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世人喝茶,多是為了招待朋友,或為交流,或為應酬。即便有一個人獨處時泡上一杯香茶獨品者,多數是為了浪漫和一種儀式感,真正為了自己心識而喝茶的並不多。其實,如果一個人能悟出茶中之道,於清風明月之中,萬籟俱寂之下,寧神謐靜,獨自喝一杯茶,你會突然發現“茶心無凡聖,茶味古今同”,這時你才會感覺生命是多麼真實,宇宙是多麼安寧,而活在當下是多麼美妙。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從這個時候起,你感覺到了當下的美妙,你就具備了禪心,你就認清了自己的本來。從這一刻起,你就不善不惡,不迷不司,與天地萬物融為了一體。因為,你懂得了茶禪一味的本意。而茶禪一味,就是中國的茶道。

“吃茶去”

受到許多影視節目的影響,很多中國的年輕人認為,茶道是日本的獨有文化。其實日本的茶道是源於中國,是唐朝時從中國傳至日本的。只是中國茶道注重精神而不是形式,中國茶道在中國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又曾經有過一段低潮期,所以相比與沒有斷代的日本茶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稍稍欠缺。但是中國茶道的內涵比日本茶道要深厚得多。中國茶道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的五境之美,追求的是“味”和“心”的統一的最高享受,比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要博大得多。

周作人寫過一篇《吃茶》,關於茶道,他是這麼認為的:“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經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這個描述中,“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可謂得茶道之三味。僅僅因為一杯茶,就可以以半日當十年,忘卻了時間,這便是茶中的禪悟。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將禪與茶相結合,源自唐代趙州禪師。他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他佛法精深,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有人曾問他:“二龍爭珠,誰是得者?”禪師答曰:“老僧只管看。”趙州禪師回答的這五個字就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真諦。而他那一句“吃茶去”的謁語,便是以茶與禪相結合,讓無數禪生打破漆桶,徹見光明的禪宗的精神,也是茶道的精神。

中國茶道

茶是中國“琴棋書畫詩酒茶”的七藝之至,是中國的雅文化,中國人喝茶講禮儀,講規矩,喝茶不僅要有完善的規範和品飲方法,還追求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而將二者相結合的,便是茶之精神,也就是通常說的“茶道”。

受到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的核心是“中庸、明倫、儉德、清寂”八個字。中國茶道在唐代傳入日本之後,是本人將其略加改動,形成了以“和、敬、清、寂”為核心的日本茶道,其本質內容還是沒有超出中國茶道的範疇。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中國茶道不像日本茶道那麼重視形式,也不追求極致的茶藝,雙方共同的一個特徵都是追求“心之安放”。但中國茶道強調與佛教的禪宗相結合,追求的是在茶道中的“悟道”,這種悟道從體悟茶之甘苦開始,進而解悟茶之禪藝,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最高境界。

茶不是白開水,並不僅僅只有解渴的功用;茶也不是咖啡,不是單純去以內含的化學成分刺激提神。只有像修禪一樣的品茶,才能知道茶的妙處。茶能靜心,禪能明性,茶禪一味才能達到內心的恬靜。

要做到茶禪一味,只能自己去體悟。何謂“悟”?但凡體驗之有所得,皆為悟。可以從沖泡時茶葉在杯中的翻滾中去悟,可以從掀開蓋子時飄來的清香中去悟,也可以憑著煮茶時紅紅的炭火中去悟。只有專心的悟,才能忘卻那些俗事的煩惱,拋棄名與利,能夠真正的放下,去走向大我,走向禪境。領悟了這個道理,你就會看穿俗世的繁華,能經得起名利的誘惑。有舍便有得,你會得到平靜的心境,得到超凡的定力,得到精神的昇華。

禪道

禪這個概念來自古代印度,又稱“觀止”或者“禪定”,指的是心注一境、集中精力的一種精神狀態。它是以佛家“無我”思想為基礎,獲取無上智慧的一種修行手段,但是它不提倡苦修,注重追求的是無上智慧而非無上神通。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中國人所說的“禪”,多指大乘佛教的“禪”,它重視修練,但強調不能執著修練,不能為了修練而修練。禪到底是什麼?每個修練者都能有不同的答案。因為禪與其他佛教經義不同,它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是以心傳民的,是需要去悟的。它可以是拈花一笑,是一花一葉,也可以是豬是牛,因此世間生物,皮毛骨髓皆有禪。

禪的傳道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說法,大梵天王進獻了一朵金婆羅花。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一句話也不說。聽法的人都沒有人懂這是什麼意思,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佈將把奧妙心法傳給摩訶迦葉。這就是“佛法大義只有心領悟”的禪道。

茶與禪的關係

禪宗是受到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深的佛學流派,它從老莊思想及魏晉玄學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盡意”中吸取了精華,形成了以直覺觀、沉思默想為特徵的參禪方式。它以頓悟為特徵的領悟方式和含蓄為特徵的表達方式,改變了過去佛教灌輸與說教的習慣,突出了自悟的知覺觀照方式。

由於“禪”是沒有固定答案的,領悟起來也是虛無縹緲,非常難以入手。許多高僧在悟禪的過程中,是將茶與禪相結合,藉助中國茶之道,來領悟禪道的。這就是中國茶文化中的“茶禪一味”。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佛教僧眾坐禪飲茶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晉代。《封氏見聞錄》記載:“(唐代)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在禪宗看來,悟道成佛完全不須故意做作,而是要在極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見道。所以僧人之中飲茶,寺廟是提倡的。因為僧人們“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僧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將佛教文化融進了茶文化,希望在飲茶的過程中得到身心寧靜,能開頓悟的效果,禪與茶自此便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

中國的茶道在得到佛教文化的滋養後,也融入了一些禪機。中國茶道與禪宗一樣,追求的是自然,是平常心,十分符合禪宗的不假外力、心花忽放,從而自悟禪機的理論。

茶禪一味

茶乃萬藥之本,十分有益人的健康。喝茶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求趣,是通過喝茶去陶冶情操,去修身養性,參悟大道,體會自然。所以茶不但能健身,還能健心。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中國的傳統茶道重術不重心,對茶葉的品種、口感、製作技術、水質、茶具等要求很高,但對品茶時該有什麼心態記載得就比較模糊。但是這種模糊並不是不重視,而是中國茶道中的“道”是與禪相結合的道,是不需要也不能夠用文字傳承的,是需要去悟的。這一點是有別於日本茶道的。日本茶道有很多關心養心的方法,例如什麼“服桑木法”、“服桑葚法”、“服高良薑法”,想利用一些與茶沒有什麼關係的物品,去得到茶中的道,這與中國需要悟的道相比,優劣自分,高下立判。所以有些人以為日本茶道的“心術並重”要高過中國茶道的“重術不重心”,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見解。

中國的禪宗也與茶道一樣重心,這一點在前文已經講過多次。無論禪宗哪種法門,都離不了心,離不了悟。

中國禪宗有兩首耳熟能詳的偈語詩,很多人都能背誦。它們是惠能與神秀的衣缽之爭,也是心之爭。《神秀偈》是這樣說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慧能偈》的內容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首偈看上去差不多,其實對心的認識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相對於要時時拂拭的神秀的心,慧能那“本來無一物”的清靜得沒有雜念、沒有痕跡、沒有塵埃的心,更接近於萬物皆無物的禪宗主旨。


禪茶一味:中國茶道與禪宗文化結合之路

從“健心”的角度來說,禪和茶都是相通的。無論身處何處,哪怕身在鬧市,只要你心有禪意,念舉圓滿,坐下來品一杯清茶,你的心靈就會得到一次很好的治療,這種療效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帶給你的。

心是人身上最關鍵、最有價值的器官,也是左右人的行為,給人和社會帶來影響的,也是要加強保養的。我們每天要抽一點時間來給心做一次放鬆,讓心靜下來。我們可以放一點輕鬆的音樂,泡一杯清茶,什麼也不要去想,這就是禪,萬物皆有禪的“禪”。

能使心靈快樂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道”,中國的茶道絕不是用最昂貴的茶具,用最潔淨的泉水和最講究的木炭去燒水喝茶,而是並不追求這些形式,重在靜心,重在悟禪,給心放一個假,認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就是中國的“禪心茶”,也就是中國茶道中的“茶禪一味”。

周國松《禪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