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个人生平

姓名:孙福全 字:禄堂

称号: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擅长武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各门拳法皆

孙禄堂--武学宗师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拳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

孙禄堂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徒。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魁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先生一生以教拳为业,足迹遍祖国各地。年迈七旬,应聘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嗣后为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先生教学循循善诱,其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先生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小女孙剑云女士是曾任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代掌门人。1915年到1932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他无疾而终,享年73岁。

家学传承

孙公禄堂先生门子弟子遍海内,传承至今,历尽数代,国内传承地区主要有东北地区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孙禄堂公长子孙星一先生、津京地区、河北定兴万县、江浙一带及湖北四川等地,一代二代弟子皆为各界佼佼者。

孙老家人传承有孙存周先生、孙剑云先生;孙存周先生再传有孙叔容孙婉容孙宝亨先生;孙宝亨先生传子孙愚孙恝、女孙怡先生,为孙存周先生之嫡孙;剑云先生所传有孙家后人孙伟孙琦先生,为孙禄堂公长子孙星一先生之孙,孙老的后人今仍辛勤教学授徒,传播孙老拳术中和之道。

大事年表

​1860年即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孙禄堂先生诞生。

1865年,先生入私塾。

1867年,先生丧父,遂缀学。

1868年-1872年,先生从吴某习内功、轻功、散手及暗器。

1872年年关,因母病重,先生愧悔自己无奉养之能于夜半在村外枣林自缢。清晨被路人救起,因感先生骨脉绝人,资助之。遂之携母投保定一亲友,学制毛笔。同年,被保定名拳家李奎元看中,收为弟子。从李修形意拳兼习文。

1875年,李师见先生修武殆有天授,恐误先生日后前程,遂将先生荐于李之师郭云深处,从此先生从郭云深深造形意拳8年。

1878年,先生随郭云深迁往西陵。结识刘晓兰、宋世荣等。

1880年,先生随郭往白西园处,得白西园传赠形意拳拳谱。并得白西园传授武医之道。由是,先生欲参《易》修拳,以发明光大此拳谱之奥蕴。同年,先生随郭赴晋访车毅斋、宋世荣等。在晋期间,先生与门内外同人广泛交流切磋,未尝负之。郭云深赞先生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1881年,宋世荣来信邀先生再往晋论拳。不久先生持信访晋,得宋讲论内经及炼神还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孙禄堂虚之法并论及内外家之别。由是,先生内功进至虚境。之后,先生再返郭云深处,与郭共同研究形意拳理法,遂得出形意拳之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种练法。

1882年,先生为深究拳与《易》之关系,经郭云深举荐,先生赴京城,从程庭华研习八卦拳。

1883年,南方某武师北上京城,专访各派名师较技,所向披靡。后访至程庭华,程之同门与南人较,皆不敌。程为避其锐,数日闭门不出。时先生新到程处不久,仅研习转掌数月,未被程师列入门内,故未请先生。然先生自愿要求代程师与南人一较。比试中,先生一出手即将南人由屋内击出窗外。南人深服之。程师亦大喜过望,遂授先生八卦拳理法及点穴、轻功、八卦剑、七星杆等绝技。因先生之形意拳已臻化境,故仅习数月,先生即得八卦拳之精微。由是,先生感悟出形意拳与八卦拳其理实相通耳。

1884年秋,先生已通悟八卦拳。切磋较技,未遇其匹。程师遂劝先生效当年董公海川访游天下,以臻至境。程曰:"汝生有宿慧始克臻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行矣!"

1885年,先生开始云游。途径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十一省,其间游行郡邑乡野并曾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先生不辞远蔽、险阻,必访至。不服与较,先生未尝负之。先生喜攀援绝险奇峰、涉大川幽谷。曾遇异人,乃一云游隐道,俗姓张。授先生修心养气大法,该法能自然辟谷,清净腹藏气血之杂物。先生将此融入形意八卦修习之中,达至腾身走凌空、慧剑射神光之境地。后又于蜀中从一高僧研修《易经》。并于武当与一陈姓隐道一同结庐,闻其讲论丹经。先生遨游方外,登云天、造九极,逐虎豹、入林莽,一路行侠奇事极多,曾多次遇匪、独斗群枭,所向披靡。南方有碑文记载。历时三年余,先生于武道功臻造极至境。行止坐卧、一念一应,无不依乎天理合于道。于是,先生返里。

1888年秋,先生返回保定。因先生声誉极隆。欲拜师者甚众。当地拳家甚忌之。群谋暗算先生。彼察得先生有去某店饮茶之习。一日,二十余人暗伏该店内外。候至先生入店揭帘转身之瞬,伏者前后夹击,猛不可挡。先生于不意之中,感而遂通,若电光击人,使前后偷袭者皆昏扑于地。众拳家惊恐不已,疑先生为天神。时先生于武技已臻至空、至虚之化境,能有不闻不见之知觉,虽骤临不测,亦能从容应变、感而遂通。此事发生后,至先生处求教或猎奇者甚众,每日不绝。先生苦之,不久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于是先生每日潜心玩味神化不测之功用,研究易经黄老奇门遁甲等学,并兼教乡人文武两道。教授弟子裘德元、张玉峰、张玉山、崔老玉、李老丹等。

1889年,完县县令拜于门下。同年先生与张昭贤女士完婚。

1890年,先生得长子。同年,经友人举荐,至丰润。为清庭招考武庠生。其间,先生曾轻取北方武术大家、被时人尊为武圣人者--武林志。

1893年,先生得次子。不久,经友人孙绍亭之邀前往定兴。时绍亭与当地某拳家有仇。某邀集北五省武林中之铮铮者百余人前来与绍亭决斗。绍亭仅邀到先生一人即与彼等不期而遇。绍亭见彼等人众且皆持器械,转身即逃。先生无奈,独自应战。伤彼数十人,余作鸟兽散。而先生未遭一伤。此后讼事由绍亭办理。此事传出后,人言先生为"平定兴"。

1897年,先生得季子。同年先生赴京城探望程庭华。二人朝夕相处,意甚洽。数日后先生返。同门张玉奎等问程:"禄堂师兄技竟何如?"程庭华曰:"神乎哉!神乎哉!独步绝伦矣!"

1898年,郭云深在去世前,把集其一生习武心得写成的《解说形意拳经》一书交与先生。以示先生为郭之衣钵传人。

1899年,先生得四女。并于定兴收孙振川、孙振岱为徒。

1900年,庚子之乱。先生不安,再入京城探望程庭华。时程已牺牲。先生遂返。

1900年-1907年,先生继办蒲阳拳社,探究儒释道与拳学互证、互通之理。教授出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等一批弟子。其间,清庭在京郊举行规模盛大"天下英雄会"即演武大会,邀集南北各派武林高手前来比试。先生亦前往。经比试,先生技冠群雄。遂在武林中,先生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1907年-1909年,徐世昌慕先生武艺绝伦,聘请先生前来东北为其幕宾。期间,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途径奉天,经俄公使馆提议,彼得洛夫与先生进行一场比武。先生应邀前往,比试中,交臂间,先生轻取彼。于是先生名震海外。之后,徐曾保先生为知县、知州。先生婉谢之。

1909年,先生随徐世昌返京。不久霍元甲南下上海挑战英国拳家奥皮音,特邀先生同往,为其压阵。先生预言,彼必不敢接战。至海上,果真如此,霍深服之。

1910年,先生举家迁入北京。

1910年-1911年,先生从徐世昌游。

1912年,经友人介绍,先生与太极拳家郝为真相识。初,相叙投契,继而先生请问太极拳之意,遂作切磋。搭手间,郝维祯顿觉不支、自叹弗如。郝叹曰:"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盖此时先生之形意、八卦与太极拳之意相通矣。后郝氏病困于京,经先生救助,得以恢复。郝维祯感先生之恩无以为报,得知先生正研究比较各派拳术使之合一,遂将所习太极拳之心得理法相告。先生极重德行,遂折节持弟子礼。

同年,先生次子亦效先生当年,独杖南游。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国术泰斗门的合影1912年-1914年,先生经徐世昌恳请,随徐往返青岛、北京。其间于青岛,先生收剑术家潘赞化于门下。 不久,先生参加"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先生以全胜战绩荣获总冠军。震动世界。 其间,先生与京津各派名家共议形意、八卦、太极、通背四门合一,欲建立统一的武术技术体系。后因师友之故,先生与通背名家张策较技,轻取张策。张羞败,负气出关。1914年夏,先生得五女。

1915年,先生撰写出版《形意拳学》一书。该书为公开出版有关形意拳之第一部专著。先生参儒道两学、合丹经易理重构形意法、理,建立形意拳理论及技术体系。提出中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的理论。先生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创立孙氏形意拳。其间,文人学者陈微明、吴心谷等拜于门下。期间,先生在法政学校教授武术。陈法可、靳云亭、龚剑堂等带艺拜于先生门下。

1916年,先生撰写出版《八卦拳学》一书。该书是有关八卦拳之第一部专著。先生论拳,参丹经、合易理,提出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道。发明先后天相合之技术、理论系统,授以天人合一、神化不测之功用。创立八卦拳之理论与技术体系。

同年,应同门刘纬祥之邀,先生赴保定小察院与刘会面。因刘长一辈(然刘比先生小四岁),先生谦之再。然刘纬祥定要与先生切磋,于是试技,先后试之三次,先生三次皆胜刘。于是刘纬祥感谓曰:"难怪郭先生把拳经传给你。"刘纬祥者,人称"刘二彪子",乃华北形意巨匠也。

同年,北京体育研习所许禹生请先生去该所讲授太极拳。该所多有善太极者,经切磋,众人对先生之太极技、理,莫不钦服。于是人称先生之太极为孙氏太极。时海内各派武林名家访先生请益者甚众,北京之四民武术社、天津之中华武士会亦常请先生去讲授拳学,然先生常感谓曰:"余虽论拳不倦,然百人之中难遇一、二略明其真意者。"

1918年,先生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系统创立孙氏太极拳之理法。同年,开始撰写《太极拳学》。同年,应徐世昌亲聘,先生入总统府任武承宣使。同年,名士刘春霖、陈宝泉、徐树铮及定兴朱国福等投拜门下。

1919年,先生出版《太极拳学》一书。该书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先生在该书中指出太极拳之本质不过是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一气者即中和真一之气,由无极而生。故拳学莫不是自虚而始再还于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用法不同,各有侧重,然其理则一也。于是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学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技术体系上的互融、互补性。同年,完县一带大旱,先生倾家资大洋千余元赈济乡里。

1920年,日本大正天皇钦命大武士、全日本柔术冠军坂垣一雄前来中国向先生挑战。先生在家中接待坂垣,并依坂垣之法与坂垣试技。先生轻取之。坂垣深服,愿出两万块大洋投拜先生为师。先生婉拒之。 1922年,先生离开总统府。时去中山公园行健会讲授拳学。

1923年,先生撰写出版《拳意述真》。先生在书中阐发拳与道合之理并论述通过修拳而至炼虚合道之亲身体悟。进而揭示出由拳悟道之进阶之梯。从而使拳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体验体系和组成部分。 同年,先生丧季子。同年,北京名拳家"神鹞子"陈魁、"京西刘"刘正邦等投拜门下。同年,马良等在沪举办全国武术表演大会,特邀先生前往助兴。先生因鄙其为人,未行。

1924年,先生赴晋,看望宋世荣。宋世荣称赞先生曰:"禄堂仁棣,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其间,当地宋世荣之得意门人董秀生等挽留先生数月,从先生学拳。先生为董宅题名:"养性轩"。 同年,先生之次子看报时,不慎被其盟兄误伤左目。同年,北京之郑怀贤、高道天、海桂元,天津之李玉琳、李敦素、朱国祯、龚剑堂、杨世垣等投拜门下。

1925年,先生撰写出《八卦剑学》一书。先生在该书中阐发剑学真谛,创立由拳剑而生慧剑之法理。使剑合于道、人通于仙。直隶督办、剑术名家李景林特邀先生会晤,交流后,李深服之。之后,李常向先生请益剑法。李对武当剑对练之整理,便多得先生之助。

1926年,先生得道友关某(失其名),每日二人同处一室,共同合道修真。其法,不传六耳。

1928年,先生参加中央国术馆开幕典礼,居中而坐。嗣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后因忌之者众,先生厌于人事关系纠纷,改就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同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办首届国术国考,经数轮比试,先生之弟子朱国福、朱国祯等居最优等之列。同年,肖汉卿、顾汝章、胡凤山、曹晏海、柳印虎、沈祖安、金一明、金仕明等投拜先生门下。

1929年,先生发表《论拳术内外家之别》一文,谈及四十八年前,赴晋访宋世荣,讨论内功及内外家之别之事。同年3月,马承智、李庆澜、袁伟、支燮堂、童文华等投拜先生门下。同年5月,先生参加"致柔拳社"创立四周年庆典。其间,与会太极名家纷纷向先生请益,于是先生分别与彼等试手,时,先生身未动而彼等已腾然飘起,众人莫不惊服之。同年11月,浙省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先生为副评判委员长。先生之学生、弟子在本次比赛中表现出众。在最优等前十名中,先生之学生弟子占居半数。其中胡凤山和曹晏海还被公认为是最具实力者。同年12月,上海举办国术大赛,先生被聘为评判委员会主任。先生之弟子曹晏海、马承智分获冠亚军。袁伟获第八名。

1930年,江南水灾。先生以古稀之龄参加赈灾义演。先生表演形意明劲杂式捶。表演中,先生之发力雄浑绝伦,神光四射。内气直贯毫发,以致须发尽皆直立而起,观者莫不叹为观止。主办者以"龙马精神、热忱匡助"之锦旗赠与先生。同年,日本又选派六位格斗高手前来中国,向先生挑战。先生决定以一对五。时先生平躺于地,命五位日人以任意方式固压自己,另一日人喊三下,以试先生在三下之内能否起身。当日人刚喊至两下时,先生腾然而起,五位日人皆被发出数丈之外昏扑于地,一时竟不能起。日人遂惊服先生为神拳。次日,日人又至,愿出20万大洋,请先生东渡日本,教授拳术。先生婉拒之。后,日人遂奉先生为文武两道三大雄。

1931年,先生欲寻慧达之人继承自己之拳学。于是登报招收弟子。此前先生曾寻天赋慧达者数十年,始终未遇。唯海桂元天赋尚可。可惜,1928年5月海桂元随张作霖出关时被炸死(海是张作霖的贴身秘书)。先生此番招徒条件有三:1、本人酷爱武术,三年之内不准备从事其他事业者。2、大学文化程度。3、面试合格。仅一周,报名者已达两千余人,先生从中择出三人,认为条件尚可。决定使三人各承自己一门拳学。然,同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人心惶惶,其时,已不具备潜心修武之环境。于是先生抱憾中断传授。于10月辞职返京。

1932年,先生发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时,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多次请先生出山,先生未允。许恳请再三,先生同意偶尔去馆中做些指导。其间,尚云祥、邓云峰、刘彩臣、许禹生、马贵、恒寿山、刘斌、马步周等常到先生家中向先生请益。切磋中,众人莫不惊服,叹先生技高不可测也。

1933年,先生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其女带先生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检。先生笑曰:"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家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先生去检查。先生无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先生检查。把脉后,孔曰:"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归故里,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先生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遗有《八卦枪学》一书初稿。

社会评价

天津的《大公报》评价先生道"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北平的《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惟一名手。"《世界日报》评价孙禄堂先生:"其艺已臻绝顶。"北平国术馆副馆长、太极拳名家许禹生评价曰:"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山东国术馆教务长、形意拳家田振峰,一向以反孙闻名,亦曾感叹道:"孙禄堂先生这一去,把形意拳的真谛都带走了,从此已没有人真正懂得什么是形意拳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八卦掌名家姜容樵评价曰:"孙禄堂的八卦掌早已入了化境,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极尽其妙。所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斌字辈之魁首。孙禄堂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南北驰名,差不多要压倒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武当剑名家黄元秀亦曾曰:"近世之拳术,以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最为精妙,习者众,通者寡,穷一生之力能精其一者,已属难得。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太极三家独能皆臻化境,除勤学善悟外,实有天赋异质、上根利器耳。"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副处长、甘凤池第四代嫡传金一明在其编写的《国术史》中评价孙先生曰:"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曾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能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国术名家李景林于民二十年出任山东国术馆馆长时,曾谓:"环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其极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 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臻绝境,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孙禄堂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犯。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旱,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

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孙禄堂精通

战绩:年轻时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网友赞诗

网友赛贤斋主人赋诗一首盛赞先生:

人称赛活猴,天下第一手。

形意八卦精,更兼太极功。

一生无败绩,谁人可匹敌?

艺高德亦高,处处遍桃李。

轻取东瀛寇,拒日显骨气。

神功并大作,华夏负盛名。

一代宗师去,无人逾此峰。

孙禄堂墓

孙禄堂墓园位于望都县东任町村西头,东西长35米,南北宽22米,面积770平方米。1984年经国家体委批准修复了此墓园,立了墓碑,同时修建了围墙和大门。

2006年,望都县人民政府将孙禄堂墓园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拳法及实战

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大多数人习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酌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孙禄堂的武功造诣之绝,此举国术史家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书中一例。1930年,日本由全国筛选出六位技击高手来中国挑战孙禄堂,因孙曾于1920年轻取过日本天皇钦定武士坂垣一雄,所以在他们看来,挑战成功就也象征着日本武道打败了中国功夫。他们这次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想利用孙年老体衰,以及人多的优势取胜。时孙禄堂已七十高龄,正专注于道功的修研,对实战技击已无兴致,谦让不过,答应一试。因孙素来鄙屑好勇斗狠,提议以游戏方式切磋。他平躺于地,先由四名武士任意按锁住四肢,再让最魁梧的一名坐于身上,用双腿盘住腰腹,双手按锁住头部,然后另一人报数,数到三时,若无法起身,便算孙输。起先不仅日方认为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连孙的家人也暗自担忧。不料比试开始数到二时,只见孙一跃而起,五人皆被弹出丈外,昏扑于地,还是孙将他们一一扶起,之后道过歉便走了。过了几天,他们又上门欲以天皇之名重金拜请孙赴日援技,被孙婉言谢绝。

这一事例,对于热心孙氏武学的读者算是老生常谈,虽然很多国术专业人士至今也未知孙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但以我愚见,这次比武充分展示了孙氏"至刚至柔"的武学精华,即一瞬间,孙能由"至柔"使被按锁的身体,节节脱开,找到支点,以体内"一气伸缩"的调节完成起身的合劲态势,继而将身体刹那脱换为"至刚",一掀而起。据《近今北方健者传》载,孙能一跃墙上,以四肢按吸一时后落下。因人手无吸盘功能,其重心全在背脊,所以孙能将身体形成钢鞭一样的弹劲,便不难理解这一实例了。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武圣:孙禄堂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