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01漢代玉器

漢代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大一統的王朝,自公元前202年末至公元220年末,歷經二十九帝,這期間,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空前發展,其漢武帝在位期間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繁盛的一個時代,其中以博大的胸懷兼柔並濟多元文化,綜合百家之長,汲取西域各國的文化,這一系類的重大舉措,是一個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

當時漢王朝的鼎盛,也造就了中國玉器史上的再一次革新,這次是繼新石器時期、殷商盛世和春秋時代之後玉器史上的再一次黃金時代,在當政者以敏銳的政治格局下,整個漢代在“人人崇尚以玉為美”的社會背景下,玉器在造型、雕刻、紋飾等諸多方面的造詣得到了發展。

玉器是遠古先民偶然發現,在古代的人類歷史先河中,當時的氏族部落綜合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玉器一直作為一件以“美”的器具,供後人欣賞。

漢代玉器結合了春秋戰國的“貴族”思想,在加上武帝時期的“

獨尊儒術”的文化下,“玉德”思想大肆盛行,故而君子講究以玉為美,單單就服飾飾裝就有人的身體裝飾,這方面就有玉飾 、玉組佩 、玉瞞等諸多玉器,此外,還有器物裝飾,如龍形玉柺杖頭、玉劍具等。

在喪葬用玉方面,漢代厚葬之風盛行,當時的人們信奉玉與“長生”是一個概念,故而當時的人們為了死後的驅體不腐和靈魂不滅,所以當時的喪葬玉器和觀賞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中最為盛行的漢代諸侯王的玉衣之制,其超高的制玉水平和美學水平是中華封建文化2000多年中喪葬用玉之最。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02漢代玉器的用料選材

公元前141 年正月,武帝劉徹嗣位,他一繼位,隨之而來的是西漢王朝國力的逐漸強大,這個時期政治、經濟的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故而,為了解決當時的匈奴對於邊境問題的集中控制,武帝開始長達幾十年的“全民戰爭”。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時期特別崇尚“武力”,一舉解決了當時漢代為恥的邊患危機——匈奴,關於這點在《 》一文中有所提及。

自張騫出使西域和東漢班超西域都護後,漢王朝和西域就此互通有無,這點被後世津津而道的絲綢之路,漢王朝得到了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一系列的玉材,由於這些玉材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漢廷,漢代的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這種玉器中的精品——和田玉,被稱之為“崑山之玉”,在玉器中的地位與藍田玉、岫玉和獨山玉並稱為“四大玉器”之一,只不過當時的和田玉在漢代人們的口中並不叫和田玉,關於和田玉的叫法,一直到清代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這種玉器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漢代和田玉印


03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

(一)“遊絲毛雕”與“漢八刀”

漢代經濟實力的提升,玉器在雕刻的製作技藝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結合先秦在玉器雕刻紋飾上面,漢王朝在雕刻玉器紋飾的基礎上又活臨活現中衍生出了更多的紋飾,而且在雕刻手法上又繼續持有創新。

在漢以前,大多數的玉雕刻技巧中以崇尚造型為主,而在漢代則發展了透雕、刻線、浮雕、慄紋等多種加工裝飾方法。這點中比較注重雕刻中的“線”,而且在一些出土的玉器中,一些玉器中的幾何渦紋和動物的蒲紋,還有龍紋、鳳紋等可以看出漢代已經將線條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位。

漢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刻技巧為“遊絲毛雕”和“漢八刀”,這兩種技巧相輔相成,將漢代文化推上一個嶄新的過程。其中的“遊絲毛雕”在雕工線條上可謂是細如毫毛,一般講究“細、綿、長、飄、勁”,在這種刀法下,兩個線條若隱若現。而“漢八刀”通過八刀而就,成就為了左右對稱,在外行看就像是“八”字的紋飾,玉器在“漢八刀”的攻玉刀法下跳刀不斷,線條簡潔明快。

這兩種雕玉手法相輔相成配合的婉轉流動,儼然如古代書畫中的白描手法,一筆一橫相連的疏密不均且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之感,給世人留下強烈而鮮明的印象,可惜漢代之後就失傳了。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遊絲毛雕”雕刻的玉石


(二)治玉的技巧

一般而言,治玉的技巧是指將玉料切鋸成片,通過展示出其輪廓邊緣,再將玉琢雕線紋,通過修整表面的摩擦,再加上拋光、鑽孔等技術,成就了治玉的地位。這種技法在戰國時期用於鐵器製造工具,如農耕中的釘耙,但是在漢代就廣泛用在玉的製作上。

治玉技巧中慣用的“據”,將玉石拉鋸輪鋸得以讓玉石更加符合程度不一的玉器,在加上“鏤空”將玉石的孔洞擴到適合的洞孔,將零散的玉一件一件的串起來,這點最著名的便是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這些玉在本身的手法上,鋸縫就短到 1毫米左右,而且每片的玉片又很短小,即便放在現在,也是一件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品。

當時的拋光技術能把玉片表面像現代一樣能磨得像玻璃一樣光滑,這點上看出漢代的打磨功夫也是很不錯的,為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治玉技巧,已經將玉器的輪廓和每一個刻線紋雕刻的自由流利。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04漢代玉器的文化紋飾特徵及文化體現

上面提到,漢代的在玉器的雕刻技巧上已經出神入化,其中一些獨有的技巧,成就了漢代玉石獨一無二的文化,漢代雕刻家靈活的運用這些技巧,通過諸多的文化影響,通過這些文化將技巧體現在了玉石的雕刻紋飾中,其發展成為了一種賞心悅目的幾何紋路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神靈”為代表的紋路

通過閱讀史書不難發現,漢代文化多一半收到了楚風巫風的影響,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楚辭》、《離騷》中形式風格迥異的楚風神話人物,楚風文化給人一種瑰麗、浪漫的心靈震撼,加上當時的人們普遍信奉鬼神,所以在一些玉器便是通過鬼神創作來求得長生不死的世外桃源。

所以能看出漢代的一些紋飾上點綴的一些類似於龍紋、鳳紋再加上勾雲紋等一些具有神話色彩的紋路,這這些紋飾通過神話中錯落分佈的捲雲紋飾來裝飾玉器上特有的浮雕技巧,如一些勾雲紋與一些動物紋組合成的獸面勾雲紋,就廣泛出現在玉劍璏,通過這種方式兩種東西結合在一起,將楚風文化的多彩多樣結合在一起。

通過這些紋飾,那時的人們避兇祈祥是人生的一種理想,通過玉石中一些特有的紋飾裝飾,人們可以克服對大自然的敬畏心態,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達到平安的期望,以此類紋飾代表的紋飾文化可以讓人生充滿和善美德心態,從而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慾,去追求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鳳紋玉器


(二)以“動物”為代表的紋路

西漢初期,為了更好的得到發展,所以那個時候當政者不得不推崇“黃老之術”文化來建設西漢,玉器作為當時物質和精神合二而一的產品,其目的還是給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對於玉器,人們更多還是以精神為追求。

而“黃老之術”的本身的特點便是與自然相結合,其內在的特徵便是崇尚自然,大自然賦予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道家借物象形,玉和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故而這一階段的玉器,在一些大富大貴的人認為,便是作為“奢侈品”來注重收藏價值,這些玉石上面所具有的動物紋路,在一些楚風的影響下,便是一件瑰麗的藝術品值得收藏。

為此所代表的紋飾便有螭紋、鳳鳥紋等,就以鳳鳥紋位列,玉石中所展示的“側面剪影式”,鳳昂首形單影隻的站立,一些動物特有的神態,如鳳鳥特有的滴水眼,勾喙等等,在雕刻技法上同時配以諸多輔助紋飾,成就了一些漢代玉器創作高度。

這點比較符合那個時期人們對於“修身養性”的道德觀,漢代人民的吉祥意識在於滿足現實世界人們的心理慾望,這點無非就是生命快樂、長生不死和脫塵成仙,都是一種極為尊敬自然的體現,通過這種而生的哲學觀,也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對於解讀人生和構建未來的一種美好願望。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漢代鳳鳥紋玉帶勾


(三)以“幾何圖形”為代表的紋路

自周代開始禮樂文化以來,玉器便有嚴重的“重道輕器”,這裡的“道”指玉器的內涵和一些禮樂的規則而用的玉,“器”指玉器的實用性。當時的人們因為本身玉石的採集困難,所以就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品來欣賞,

但是孔子認為,玉器, 基本上屬於“小道”,本身就對這種說法 持一種輕視的態度, 在《論語·子張》中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也並沒有全盤否定。

自西漢開始,器不但作為一種奢侈品來用,特別是自武帝開始和西域各國互通有無開始,玉器的功能逐漸更側重於“器”物來用,其中的和田玉多代表的“德”美是在儒家之後,君子以玉為“美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基於這點君子開始隨身佩戴玉,來彰顯翩翩君子的行為特點。故此在玉器的實用上,輔助一些規矩的“幾何圖案”來表現一些關於道德的東西。

如在古代士子身上佩戴的玉龍佩上就有谷紋的裝飾,這種通過一系列的單一元素,通過形式規矩的幾何羅列,將穀粒這一紋飾雕刻在配飾表面,來彰顯玉的美德。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05小結

漢代玉器是玉器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階段,玉器本身而言就是文化和經濟所共同引導下的產物,而玉器上面人們所創造出來的紋飾,其意義便是人們的辛苦結晶,這些紋飾背後的寓意又在不同的階段表現,這些不同正是漢朝人們對於美學影響下的生活態度,追其原因,不過是各種各樣的文化體現。

漢代玉器是漢朝人們在生前和死後都為之嚮往的東西,人們基於玉本身的“美德”和“靈魂不滅”之說,將玉器的紋飾及特點創作的淋漓盡致,玉器成為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及文人雅士的一個生活“寵物”,玉器作為一件“器物”來讓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很大的提升。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漢代的玉器文化史是中國歷史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成為漢代玉文化獨特的風景發揚光大。

最後引用屈原的一句詩來與大家共賞——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END-

參考文獻:

《中國玉文化》、《中國工藝美術史》、《後漢書》、《史記》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以漢代玉器的雕刻工藝,淺析其造型紋飾的主要特徵與漢代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