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導語

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優越與否,會直接提升或者降低其海上攻防力量——《海權論》

1916年5月31日,英、德兩大海軍主力(主力艦群包括歸屬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和英國的主力艦隊)在北海的斯卡格拉克海峽爆發了一場以無畏級戰列艦為打擊核心的海洋戰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日德蘭海戰。

同時,世界各國海軍所推崇的“大艦巨炮主義”也被推向人類近代海戰的高潮。(注意:“大艦巨炮主義”實質是指艦隊為提高海戰的取勝率,打造的具有大尺寸船體和裝備更多的大口徑艦載火炮為主的新型戰列艦。)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日德蘭海戰中的艦隊(成三縱型排列)


眾所周知,日德蘭海戰造成英、德兩方艦損比為7:5(英國主力艦隊損失3艘無畏級戰列艦以及11艘巡洋艦、驅逐艦,而德國大洋艦隊損失2艘無畏級戰列艦以及8艘驅逐艦、巡洋艦),德國大洋艦隊也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不過,從戰損的艦船類別及數量來看,日德蘭海戰更像是英、德兩國海軍在軍備層面的較量。

所以,我特別從艦艇的建造體系以及無畏級戰列艦的革新作為兩國軍備差異化的探究範疇。

無畏級戰列艦的較量

無畏級戰列艦是在“大艦巨炮主義”下誕生的一款新銳艦艇(補充:1916年英國建成世界首艘無畏級戰列艦,同年德國下水4艘無畏級戰列艦。所以,在日德蘭海戰爆發前,兩國就已經積極開展軍備競賽),它擁有更為廣闊的打擊範圍、強大的火力輸出以及快速的機動能力,屬於一艘趨近現代作戰思維的全重型火炮戰列艦。

當然,無畏級戰列艦和老式裝甲戰列艦在艦艇裝備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差別。(注意:為區別英、德兩國的無畏級戰列艦的異同點,特將“雄獅艦”和“塞德利茨艦”作為對比艦艇)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


  • 三脹往復式蒸汽機轉變為蒸汽輪機(動力單元)

傳統的裝甲戰列艦一直沿用的便是較為大眾化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大家最為熟知的定遠級戰列艦便是採用三脹往復式蒸汽機作為艦艇主動力推進系統,標準戰鬥航速為14.5節)。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是在單缸蒸汽機上改良而成,以增加3-4個氣缸提高蒸汽機的膨脹做功效率,從而提高艦艇的續航里程。但是,其機動航速卻偏低,帶來的強噪音也不適應變革的海戰格局。

反觀蒸汽輪機(蒸汽輪機採用水蒸氣動能轉化為渦輪動能的工作原理),其擁有高達70%-80%的燃油利用率,能夠提高艦艇的整體航速,還能供應全艦指揮、防禦等系統所需的電力,從而有利於快速取得戰場的主動權。

以英國無畏級戰列艦“雄獅”號為例,其以42臺鍋爐為蒸汽輪機提供動力支持,從而推動艦艇高速航行(採用蒸汽輪機推進的雄獅艦,其標準航速高達24節)。同時,德國的“塞德利茨”號也採用兩臺蒸汽輪機(27臺鍋爐為蒸汽輪機提供動力來源),使全艦航速高達26.5節(注意:“塞德利茨”號在下水試航期間航速為29.12節),由此可見蒸汽輪機淘汰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是海洋戰爭格局升級的必然。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汽輪機


  • 艦艇採用點面結合的裝甲帶設計(防護單元)

艦艇作為海洋鬥爭的利器,必然需要厚重的裝甲緩衝敵艦炮火帶來的傷害。無畏級戰列艦大多采用多層裝甲帶防護船身(補充:有點類似現代坦克使用的複合式裝甲),並主要以水線部分、司令塔、主炮塔三個區域作為多層裝甲的防護核心。

據相關資料顯示,雄獅艦的最大裝甲層厚度為254mm,而塞德利茨的最大裝甲層厚度達到300mm。

由此看來,德國無畏級戰列艦的抗飽和攻擊效果更為優秀 這也大大提高了整個艦隊的生存週期,從而為德國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中取得戰術上的勝利而埋下伏筆。

後代戰列艦便沿用多層裝甲帶的防護思維,並且增強了單個裝甲鋼板的厚度,以及縮小多次裝甲鋼板的離艦縫隙,從而提高全艦的抗打擊能力。

同時,無畏級戰列艦的主甲板均採用穹型設計。簡單來說,穹型設計就是把艦艇的核心艙室(以動力艙室和彈藥艙室為主)放置在穹甲下方,並以水線附近邊緣艙室(擁有厚重的水密隔艙)承受炮彈的穿透以及產生的衝擊波,也能減少艦艇水線部位垂直裝甲的重量,提高全艦的防護效果。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日德蘭海戰格局


  • 艦艇火控系統的集中運用(火力單元)

所謂火控系統,即是整個兵器的火力單元都處於同一個執行者或者系統中,從而實現對攻擊目標的精確式打擊。

傳統的艦艇上會配備規格不同的艦載主炮,並且發射指令也是在單個炮塔產生,這就造成在海戰環境中,不同指令或有延遲的指令的炮塔無法對目標實現精確的覆蓋式打擊,無法對敵艦造成致命破壞。火控系統便是將全艦的主炮單元劃分在一個戰術指令下,並且採用統一規格的火炮及彈藥,實現對敵艦單個裝甲點的炮火覆蓋。

“雄獅”艦配備8門343mm的艦防主炮和16門101mm的艦防副炮。德國的“塞德利茨”艦裝備8門280mm艦防主炮和12門150mm副炮。

從兩艘艦艇的火力配置來看,它們的主炮口徑和副炮口徑都為同一規格(本艦),從而提高對敵艦的精確打擊率,火控系統的集中運用也是近代海戰轉向現代海戰體系的具備武備表現。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同規格的艦載火炮


英、德艦艇的設計差異化

在英國首艘無畏級戰列艦問世時,它擁有21節的航速、裝備305mm的主炮,而同時期服役的德制無畏級戰列艦的航速為19.5節,並裝備280mm的主炮。

所以,英制艦艇的機動能力和火力打擊效果都優於德制艦艇。不過,德制艦艇在犧牲主炮口徑和艦船航速的情況下,卻換來令英制艦艇望塵莫及的300mm裝甲厚度。裝甲厚度的提高在加大船重的同時,也提高了艦船的抗打擊能力。

英國艦艇側重於火炮和航速,並以“高速就是海上艦艇最優秀的防禦力”的軍備理論,輕視船體本身的防禦機能。所以,在同級別的英制艦艇中,其艦載火炮口徑至少比德艦大20-40mm,航速也領先德艦2-7節。不過,在標準排水量相當的情況下,英制艦艇的裝甲防護機能必然受到削弱,特別是其水位線裝甲比德艦的水位線裝甲要薄50-100mm。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雄獅”號戰列巡洋艦


反觀德國的艦艇設計理念,德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指出:軍艦的浮力是有下限的,唯有提高或者增強浮力,從而有效提高全艦的戰鬥力及生存週期。

通常來講,攻擊艦艇的最終目的是造成其水位線下裝甲出現破裂,引發海水灌入艙室,從而應發動力艙室以及輔助艙室失去推進全艦遠轉的能力。因此,增強浮力必然是提高軍艦整體防禦效果的主要手段。

從德制艦艇的設計層面來看,德艦的外側裝甲(穹型裝甲)十分厚重,可以抵禦多門重炮的飽和攻擊。德艦的內部艙室較為狹窄,艦艇兩側的大小艙室也設置多重水密門,從而防護被撞擊或者爆破的裝甲,提高艦艇在海戰中的生存週期。

在多格爾沙洲海戰期間,英艦“雄獅”號的炮塔遭到德艦火炮攻擊後發生殉爆(注意:殉爆的原因是“雄獅”號炮塔內的炮彈和發射藥無序堆放造成火情)。

所以,德國海軍部認為:防止炮塔起火產生殉爆是確保艦艇持續作戰的關鍵,炮彈和發射藥必須分開管制。不過,英國卻一再強調“擁有大口徑火炮才能取得勝利”的軍備理念,對於炮塔產生的殉爆原因置之不理,使英國主力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中遭遇戰術層面的失敗。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


日德蘭海戰期間,英制“雄獅”級戰列巡洋艦(無畏級序列)先後被德艦“呂措夫”和“毛特可”擊中副炮和前甲板區域。同時,“盧琴福”發射的穿甲彈輕易鑽透“雄獅”號的Q炮塔(Q炮塔屬於艦艇的中部炮塔),從而引燃堆放在炮塔內部的炮彈和發射藥,好在船員及時採用海水倒灌內艙的方法,才杜絕了殉爆現象,雄獅艦也徹底失去作戰能力。

不過,大多數英制艦艇並沒有如此幸運。“堅決”號便因為炮塔內部的彈藥無序堆放,導致被德艦穿甲彈擊中炮塔後便發生殉爆而沉沒,另一艘“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由於多層裝甲厚度過薄,被德艦穿甲彈擊中裝甲內側的龍骨而沉沒。無序的彈藥儲藏和對裝甲防護的輕視,導致英國主力艦隊開戰不就連損3艘最為精銳的戰列巡洋艦。

歷史解密:日德蘭海戰的戰爭格局實質就是一場軍備競賽

“馮·德·塔恩”號戰列巡洋艦


由於德國造艦體系嚴格按照“水線防水結構加強處理”的設計理念,以至於德艦“馮·德·塔恩”號在遭到英艦381mm的巨炮攻擊後,即使船身被撕裂,艦艇也可以通過水線部位的水密艙使灌入艙室的海水得到隔絕,從而提高艦艇的生存率。

反思

從軍備層面看,日德蘭海戰就是一場比拼艦艇設計思維的戰役。注重水線、正側面裝甲防禦的德艦也印證提爾皮茨所提出的“增強防禦,提升浮力”制艦理念,使德艦具備比同級別英艦更優秀的戰時抗打擊能力,延長了整個艦隊的生存週期,從而有利於控制戰鬥海域的主動權。同時,英國將在日德蘭海戰中的高遠程重炮技術不斷迭代,為後代的超無畏級等各型艦船提供良好的軍備支持。

日德蘭海戰所表現的戰場觀點也十分突出,即注重生存力的戰艦才能左右海戰格局!

文:歷史小記者,參考日德蘭海戰史相關資料

圖:部分網絡圖片,站內配圖,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