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導語

要以坦克為核心組織部隊,而不是以步兵為核心——德軍將領古德里安

眾所周知,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英軍的坦克水平都處於相對劣勢,特別是德國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組成集中式的裝甲兵團後,英軍步坦協同的攻擊效力更受制約,以至於英軍的裝甲部隊在初期作戰中都採用縱深的防禦型作戰。

同時,由於英國早期基於MKE系列的A9、A10、A13坦克裝甲厚度只能維持在10—20毫米,使後續的A13巡洋坦克無法抵抗德軍主流反坦克槍、炮的攻擊,英軍儼然無法提供大量抗飽和攻擊的裝甲部隊支援英倫三島外的西歐平原戰場。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維克斯MK系列坦克


所以,英軍急需一支裝甲防護佳、機動效率高(注意:這裡的機動效率不僅包括坦克本身速度較為快,還包括坦克的輕便特點)、火炮威力強的重型巡洋坦克。

在英國陸軍參謀部的軍令要求下,作為英軍主要坦克供應商的納菲爾德工業公司率先提供了A13MK.V、A14、A16三種坦克方案。不過,陸軍參謀部卻以A14、A16坦克採購成本過於昂貴為由,毅然選擇載重更輕、開發成本更低的A13MK.V。(注意: A13MK. V也就是大家熟知的A13盟約者坦克,後期的改進型號為盟約者MK.V)

也許,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正是英國陸軍部過於壓低坦克的建設成本,使部分處於坦克原型車階段的技術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倉促批量生產,由此造成進行批量生產後的盟約者坦克大都因為發動機油溫過高和炮塔通風效果差而無法進入歐洲乃至北非地區機動作戰。由此,在二戰中後期,盟約者坦克也只能充當英軍的實驗和戍衛坦克,根本沒有機會和德軍坦克一決高下,以至於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坦克”,正所謂“中看不中用”!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遊戲中的盟約者坦克(清晰可見其巨大的負重輪)


那麼,盟約者坦克的技術基礎又是否本身存在弊端?導致盟約者坦克無法進入實戰的其他原因還有多少?同時,在某種程度上,盟約者坦克的防護和攻擊效力又是否可以和德軍的三號中型坦克,乃至從盟約者改進版的“十字軍”巡洋坦克相媲美呢?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仔細解讀英軍這款所謂“中看不中用”的坦克——盟約者MK. V,也讓大家明白革新坦克技術的歷程是如此艱難。當然,我還是將盟約者MK. V的火力、防護、機動特點作為主要參考指標!

盟約者MK. V的火力

一般而言,作為具有機快速動特點的巡洋坦克,火炮的打擊維度不僅取決於穿甲或者爆破威力,而且還需具備持續的打擊效力。換言之,坦克要想在戰場獲得火力壓制,必須具有裝彈效率高的火炮支援設施,從而擴大打擊弧面,提高攻擊效力。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盟約者坦克(歷史圖片)


在盟約者MK. V設計過程中,納菲爾德工業公司在盟約者MK. V的炮塔正面裝備了一門40毫米QF 2磅型坦克炮和一挺用於短距離搏殺的衛戍機槍。(注意:由於盟約者MK. V的爆破裝甲厚度數據缺失,從其改進版的十字軍坦克40毫米打擊厚度來說,盟約者MK. V的有效爆破厚度維持在30毫米內

)

不可否認的是,盟約者MK. V的打擊效力對於德軍早期的一號和二號中型坦克都具有巨大破壞力。(注意:德軍的一號和二號坦克裝甲厚度基本維持在20毫米左右,屬於簡單的槍械式坦克,當然不是盟約者MK. V的對手。但是,一號和二號坦克並未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核心,這就造成盟約者MK. V的打擊目標已經缺失)

不過,對於裝甲防護高達47毫米的德軍三號中型坦克來說,盟約者的火力根本無法擊穿其厚重的裝甲。同時,從相關數據來看,英軍早期適量裝備的A9MkI、A10 MkIA、A13 MkI在火力打擊區域均裝同類型的磅型坦克炮。(注意:三款早期坦克均裝備QF 2磅型坦克炮,火炮的低速射率導致其無法成為主戰型坦克)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英軍A13巡洋坦克序列(盟約者早期版本)


這就造成一個明顯的戰術問題,即新式的巡洋坦克火力沒有進行炮管以及載彈力升級。簡單來說,新式的盟約者坦克依然沿用舊式坦克炮,打擊效力甚至停留在5—6年前,特別是對於榴彈射擊和高爆彈射擊都會產生巨大制約,從而無法給敵方裝甲單位或者步兵梯隊造成優勢火力覆蓋,也不可能取得戰場的初期主動權或者在裝甲兵團在博弈過程中的優勢轉移。

特別是對於40年代末的歐洲戰場來說,沒有強勁火力庇護的盟約者MK. V很難進行步坦協同的攻防作戰形式,也根本無法與德軍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相抗衡。如果倉促進入實戰環境,盟約者MK. V也無非是一個坦克活動標靶,根本無法扭轉英軍在歐洲西部戰場的戰略囧境。當然,我還是將德軍三號和四號坦克的火力作為盟約者MK. V的參照說明!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三號中型坦克


三號中型坦克

  • 主炮:1門KwK 83L型50毫米坦克炮
  • 衛戍機槍:3挺MG34型7.92毫米機槍

四號中型坦克

  • 主炮:1門KwK 37型24倍口徑75毫米短管坦克炮
  • 衛戍機槍:2挺MG34型7.92毫米機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和德軍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相比,盟約者MK. V的火炮口徑至少相差10-35毫米。這也就說明盟約者MK. V在實際作戰環境中,火力打擊效力儼然一直處於劣勢,甚至無法掩護步、炮兵聯隊進行城市攻堅戰,以至於陸軍部隊對於“盟約者”坦克的印象逐漸變差。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四號中型坦克


盟約者MK. V的防護效力

其實,裝甲防護度應該是制約盟約者MK. V進入一線戰場作戰的主要原因。按理說,盟約者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和車體正面裝甲都達到了40毫米(注意:德軍的四號坦克裝甲厚度近50毫米),也具備一定的抗攻擊能力。不過,評測一輛坦克是否具備適應當時的作戰條件,不僅是考究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還要評判在裝甲部隊對壘過程中,該坦克在受打擊作用下的火力輸出。

簡單來講,坦克在戰場的存活率=裝甲防護+火力輸出。(注意:機動能力也能檢驗坦克的生存效率,但這裡更著重於火力端和防護端兩個維度的質量比拼。由此可見,德軍坦克的戰場存活週期是遠高於盟約者坦克。所以,一旦將盟約者坦克作為一線作戰坦克,反而會由於火力弱、防護效力低特點而受重創,由此打擊英軍乃至整個盟軍的戰鬥積極程度)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盟約者修復品(可見車體以及炮塔的傾斜裝甲)


不過,盟約者坦克卻有一個重要技術革新點,也就是其炮塔端採用“傾斜裝甲+垂直裝甲”作為基準防護裝置。其實,這種設計理念就好比現代主戰坦克採取反應裝甲塊一樣,即憑藉具有緩衝力的外側屏障,改變該坦克的著彈面積,從而減輕敵對坦克發射的高速穿甲彈乃至爆破榴彈帶來的穿甲危害。

當然,尤其是裝備傾斜裝甲的坦克,生存週期至少比單純垂直裝甲防護高1成以上。以至於二戰後期的蘇制T-34、美製謝爾曼等都在炮塔端以及車體端採用多重傾斜裝甲板設置,從而極大提高坦克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雖然說坦克的炮塔端採用新銳的傾斜角設計,能夠有效抵抗多波次爆破彈的攻擊。但是其內部卻是由內、外兩層裝甲板焊接而成,雖然說極大提高了該裝甲的氣密特點,從而有效抵抗地來自敵對坦克火炮攻擊。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盟約者坦克(博物館展品)


但是,從裝甲技術基礎來說,正是因為炮塔端過於氣密,造成通風效果嚴重滯後,由此容易造成內部空氣流通裝置出現故障,嚴重影響乘員的駕駛體驗等,以至於降低坦克的實際作戰效率。(注意:空氣流通裝置的故障只是影響坦克炮塔端正常運轉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便和盟約者MK. V的機動效力有關,因為炮塔端的移動也是靠發動機產生的能量進行驅動的)

盟約者MK. V的機動效力

從相關資料來看,在盟約者MK. V自重18噸的情況下,其配備的梅德斯12缸汽油發動機能夠提供340匹的馬力輸出。按照盟約者MK. V升級版的“十字軍”坦克為標準,盟約者坦克的有效機動速度為30-35km/h。由此可見,盟約者坦克的機動效力並不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掩護步兵進行遠程機動炮火支援也是綽綽有餘。

但是,和德軍四號中型相比較,盟約者MK. V的機動優勢似乎又不值一提。四號中型坦克搭載的邁巴赫12氣缸發動機能夠傳輸320匹的最大馬力,在保障其平穩運行的狀態下,最大速度可以達到40km/h以上,其最大行程也高達300公里。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英軍坦克工廠


由於缺乏盟約者坦克的戰場機動數據,我們只能按照“十字軍”坦克最大行程155公里和最大行駛速度40km/h為評判基準(注意:這裡著重提一下,由於火力、防護等坦克自身原因和天氣、地形等自然原因限制,坦克的“行駛速度”和“戰場機動速度”實際是兩回事),估測盟約者MK. V的最大行程距離為100-130公里。由此可以看出,盟約者坦克的機動表現非常不樂觀,即使擁有較高的行駛速度,卻沒有持久的續航能力乃至打擊面積,由此容易造成戰略先機的丟失。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造成盟約者MK. V無法直接進入戰場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便是盟約者坦克的油溫普遍偏高。

正如前文中介紹,盟約者MK. V的動力裝置區配備了一款扁平式的D.A.V型12缸汽油引擎。同時,由於盟約者MK. V在原型車實驗階段將引擎設計地過於寬大,造成坦克尾部的引擎室內無法放置維持發動機安全運行的散熱器(注意:盟約者原型車階段將散熱器安置在車體前端,這就使散熱器的工作路徑變長且複雜,連接管道自然長時間就處於負荷工作狀態,其散熱效率也直線下降),由此造成發動機油溫一直處於高溫狀態,嚴重影響坦克進行機動作戰和自防護能力。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一個盟約者坦克訓練梯隊


雖然說,納菲爾德工業公司也再度對盟約者MK. V的動力裝置進行改進升級,但是,油料溫度偏高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妥善。在我看來,為穩定盟約者MK. V的油料溫度,應該將引擎的佔用空間縮小,並將散熱器重新佈局在引擎室內部,從而降低連接管道的工作範圍,實現坦克“產能”和“散熱”的正常輕負荷運轉。

簡單來說,盟約者MK. V的發動機油溫偏高以及炮塔端通透問題都是制約其進入實戰環境的技術阻礙,而火力弱、裝甲防護低(注意:相當於德軍坦克而言)等問題確是坦克級別的發展偏差造成的。這也就說明坦克的生存週期也會因適應不同的作戰或者時代需求而逐漸迭代、優化。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盟約者坦克厚重的履帶


反思

當然,在二戰歷史上也有部分盟約者MK. V順利進入北非戰場,但多是充當架橋車的任務,只能勉強算輜重、後勤裝甲部隊,而不能作為主戰型裝甲部隊。

同時,之所以英軍認為盟約者MK. V是“花瓶”坦克,更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的技術致命點(注意:主要是動力端的安全運轉週期和火力端的持續射擊週期)只能讓其充當英倫三島的守衛部隊。或者說,盟約者MK. V就只能作為教練型巡洋坦克,後期的克倫威爾、瓦倫丁等升級版巡洋坦克大多都是以盟約者MK. V為技術平臺發展而來。


為何盟約者坦克被英軍唾棄為“花瓶”?它的作戰實力真的不堪嗎?

英軍現役坦克:挑戰者2(基於維克斯系列)


所以說,評測一輛坦克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靠其取得的戰鬥成果來衡量,而是以其在戰鬥單位的技術傳承和改進特點作為監測標準。

文:歷史小記者,參考二戰坦克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