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星星之火88637076


答:首先“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王陽明雖然牛,但“格物致知”不是他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本意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為什麼好多人都會認為格物致知的理論是王陽明提出來了,這與他驚天動地的龍場悟道有關。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格物致知,然後再看王陽明是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的。在《禮記‧大學》中提到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話,好多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成自己的志向,但是《禮記‧大學》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而沒有作出具體的解釋。

五代末期,出了一個有名的神仙,叫陳摶,他的弟子叫穆修,而穆修的弟子叫周敦頤,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北宋寫出了《愛蓮說》的那個大牛人,提出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誠"字是思想的核心,他還寫出了《太極圖說》,由太極生無極,由無極到陰陽五行,最終奠定了宇宙論的基礎,太深奧了,不明覺厲,這些字分開我都知道,合在一起就有點蒙圈,反正很厲害就是了。

這都不重要,咱們接著往下看,周敦頤有兩個學生,一個叫程顥,一個叫程頤,就是“程門立雪”典故中的那個老師,也是非常的牛X,他們從老師周敦頤的無極理論中,延伸出了“理”和“道”兩個概念,形成了理學的雛形,就是的“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啥意思?打個比方說:人這一輩子有生老病死吧,就拿“老”來說,人變老這就是“天理”,誰也改變不了,但是如果你不服老,整天做美容、割雙眼皮、打玻尿酸,那就不對了,這就是“人慾”,如果解釋的不是很清楚,那就再舉個簡單的栗子,就是你困了總要睡覺吧,困就睡這是“天理”,如果困了你不睡,非要找個大美女陪你睡,那麼這就是“人慾”,是不對的,是要被媳婦罰跪搓板的。

那如何才能“存天理滅人慾”呢,這哥倆想法不一樣,老大程顥覺得人性本善,天理自在心中,只要在自己努力就行了,可老二程頤不同意,認為老大你說的是個球,光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行,還得到外界去尋找真理,瞭解事物的真相,用“格物致知“來達到人性至善的境界,劃重點了,“格物致知“出現了。到了南宋,大牛又出現了,誰呀?朱熹朱大官人,他認為老二程頤說的對,就繼續發揚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形成了“程朱理學”。而另一個牛人陸九淵則認為老大程顥說的很有道理,形成了“心學”,這又劃了一個重點,因為心學出現了。理學和心學這樣慢慢的發展,分歧越來越大,老天爺覺得這都是親哥倆,至於說不到一塊去嘛,於是把大牛人張載派了過來,說:“你們都別叨叨了,聽我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好嘛,名傳千古的理學四句箴言就這樣出現了。

囉嗦了這麼多,大家別急,我們的主角該出場了。大明成化三年(1472年),當時皇帝是誰不重要,你只要知道成化鬥彩雞缸杯很值錢就行了。在這一年的浙江餘姚王家,我們的主角王陽明誕生了,他小時候很聰明,但是非常調皮,人嫌狗煩,而且見一行愛一行,七八歲時迷上象棋,走到哪裡都揣著象棋,就像我們現在走到哪裡都拿著手機一樣。他爹王華覺得他不務正業,他媽把他的象棋全扔了。不讓玩就不玩,很快王陽明又喜歡上了道家的養生術,雖然他很聰明,也很有才華,可就是不把文章當回事,這不就和現在的熊孩子一模一樣嗎?幸虧他有個護短的爺爺王天旭,不然的話,小時候可不少捱打。

到了11歲,他在北京上私教課,第一問就把老師問蒙了:“什麼是第一等事?”老師多純潔,想了想告訴他:“到朝裡當官啊,福利好,待遇高,走到哪裡都能撈。”王陽明當然不認可,他的老爹可是狀元,要錢有錢,要權有權,你和一個官二代、富二代討論這話題沒啥吸引力,他說道:“我要當聖賢”。老師狂笑:“你牛B,狀元的兒子惹不起。“

狀元爹王華很生氣:“你這麼跳脫,怎麼能當聖賢,別瞎扯了。”王陽明不服氣:“聖賢輪流做,今日到我家,您瞧好吧!”到底咋能當聖賢呢,張載說過:為萬世開太平。好了,目標方向都有了,到底怎麼開太平呢?王陽明想了想,得會打仗啊,於是王陽明又開始了研究軍事,掌握了經略四方的本事,可惜太年輕,沒有施展的平臺。

王陽明是一個對認定事情非常痴迷的人,他年輕時幹過若干荒唐事,最有名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在17歲時到南昌迎娶媳婦的新婚之夜,他出去閒溜達,跟一個道士嘮了一夜嗑,洞房花燭夜讓媳婦白等了一個晚上。另一件就是為了探尋朱熹說的“格物致知”的道理,他一根筋的勁兒又出來了,和好友一起坐在竹林裡死盯著一個竹子,要格出竹子的道理,可是格了6天,把自己格暈了,也沒有格出個所以然來,王陽明認為:“俺小王被朱熹這老兒給騙了,這不是我要的格物致知,我要創造自己的格物致知。”

1493年,王陽明會試考砸了,又去學佛和道,學一年沒意思,又去研究辭章,用心到吐血,研究差不多了,又沒興趣了,再去學軍事,反正就是年輕、有勁、火力旺,沒事瞎折騰。後來無意中被一句話劈了個外焦裡嫩:始終不能堅持唯一志向,在各個領域瞎胡跳,這是病,得治!

後來,王陽明當了官,開始專心致志的研究“格物”和“致知”,可總是找不到方向,迷茫的不得了。 到了1504年,他去山東主持鄉試,對朋友說:“我這整天研究的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個啥?狗屁不通,不研究了,我來宣講我的理論吧。”於是他和朋友一起在北京開了個輔導班,講自己的格物致知,也就是身心之學。

按說王陽明迷茫了這麼久,心學理論也該誕生了,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王陽明栽了。還是這哥們太年輕,朝廷大臣和太監幹起來了,大臣沒幹過以劉瑾為首的太監集團,王陽明替大臣求情,直接被爆了,坐了三年牢,最後被扔到了貴州龍場驛這個蠻荒之地當郵政所長。這個地方蠻民兇殘,空氣含毒,動物兇猛,糧食短缺,前任所長對他說:“你就自求多福吧!” 小王同志在這裡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痛苦和折磨,他不斷的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和思考聖人來到我這裡該咋辦?這個問題不停的在腦子裡轉圈圈,突然某一天,腦子裡一個答案在龍場驛呈現了出來,小王同志頓悟了,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人人皆有良知,是知行合一,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 的境界, 這就是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好了,就這樣吧,再扯就結束不了了。


清悠初見


謝謝!看到你這個問題,我也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請多指教。

1、“格物致知”很簡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格物”就是觀察、瞭解、分析、判斷、總結所有事事物物後面的道理。一句話就是要了解事物的規律。

比如說,我們下圍棋,圍棋是不是有金角銀邊,只要你懂得這個,不管你是先拿黑子,還是先拿白子,把邊邊角角給佔住,你就佔到先機了。

還有我們畫畫的時候,雖然一張紙大小有限,如何表現一整片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板橋的畫,你觀察他的畫雖然只畫了幾根竹子,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整片的竹林,所以畫畫也是一樣的,要懂得金邊銀角。

2、王陽明小時候,大概16歲時,冒著肺炎的危險,跟朋友一起打賭“格竹子”。通過竹子這個物象,他想要了解事物的生長,壯大,消亡的規律。

3、“格物”這兩個字,用中國佛家的話就叫“參悟”,如參悟人生,參悟宇宙,參悟身邊的事事物物,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覺悟。這就是格物。


4、“致”什麼意思呢?一般可以理解為到達,這個就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只有行動才能夠到達。所有心裡要想,身體要去行動,最後才能“致知”。而這個“知”呢,又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因此,“格物致知”不僅僅是要我們獲得知識,更要獲得事物全方位的最本質的東西,是和心相應的“智”。比如我們只要勤奮一點,腦子活一點,就可以學習到電腦的知識,上網的知識,玩自媒體的知識等等,這些知識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是要達到“致知”就很困難了。

5、“知”的第二層含義,就是智慧,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智慧的背後隱藏著“道”。只有覺悟了的人,明白了人生和宇宙真理的人,不被人世間所有的名利所困擾,所汙染的人,就像老子,孔子,佛陀這些人,他們在道的層面上了,所以稱為“悟道”。這個“道”是用來幹什麼的?說白了就是讓人覺悟的。人來到這個世間,是要發揮人們心靈的最高價值,這就必須要在道上面。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一句話:這個人很上道。

6、面對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在講知識,技術,手段等等,把我們這個世界搞得豐富多彩,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已經背道而馳了。所以你才會感覺今天是越忙越亂,越忙越累,忙忙碌碌,人都是恍惚的,精神空虛,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反常的事件等等,都是因為離開“道”太遠了。解決之道就是讓更多的人都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答案都在老祖宗的智慧裡,從“道”的層面來生活,大家都會過得幸福,開心!

謝謝!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自由小小影


“格物致知”的出現及影響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文本《大學》,我國古代的大學是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為基礎,講究讀書,做人的道理,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終極目標。

後世儒家提倡真正的道德不單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注重的是知行並重的學問。

朱熹把《大學》定型為“三綱八目”, “三綱”亦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發揚本來具有的光明的道德心,在親近人民的過程中推廣光明的道德心,最終實現以至善的道德實踐為目的的三大原則。

“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個人道德的實踐應以道德心為基礎,要把道德拓展開來,就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如果說一個人的學識和修養,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是“治國、平天下”,那麼“格物致知”就是起點,成為聖人的起點,也是理學的起點。

“格物”和“致知”是兩項最基礎的實踐工夫,是道德修養層層遞進的根本,我們以宋明儒學中的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來分別解釋一下“格物致知”。

程朱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認為,“格物致知”指的是“即物窮理”,意思是宇宙萬物都有道德價值之理,道德的實踐,必須要對事物加以窮究,並與人充分討論,從而把握道德價值和道德實踐的意義和道理。

程朱理學注重的是世上所有的普通人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做學問,看重道德的認知,是一個向外學習的過程。

陸王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則認為,“格物”指的是“正行為”,“致知”就是“致良知”。實踐道德的基礎在於每個人所具備的良知和最根本的道德心,認為最重要的是承認良知的存在,並把良知在現實中通過道德心充分的表現出來,王陽明看重的卻是道德的實踐,講求當下就有的道德體驗,是一個向內反思的過程。

這兩種觀點雖有所不同,但實質卻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我們把這兩種觀點綜合為:實踐道德的目標,一方面向外學習,一方面又要向內反思,將外在學到的知識,通過內在的反思來理解和消化,“求學與做人,貴在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理學發展及王陽明的貢獻



《大學》一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成書遠在先秦時代,東漢鄭玄為之作注,唐代韓愈在《原道》引用其中的“修身齊家”的言論,來論證儒家對現實倫理的重視程度以後,將《大學》視為儒家的基礎,才引起了儒學者的廣泛關注。

進入宋代以後,為了封建制度建設的需要和“道統”意識的強化,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便把《大學》從《禮記》裡抽出來,獨立成篇。並把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成《四書》,更將《大學》視為“初學者入德之門”, 隨產生了龐大的“理學”的思想體系。

明代王陽明生活在明中葉時期,一方面是程朱理學的一統天下,另一方面思想領域又出現了一些活躍的思潮,這些活躍因素催生了王陽明的思想,讓他依據“格物”、“致知”建立起自己的“致良知”哲學體系,成為自他以後思想界的主流。

朱熹認為《大學》原文欠缺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覺得原文有佚失,故寫成《格物致知補傳》來補充。“即物窮理以致知”,窮究一切事物之理,來促進道德實踐的認知,體現事物的道德價值之理。從義理上來說,他把《大學》內容補充的更完整,更系統。

朱熹的“格物”是通過閱讀經典、增長見聞,來喚醒內心固有的天理。“物”在心外,“格物”有一個從外向內發展的漸進式的步驟。



王陽明則把“格物”視為身心上的功夫,“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認為“格物”是由內而外的實際認知。

王陽明在“格物”上前後也出現了兩種觀點,他的思想發展的中期階段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意根而深入的心之“理”,到了他的晚期思想階段,“格物”就建立在“致良知”基礎之上了。

“格物”經過王陽明的先後改造,從“天理”到“良知”反映了王陽明在認知層面上的深化。“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應從“格物和致知”兩方面的重要性,必然性來回答,更會深知其中意思!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在貴洲龍場頓悟之後,首先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為此,王陽明對《大學》古本宗旨,作出了新的“格物和致知”解釋。在下引用幾句學說言論來解其意。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致知者,誠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實。”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從以上王陽明“格物和致知”新的解釋,就可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然性。為此,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作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點:要有致良知的心。

人的行為是“格物致知”最難之處。也就是思想是否合於天理的事。思想合乎天理,基夲上心也自然能中正,自然能修身。深知這點很重要,所以關健要有良知心。

第二點:知和行為一體即可致良知。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為也各有切入點。修養是,就感情發出來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發出來而言的。正心則中正,身修則平和。這點就是知和行為一體就可致良知,這也是必然性的。

第三點:誠意要至純至真,才會收到很好效果。

《大學》的功夫就是誠意,誠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夫,一個“誠意”就全包括了。這點就是誠意要至純至真,一切行為都會有好效果,這就是反應誠意的重要性。

第四點: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

“格”就是糾正的意思,糾正錯誤使其復歸中正。格物不分動靜,靜止也是一種事物,就是說不管是動還是靜都要用功。心即理是沒有時間定的,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心外私慾,這就形成了格物的必然。

第五點: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去掉不正其心。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學說,不是說在嘴裡,重要的是表現到行為上,存天理上,無私慾上。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有良知行為表現出來。格物和致知,在《大學》中的八條目標中最為重要。

綜上幾點,就是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對《大學》新解,也是《大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程朱理學“格物”心以不切實際的窮理認識論。(判斷事物的理論)

總之,王陽明新解《大學》中的八條目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歸結為“明明德”,這與程朱理學解釋有所不同。而“止於至善”的崇高境界,反應了,誠意,正心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必然性。“格物致知”也就成了王陽明新解《大學》的核心思想。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的首創,這兩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這篇文字後被宋代的朱熹單獨抽取出來,整理成《大學》一書。王陽明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格物”“致知”在儒家經典文獻《大學》中有記載。其原文記載如下: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現在我們開始談論“格物”是什麼意思。 我們就取“禮記”和“大學”這四個字,對“禮記”和“大學”這四個字進行“格物”,即解釋“禮記”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同時也解釋“大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禮記”這兩個字的意思即“記錄(禮)的做法”,孔子對學習“禮”的做法重視到“向老子問禮”《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而真正的要對“禮”字或者“記”字格物的話,不是從甲骨文上的“禮”字和“記”字開始的,從哪裡開始?是從最早的“LI”的發音和“Ji”的發音開始的,沒有發音不可能有文字

現在我們再開始對“大學”兩字開始“格物”、即解釋“大學”兩字是什麼意思。我們對“大學”這兩個字是太熟悉了,但是,由古代的“大學”即《大學》,到現代的大學生的“大學”,其意思是一樣一樣一樣一樣的........,那麼“大學”兩字是什麼意思呢?我就不在各位大學生面前班門弄斧啦…………讓我們自己去對“大學”或者《大學》兩字去“格物”吧,格到什麼程度?格到“致知”的程度,格到能夠“明德至善”的程度



華民學讀道德經


格物致知其實最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大學》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一段,但是大學及其之後的儒家經典並未對其意思作出解釋。

這個疑問一直遺留到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對其作出了定義與解釋。

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窮理離不得格物,通俗地講,就是去弄清楚事物的道理,才能成為一個明白人。

而到了明代,心學集大成就者王陽明對“格物致知”這一理論作出了又不一樣的詮釋。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即對於一切事物的認知,在於我們這顆心。我們這顆心給外界的萬事萬物打上了標籤。

這個理論就比較像佛家的“心外無法”,用佛家的例子解釋,對於我們而言的一個輕鬆跨過的小山坡,對於旁生道的螞蟻之類,可能就是一座大山。因為本體不同,對世間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只是因為我們這顆心對於外界做出的不同投射。

再舉例說明,別人一句無心之談,於我們聽了去,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心態開心的人覺得沒有什麼,而某個敏感的人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是不是在針對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他了之類。這是心產生的效果。而要徹知外界的道理,需要先徹知我們這顆心。


禪史倌兒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原文是:“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01 什麼是“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 ‘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在王陽明看來,“格物”,就是“正物”,去其惡、以歸於善,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致知”,就是去除私慾障蔽,進而彰顯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

02 如何“格物致知”

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必須通過處理普通事務的日常經驗。他說:“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傳習錄》)



在王陽明看來,“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經確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們的良知知某物為“是”,我們就必須真誠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為“非”,我們就必須真誠地不做它。這樣去“正事”,就同時是“致良知”。

在王陽明看來,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麼,人人都有做聖人的潛能。只要能夠革除私慾的障蔽,彰顯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之良知,那麼,人人都能成為聖人。


紫天雲


歷代大儒對“格物致知”都有解釋,其中王陽明的解釋最為有意思,也最為新奇。

儒家曾提出來一套人才培養方式,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最後這四件事被後人熟知,是儒者的最終理想,而前面四件事卻是實現最終理想的基礎。但史籍有缺,並沒有發現儒家對這四件事的詳細解釋。

從受朱熹影響到與朱熹唱反調,路還得自己走

王陽明曾經受朱熹影響很深,也對他提出的窮極事物蘊含的道理以獲得良知的方法深信不疑。於是,他對著一片竹林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非但沒有想出來竹子蘊含了什麼道理,反而把自己想病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方法純屬扯淡的玩意兒。

王陽明認為,“格物”不能像朱熹一樣去格外物,而是去叩問本心。因為道理不在外物上,而在每個人心裡。普通人與聖人的區別就是,聖人可以把矇蔽良知的灰塵擦去,保持內心的通透。所以他要格“心”物,以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關於山花的一場“詭辯”,其實是“物”與“禮”的爭辯

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去山上玩。他的朋友調侃他,你總說心外無理,你心便是全部。那這朵花就在山上,我來不來這花兒都在這兒,開不開、落不落的,關我們什麼事兒呢?

王陽明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不是強詞奪理,而是在說物雖然在我心外,但理卻在我心中。這個花開不開、落不落和我沒關係,但它也得符合我心中的理。

這就是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為的是排除外物的影響而叩問本心,來找到世間的道理。


待曉兒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子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就嫩代表我們普通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只有知道了事物的規律,你才能取得成功。致知就是要學習事物的規律。才能從中總結並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並且能把你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其實,格物就是認識事物,致知就是去運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看似很簡單的話語,對世界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是日本幕府末年成了維新志士普遍信奉的哲學,併為維新變法運動造就了一批叱吒風雲、雄飛廟堂的思想家和領導人。他們以心學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精粗不遺、表裡兼該,等主張,打破了朱子學固守儒學的孤陋習氣,開啟了學習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的新風,為瓦解日本封建體制的倒慕運動做出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由此,日本開啟了通向近代化的大門,為日本實現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循環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萬事萬物,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嚴格的說,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比他早的宋朝先賢朱熹提出“格物窮理”,先秦儒家提出“致知在格物”。

儒學第一期是先秦時期的儒學。那時,儒家就提出了知行關係和物我關係之類的命題。如《論語》:“聽其言,觀其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若浮雲。”《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等等。總之,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

《大學》中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儒學第二期就是宋明儒學,包括理學和心學。

朱熹作為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理學大家,提出“格物窮理,格物致知”這個命題,格就是研究。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一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陸王心學吸收了佛家思想,是和程朱理學不同的儒學派別。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