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說起奸臣,趙高、秦檜、和珅……我們能列出一張長長的名單。而要說那些和他們有關的成語故事,什麼指鹿為馬、"莫須有",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

還有一些著名的奸臣,在我們的意料之外的,他們其實也和一些常用的成語有關。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三位奸臣。

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第一位,慶父。

春秋時期,魯莊公三十二年(前662),魯國國君莊公去世。當時由於莊公無嫡子,莊公最小的弟弟季友,支持立莊公寵妾之子公子斑為新國君。莊公的另一個弟弟慶父,則支持"兄終弟及",讓自己繼位。

慶父向來專橫,在朝中大力經營人脈的同時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然而慶父對眾人的不滿毫不在意,為了成功繼位,他甚至還拉攏莊公的另一個兄弟叔牙。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可惜天不遂人願,公子斑在眾人的支持下繼承了大統,懷揣狼子野心多年的慶父並不打算就此收手。他在魯國為非作歹,不僅與莊公之妻,齊襄公之女哀姜私通,更安排了一個性格粗暴魯莽的養馬人,趁守衛不備將已是國君的公子斑活活打死。

當時反對之聲過於強烈,慶父不便直接繼位。於是他又和哀姜聯手,將莊公庶子公子啟推上了君主之位,即為魯閔公。站在傀儡的背後,慶父的張狂較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子啟繼位的第二年,慶父便又按捺不住,派人殺害了魯閔公。

慶父的所作所為,讓帶著魯莊公之子姬申逃到邾國的季友忍無可忍。

季友呼籲魯國人殺死慶父,迎立姬申為國君,還魯國一個太平,魯國豪傑四處響應。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迫於無奈,慶父逃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不過這一次,換成季友和姬申不罷休了。

雖然慶父已不在魯國的地盤上,但季友還是想出了辦法,收買了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

慶父最終被除,哀姜也因為齊國丟不起臉面而被殺。

正如齊國大夫仲孫湫向齊桓公所彙報的那樣,"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慶父為人臣子,卻做不好本分。這個奸臣一日未除,魯國就一日未治。慶父為一己私利,掀起血腥的宮廷爭鬥,攪得朝廷一片混亂。他的橫行無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稱得上是魯國的一個大毒瘤。

釜底抽薪

而在往後,在局勢同樣緊張的東漢末年,亂臣賊子董卓的背後,也有著"釜底抽薪"的故事。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在奪權叛亂之前,董卓的才華無疑是他身上最亮眼的部分。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他出身平平,卻向來喜歡行俠仗義,既有一身正氣,又有一身本領。在地方期間,他破匈奴,平鮮卑,定羌人。他從郡府小吏一路升到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董卓曾作《上何進書》,在其中,他提出"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陰謀詭計

我們要說的最後一位,則是身為"六賊之首"的蔡京,他和"陰謀詭計"這個使用頻率頗高的成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陰謀詭計"一詞的出處,公認的有兩種。一個是《史記》,還有一個就是《宋史·餘深傳》,書中稱"深陷附蔡京,結為死黨,京奸謀詭計得助者多深為首"。

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相傳,北宋末年有個與蔡京交好的官員,叫餘深。一次,他恰巧負責處理張懷素一案。在辦案過程中,餘深假公濟私,將不利於蔡京的證據都銷燬,以討好蔡京。此舉也確實討蔡京歡喜,所以後來二人又合作了多次,時人稱“蔡京的陰謀詭計之所以得到實現,先是有餘深的賣力,再就是林擄的附和”。

其實這些奸臣,若單論個人能力,那也是各個時代的翹楚。可他們卻沒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硬讓自己成了遺臭萬年的奸臣。

為人,行的端才能坐得正。窺視完成語背後的故事,我們還得回過頭來正視自己。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蹤旅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