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被嚇大的,其實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爸爸媽媽對我們說“再不聽話就讓警察來抓你”,或者“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一類的話。現在我們做了父母,也在無意中試圖用嚇唬的方法讓孩子聽話。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有自己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畢竟是自己手心裡的寶貝疙瘩,打也不捨得,罵也不捨得。在這種時候,語言上的嚇唬好像就是最好的方法。

作為父母,常見的嚇唬孩子的手段往往有以下幾種:

1、用“警察”或者“醫生”等特殊職業來嚇唬孩子。

當熊孩子不聽話時、無休止哭鬧時、撒潑打滾要玩具時、生病不想吃藥時、不乖乖吃飯時,警察叔叔和護士阿姨這些“壞人”就要被大人搬來“救場”了,本來積極正面的職業形象,卻變成了孩子眼中最恐懼的人。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然而父母沒有意識到,家長經常用“警察”或者“醫生”等嚇唬孩子,很容易扭曲孩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本來我們有病需要找醫生,遇到危險需要找警察。

但是經過我們家長的恐嚇讓孩子對醫生和警察都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認為醫生和警察是壞人,是來懲罰我的,就算生病了也不敢上醫院,遇到危險警察來幫助我們都躲得遠遠的。然而當孩子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由於孩子缺乏對警察和醫生等的信任,就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造成更大的危險。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2、用“遺棄”來嚇唬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時,很多父母會用“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然而殊不知“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稱這種做法叫“愛的撤回”,她認為這種暫時的情感拋棄,不是體罰,而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3、用鬼怪嚇唬孩子。

除了以上兩種,還有不少父母會用鬼怪來嚇唬孩子。譬如當孩子不願意睡覺的時候,就會有家長故弄玄虛地說道:“快睡覺,再不睡覺就有老妖婆來抓你了。”

暫不說這些話本來就不科學,哪怕是孩子真的睡著了,也不會睡得安心。在對鬼怪的恐懼中入睡,估計做夢都會是噩夢。

大人們隨口的一句恐嚇謊言,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因此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顆不安的種子,結出恐懼的果實,一生都無法摘除。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事實上,如果家長經常嚇唬孩子,將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多不容易相信別人,對任何事情都持有懷疑的態度,而且還很敏感,多疑,進而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不能很快地融入群體和社會。

那麼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該用什麼方法引導孩子呢?其實管好孩子不一定需要語言上的批評指責,有時候,“非語言信號”也很重要。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所謂“非語言信號”是指可以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方式進行交流、溝通,即使是簡單的一個眼神,都可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將手指放在嘴邊,做出“噓”的姿勢來安撫孩子的哭鬧、叫喊等行為。在公眾場合,也可以使用這一招,巧妙地阻止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同時又能夠防止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批評的難堪。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再比如,當到了吃飯時間孩子還在玩遊戲,家長可以走到孩子面前,做一個吃飯的姿勢,同時伴以親切的微笑,相信孩子也是會被微笑融化而放下手機,乖乖地跟著家長走到餐桌前的。

可以說,“非語言信號”比起語言對於孩子們來說會更加的容易接受,它既可以幫助我們跟孩子們傳遞信息,溝通思想,也可以讓我們跟孩子們交流情感。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管教孩子是一門技巧,真正的教育,既不能驕縱孩子,也不能對孩子採用太過嚴厲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而這本《正面管教》恰好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正面管教》一書旨在改善家長養育孩子的方式,拒絕“驕傲放縱”和“無效懲罰”,是一種穩定、易學而且實用的方法。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該書選用家庭中常見的事例,並加以分析,幫助父母給出正確的處理方法,從而讓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們的關係中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和諧、合作、分擔責任、相互尊重和愛。

管教孩子不能只靠嚇唬,善用“非語言信號”,讓孩子輕鬆理解父母

《正面管教》一書目前僅售35元,但作為培養孩子的黃金法則,可以說是中國父母不可不讀的育兒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