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員工心態,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疫情影響員工心態,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儘管逐步復工,但職場人的“薪”情卻未必陽光正好。

職業成長平臺脈脈聯合Tech星球共同對職場人進行了《疫情影響下的職場人——2月份調薪狀況調查》,三成受訪者2月份的薪酬有調整。不過,對於非常時期企業的調薪之舉,有合計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不反對”,另三成則明確表示“不支持”。

顯然,職場人不得不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危機帶來的一系列變化,進入“待機青年”狀態,即表面上對“啥也不能做”充滿無奈和自嘲,實則充實自己、等待機會來臨、擁抱職場新機遇。


協商待崗還是變相裁員?

此次調研以問卷形式進行。34%的受訪者表示已經“被調薪”。在受訪人群中,當前企業的調薪手段,19%為僅發放基本工資;17%延遲發放工資;甚至有10%直接停薪。除此之外,有26%的被調薪者,面對的是企業“不盡相同”的調薪方式。比如:降薪部分,股權補償機制;底薪減半、提成不發等。

疫情影響員工心態,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對於如何執行薪酬調整的政策,被調薪者所在企業中,有51%的作法是“沒商量”——“強制執行,員工不接受就離開”;“號召鼓勵,半推半就”的為19%;高層人員強制執行,其他員工自願”的為9%。

事實上,1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通知規定,“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儘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2月7日,人社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聯合印發的相關《意見》亦提出通過協商調整薪酬。

企業調薪到底是真的“協商待崗”還是“變相裁員”的爭議之聲,開始出現。3月4日,某上市互聯網企業被爆出消息,該企業員工自述稱,“公司單方面強制員工停薪留職2個月,此間公司只發1760元(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支付)”,脈脈上針對此事的投票結果顯示,有76%的參與者認為,這是“在變相裁員”,“等於逼員工自己走。”

對此,益清(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牟浩在脈脈上針對此事的話題中發表觀點稱:“協商待崗不等於裁員。”

牟浩認為,上述企業此規定並不違反勞動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現在如果員工拿全額工資,幾個月後恐怕就要等到經濟性裁員了。員工沒錢活不下去,企業也是。”

不過,也有律師表達了不同觀點,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於瓏在同一話題中則認為,其實這還是屬於“變相裁員”。變相裁員是企業為節省人力資源,裁撤公司員工,但又不想負擔相關責任、賠付員工賠償金而採取的行動,一般利用各種理由及手段迫使員工主動離職,而不是自行解聘。


福不同享憑啥“共患難”?

不出意料,75%的職場人不會主動提出降薪。儘管減薪不是個好消息,但大部分的受訪者並未明確表示反對,45%的受訪者表示:“可以理解,不反對也不支持”,18%的受訪者表示“支持,疫情下共患難”,另有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在脈脈上,來自互聯網行業的王女士表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疫情期間經濟受影響,很多公司都面臨壓力。通過降薪等方式先保證公司活下去,再考慮“活得好”;員工先考慮有工作再想收入高,這是本末的關係。

不過,還是有2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支持這樣的做法。”有意見認為,“公司賺大錢的時候,也沒見管理層發大獎給我們啊。”“我只是打工者,沒必要替公司承擔各種特殊事件引發的損失。”

疫情影響員工心態,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保飯碗還是求變化?

“調薪或許會遲到,但可能不會缺席。”脈脈上有被調薪後的職工調侃稱。調查顯示,對於遭遇調薪後的影響,有46%的被調薪者自稱“短期內不會有影響”。有44%的被調薪者表示:“會立刻對當下生活產生影響”,其中基層員工表示影響最大。認為“完全不會有影響”的基層員工僅為4%。

事實上,疫情的突如其來,讓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具體到職業選擇和規劃上,“求穩”的情緒已經開始在職場人群中蔓延。

脈脈近期熱議話題之一是“疫情之後,該不該聽爸媽話回家找個‘鐵飯碗’工作?”

疫情影響員工心態,七成職場人不反對降薪?

參與問答的1173名職場人中,近70%的參與者都選擇了“應該”。這一結論也說明,職場人職業選擇受疫情影響將趨於保守。

脈脈上,有從事教育行業的網友稱:“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大國企都是穩定的工作,抗風險能力強,非常時期的出現更讓人意識到,把握住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是人生贏家。”

但亦有反對者稱,“國企還有‘下崗’一說呀,哪裡就‘鐵飯碗’了。”來自某能源科技的脈脈網友表示,“不該考慮找個鐵飯碗,應該擁抱變化 ”。她的理由是:所謂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在哪裡都有飯吃。

脈脈聯合創始人、脈脈招聘業務負責人王倩表示,疫情因素疊加經濟不確定性,肯定會帶來企業人才策略的調整。靠人才數量來提效的時代已經過去,靠人才質量來驅動會更加明顯。求職者需要有“長線經營”的思維,對個人職業品牌做長期投入,才能更有效地對抗短期的不確定性。

王倩建議,職場人可以多利用職場社交平臺來經營個人職業品牌,作為待機青年,時刻準備好,在脈脈關注同行、關注機遇,和師兄師姐前輩交流,應對可能的危機。在這一過程中,既能自我提升,也能對外傳遞自身專業能力,自然會吸引好機會主動找上自己。而在生活中,應該注重消費與積累的整體平衡,提升抗壓和抗風險的能力,以確保自己在職業選擇中游刃有餘。

王倩表示,對企業而言,企業人才質量提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建議提前開始儲備和發展企業人才庫。

待機三大件:人品、學習與存款

王倩的觀點也獲得了不少職場“待機青年”們的共鳴。這些因為疫情被困住的職場人,表面上進入了“待機狀態”什麼都沒法做,實際上卻默默努力,等待機會來臨擁抱職場新機遇。

脈脈站內的“待機青年不怠機”的主題目前已經收穫了過百萬人關注,分析討論內容發現,“人品”、“學習”和“存款”已經成為了當下職場人的待機三大件。攢人品,有好人脈,使得別人有機會時能想到你;學習充電,機會來了能夠把握住;積累存款,面對變化能靈活轉身。

有做貿易工作的脈脈網友稱,存錢、囤東西、找個穩定工作,這些曾被當作笑談的“老年人”處事之道,開始在疫情之後被重新審視。職場人逐步意識到,只有積攢好應對“荒年”的實力,才有可能“慶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