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過春節,雞鴨魚肉少不了。而魚,是春節期間衡水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衡水,地處太行山以東,黑龍港流域,河北省中南部,自古與水結緣,滏陽河、滹沱河一南一北蜿蜒而下,古黃河也曾經流經此地,形成了素以東亞最美藍寶石著稱的衡水湖。相比而言,由於滏陽河橫穿縣市多,而且經過衡水主城區,被衡水人稱為“母親河”。

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充足的水源,為人們饋贈了品類繁多的魚類。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勞智慧的衡水人,以各種魚類為食材,創造出了品種豐富的美食。

這裡為大家介紹的,是其中最為鄉土、最為樸素、也最為美味的“穌魚”。

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做穌魚,方法是燉,而非紅燒。主材最好是選鯽魚,味道鮮美,也有用鯉魚、草魚和鰱魚的,可根據個人喜好,有所不同。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差,穌魚的做法,也非常簡單,不講究什麼烹飪的技巧。

一般是先把魚刮鱗,去除內臟、魚鰓,清洗乾淨,直接下鍋。然後,放入鹽、花椒、大料、蔥、姜、蒜、醬油、醋,白酒去腥,再加入適量的水,上火開燉。

這裡要注意,做穌魚時,醋要多放。過去老人們經常講:“一鍋魚,半鍋醋”。多放醋的目的,是為了達到骨穌刺爛的效果,因為醋能拿刺。以至於最後出鍋時,可以把整個魚夾起來,連肉帶刺一起吃下,根本不用擔心魚刺卡住喉嚨。對此,還有個講究,是什麼“雞吃骨頭,魚吃刺”,意思就是不吃刺、沒魚味。


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當然,把魚做得穌,最為關鍵的是對於火候的把握。

要先用大火燒開,之後,轉入小火,蓋嚴鍋蓋。一直用小火,保持鍋內微微冒泡的狀態,一般要燉四五個小時。

有人習慣用蜂窩煤爐子,因為火候好控制。而且,一般是頭天傍晚,把魚宰殺好收拾好,燉上一個晚上的時間,第二於早上醒來正好享受香噴噴的穌魚。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燉,未免時間有點長。其實,這樣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穌魚一般是作為涼菜來食用的。燉好的魚,往往不急於出鍋,要涼上一涼,理想的狀態是,出鍋時,魚湯似有似無,將要耗盡的樣子。這樣,用我們家鄉話說,燉的魚能“成個”,好盛,好出鍋,水汽少,口感好,不至於太過軟爛。

不過,也有的人喜歡多留一些魚湯,特別是用鯽魚燉的湯,非常鮮美。尤其天氣冷的季節,鍋內的魚湯可以形成類似豬皮凍一樣的“魚凍”,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過去,一些走村串巷賣穌魚的村民,在給買家稱好、盛好穌魚,往往還會另外加送點魚凍,以示優惠,招徠顧客呢。


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條件改善了,做穌魚的方法、用料也在不斷地改進。有的入鍋前,要把宰殺好的魚過油、上糖色,配上幾片五花豬肉,加入香葉等名貴中草藥,色香味更佳。

有的要在鍋底鋪上一層白菜幫之類的蔬菜,或是專門做一個小箅子,架在鍋底,防止不小心燉糊。在燉鍋的選擇上,有的特意購置了砂鍋,火力控制得更為勻實。講究的道口味的,是決不會選擇用高壓鍋的,認為用高壓燉出的魚太“水汽”。

頭腦靈活,有商業眼光的,甚至把穌魚製作進行了產業化開發,通過規模生產、保鮮加工、創意包裝,實現了量產、速食化,通過超市、電商等途徑,讓穌魚這道傳統美食登堂入室,走進了更多百姓家中。

不過,話說回來,能自己加工燉制的話,人們還是願意自己燉。因為這穌魚之美,根本的是一個“燉”字,是這個“燉”的過程。美食家們最為追求和享受的,還是在那一道道美食的製作與創新的過程之中。

穌魚,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已經成為衡水人揮之不去的記憶和鄉愁。


揮之不去的鄉愁:滏陽河畔酥魚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