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靠什麼來維持明朝這個龐大機器運作

萬曆十四年,二十四歲的明神宗朱翊鈞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時間長達三十年,這就是著名的“

萬曆怠政”

那明朝這個龐大的機器是如何運轉的呢?而且也沒有大權旁落的現象。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靠什麼來維持明朝這個龐大機器運作


政治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靠什麼來維持明朝這個龐大機器運作


萬曆十歲登基,但是在二十四歲前,朝廷一直由首輔張居正把持,算是最大的權臣,包括當時攝政皇后都要聽其安排,不過張居正還算是個有能力的忠臣,在他手上,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過為了維護皇權,在張居正病死後,萬曆重新獲得大權,第一步就是對張居正的黨羽進行清算。雖然這不是萬曆的本意,但從政治上考慮,這一步是很有必要的。作為一個皇帝,是要牢牢把握住朝廷百官的。可以說清算張居正,就是萬曆從新拿回皇權和一次徹底的政治洗牌。

隨後萬曆自己培養了一批文臣武將,把部分權力下放給他們,同時使用東西廠作為監察部門,替他監察百官。可以說這一手從政治上說,即使不上朝,也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經濟

經濟上除了延續之前張居正改革的成果,隨後又推出了礦稅。這個礦稅非常重要,雖然在後世中對評價不高,甚至認為明朝的滅亡,礦稅這一制度有百分之70的責任,其實不然。

先從用途上看,萬年二十年,撥內帑十萬錢糧用於河西邊疆用兵。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可以說皇帝的內帑不僅僅幫助國家財政擦了屁股,也給所有人吃了一顆安心丸(國家沒錢,皇帝有錢)。


在此以前,內庫主要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和管理。自從礦稅的執行,慢慢的大部分錢財都歸於皇室,也就是萬曆手中。從此就相當於握緊了明朝的經濟命脈,也更加的鞏固了皇權。

軍事

軍事上來說,萬曆三大徵一直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爭。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朝鮮、寧夏、播州,這三次戰役的勝利不僅僅為明朝的邊疆鞏固了地位,而且通過戰爭,間接的對軍隊來了一次大換血。從此外患基本已經接觸,而且也不會有軍隊造反的存在。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靠什麼來維持明朝這個龐大機器運作


其實萬曆不上朝和怠政應該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1958年定陵的發掘,這位30年不上朝的皇帝,生前患上了嚴重的腿疾,比通常說的長短腿要嚴重多了,可能一走路腿就疼痛難忍。這可能就是不上朝的根本原因,不過在這期間各種政務也是在處理和批覆,不然這樣龐大一個國家早就土崩瓦解了。

很多時候看歷史,我們也可以用結果去推導過程,不難發現,其實萬曆也不能算作亡明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