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當急脾氣的家長遇到慢吞吞的孩子時,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相信有很多的家長都深有體會。而且往往是家長越催,孩子越磨蹭。相信下面的場景大家都很熟悉: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寶寶,吃飯啦”,這句吃飯了可能你要叫上5、6遍孩子都沒過來吃飯。

又或者是讓孩子睡覺,孩子也會先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完才會去睡覺。

送孩子上學,也是要催個不停,導致每次都在遲到的邊緣。

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做作業的時候,寫很久就是寫不完。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其實拖延症真正會危及到的是孩子的未來,因為拖延症而誤了大事的人非常多,例如因為自己的拖延症錯過了出書、錯過了高新的工作、丟了文憑甚至是高考。這些被拖延症所耽誤事的人承認自己會有拖延症主要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有拖延症,但是沒有改掉,結果跟隨了一輩子,影響自己的生活。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為什麼孩子會有拖延症?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常常會為孩子做很多事,這樣的習慣直到孩子已經有能力做的時候,還是在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在孩子的眼裡,自己的事情有爸媽為自己做,自然是能拖延就拖延了。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所以作為父母,有些事情不要太勤快,孩子有能力做的就應當讓孩子做,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應當做的事情,即使是在親近的人也是沒有義務給他做的,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1、做家長別太“勤快”

“懶媽養出勤快孩子”,這句話真的有些道理。

包辦的家長是什麼樣的?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放著媽媽來做,你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你以為這是在幫孩子?截然相反,這樣的“勤快”是一步步的把孩子推向深淵。孩子有拖延症就是因為孩子認為生活中有很多事與自己無關,孩子習慣了家長的“包辦”。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建議: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

讓孩子親力親為,給孩子分配一些小任務,比如讓孩子養花,告訴孩子多久該澆一次水,加強孩子的責任感。

2. 積極正向的教育方式

國外某項研究發現,對於3-4歲的孩子,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並在他完成後及時表揚,可以促進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比如:“你剛剛把自己的玩具給小弟弟玩,懂得分享這種美好的品質,小弟弟因為你的分享很開心,你做的很棒。”而不是簡單的說:“真棒,媽媽為你驕傲。”這樣帶著個人感受的話語。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孩子通過家長具體的正向鼓勵,知道了自己哪方面做得好、為什麼好。也就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增強了自信心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小小的“鼓勵+表揚”中,孩子漸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3. 適當的懲罰,也是必須的手段

孩子拖延,想要改變現狀,家長應當對孩子進行一些懲罰,如果每次都這麼算了,孩子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還是不會改掉。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如果說“孩子犯錯

”是教育良機,那麼“適度懲罰”就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開始。從適當的懲罰或者事情本身帶來的可見後果,能直觀深刻地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養成對行為負責的習慣。

孩子改掉拖延症要從建立責任感開始,果兒媽媽推薦各位父母一套關於鍛鍊孩子責任感的書籍《寶寶好品格培養》,全書共10冊,讓孩子充滿責任感,改掉愛拖拉的壞習慣。書中包含十大“品格培養主題”,教寶寶做人見人愛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父母善用這3招,不打不罵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