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商場之中,一位小孩倚靠在裝滿雪糕的冰箱前,用手抱地著媽媽的大腿,重複地念叨著:"我想吃雪糕,我要吃雪糕嘛!"

看得出來孩子十分想買雪糕,所以期望用死纏爛打的方式讓媽媽給他買雪糕。

孩子與媽媽僵持著,周圍的人不時望過來,媽媽的臉上露出了難堪的神情,於是想把孩子拉起來帶回家,沒想到孩子堅決不肯走。

這時,他媽媽難抑怒火的朝孩子吼到:"你是不是不要臉!看你這個樣子,別說雪糕了,什麼東西我都不會給你買!趕緊起來回家。"

不吼還好,沒想到一吼完,孩子情緒變得更加激動了,開始嚎啕大哭起來,不但沒有表現出乖乖回家的意思,還趴在地上滾鬧了起來。

想必每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習慣性地去"吼"孩子,剛開始好像比較有效,但是"吼"多了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不但好像"免疫"了,還有可能"變本加厲"地去發洩情緒。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吼"孩子的不合理性

"吼"在我們平常看來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表達方式,但其實如果用"吼"來教育孩子,非但不能達到長期的效果,而且經常"吼"孩子對孩子的傷害也很大,因為"吼"的教育方式是有可能留下許多"後遺症"的。

  • 不良情緒的傳導性

"吼"其實是一種不能合理控制情緒的表現,情緒控制能力差的人才會經常採用"吼"的方式,所以如果父母經常採用"吼"的形式教育孩子,說明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同時處於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於熱愛模仿的階段,如果此時父母總是以"吼"的方式處理問題,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學成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通過不良的情緒傳導性從而降低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 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每次我們"吼"完以後好像孩子就變得乖巧了,此時就認為孩子就是聽話懂事了,但其實在這個時候孩子的"乖巧聽話"是因為孩子因為被"吼"而產生的恐懼。而恐懼一旦在孩子心中紮根,就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每一個膽小,沒有安全感,長期恐懼害怕的孩子,在童年一定都受過父母"吼"的支配。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 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的團隊研究分析了長期受過父母吼叫、謾罵的年輕成年人大腦,研究發現,主要負責理解口語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明顯減少。而連接越少,代表著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越差。

所以得出結論: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心理學家曾對錶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應對統一事件,人不同音調的溝通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情境下,採用低聲調則使得孩子更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吼"更直接有效,但是其實如果我們採用用溫和的聲音、緩和的語調去"說"會比"吼"更有效果,也正是所謂的"低聲教育"。

更加有效的"低聲教育"

那麼什麼是"低聲教育"?

顧名思義,"低聲教育"其實就是與"吼"教育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採用溫和的聲音、緩和的語氣去教導孩子。"低聲教育"有以下幾點作用:

  • 緩和情緒下的溝通機會

我們回想一下,我們是在什麼時候最"吼"孩子,一定是情緒起來的時候,而情緒的教育都是無用的教育。

而當我們試著降低自己的聲音,在這過程中其實我們也是在壓制自己的怒火,為放低聲調能夠讓人情緒緩和,而當我們用平和的語氣去跟孩子溝通時,孩子的抗拒與牴觸心理也會稍有鬆弛,這個時候就為彼此雙方製造了溝通的機會。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 保持理性下的效溝通

大家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自己情緒激動,忍不住"吼"起來,總是說不清楚話的,因為人在情緒中時,人的邏輯能力、與思考能力是處在一個迷糊的狀態之中。

而當我們放低音調時,此時已經站在了理性的一端。理性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暢合理的表達則更有利於有效溝通。

  • 利於集中孩子注意力

從物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當我們用低聲調的聲音講話時,對方就必須集中更多的注意力才能聽清,這也在無形之中使孩子"忘掉"憤怒,集中精力聽我們講話。此時雖然孩子還在情緒之中,不會認真的聽講,可是這樣也能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給了孩子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時間。

如何掌握"低聲教育"

"低聲教育"想象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其實很多剛剛開始嘗試"低聲教育"的家長往往會遇到一個問題。當問題真正來臨時,還是總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地就會提高音量"吼"起來。

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去適應的技巧,所以下面提供一些幫助家長們練習掌握從"吼"過渡到"低聲教育"的技巧。

  • 記住自己"吼"前的狀態

對孩子"吼"出來的時候,我們總不是無緣無故沒有理由的,一定是煩躁的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而爆發出來的。所以當我們控制不住對孩子"吼"起來時,我們要有意識的形成記憶,記住自己當時的狀態,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當下次同樣的情緒來臨時,儘量讓自己剋制與自我舒緩,可以先做3-5個深呼吸,讓我們的情緒有個緩衝期,以保持平和理性的狀態去處理這些問題。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 就事論事,合理批評

不少家長在憤怒中批評孩子的時候,總喜歡把事情放大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新賬舊賬一起算,比如以下這些話語:

"你怎麼又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每次都是這樣,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都不聽!"

"都跟你說吃完飯要自己收拾碗筷,老是忘記,這麼懶以後怎麼生活,之前叫你打掃房間也是。"

本身孩子對於家長的嘮叨就很厭煩了,再翻舊賬是在加劇孩子的牴觸心理。而翻舊賬本真其實就是我們不夠理性,犯情緒中的表現。因而我們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養成就事論事的習慣,孩子犯錯時合理的批評,就事論事,不要刻意的擴大範圍。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 學會與孩子"換位思考"

之所以選擇"吼"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們不懂孩子的想法,因為我們和孩子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我們無法理解孩子鬧情緒的原因。所以在我們眼裡,孩子的表現就是在無理取鬧。

當我們遇到想吼罵孩子的時候,先花幾分鐘讓自己冷靜下來,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想一想。教育專家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當我們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看問題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孩子對待事情的想法,當我們將孩子當成平等的個體對待時,我們的話語才不會淪為"命令",孩子也才願意敞開心扉地跟我們交流。

"低聲教育"並不是要我們向孩子妥協,也不是將主動權交給孩子。相反的,當我們在情緒來臨之前,選擇用平和舒緩的語氣對孩子進行教導,此時我們反而擁有了主動權。

在教育中彰顯溫柔的力量,柔和似水的話語才能深入人心。

越吼小孩情緒越激動?善用“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