!言語已不能表達其萬一。在這裡拜謝了!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盛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