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創傷

此時,全國正在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抗擊新冠肺炎的攻堅戰,面對紛繁複雜的信息,人們經歷了緊張、恐慌、悲傷等情緒階段。近日,有心理諮詢專家表示:“隨著危險的解除,真正的創傷,會浮出水面。”

學會調整心態,正視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災難、病痛、事故等重大事件面前,人類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忽略心理創傷會有怎樣的弊端?身處危機之中,人類真的會自我修復嗎?我們該如何自救與幫助別人?應對危機,明明救助持續進行,為何受災/受難者仍覺得沒有得到關注與幫助……這一系列問題,著名心理學家戴維·B.費爾德曼博士在《倖存心理學》一書中,從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等角度,通過臨床研究和事實案例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創傷可因心理彈性恢復

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朱迪思·赫爾曼將創傷稱作弱者的苦難。而在多舛的命運面前,人人都是弱者。在《創傷與康復》(Trauma and Recovery)一書中,赫爾曼這樣寫道:“創傷發生時,人瞬間受制於無法抗拒的力量。若是自然力量所致,我們說這是自然災害。若是人為因素所致,我們稱其為暴行。

創傷危害之巨,非因其罕見,而是因為它超越了普通人對生活的承受力。“在經歷不同類型的創傷後,大約1/4的倖存者會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生活在痛苦、虛弱之中。其他人會表現得鬱鬱寡歡、焦慮不安。

創傷常使人消沉、悲觀,陷入不可自拔的絕望,因此容易忽略人性中自有的強大的心理彈性。令人驚訝的是,甚至在還未走出創傷時,人們仍能歡笑、慶祝、表達愛意、創造,以及改變自我。我們這麼說,並非無視創傷帶來的痛苦。痛苦真實存在,但心理彈性的存在也並非虛言。人性令人難以置信及鼓舞人心之處在於,它並不像大眾所想的那樣脆弱,在經歷一段苦難後,大多數倖存者都能恢復並重返正常生活。

穿透悲劇:創傷也使人成長

近20年來,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以及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創傷倖存者在恢復時都會有積極的變化。這些人似乎從厄運中獲得了透視生活的能力,發現了過去忽視的價值和機會。在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後,他們的內心變得無比強大。這些心理增益效果,就是所謂的創傷後成長。

不過即使經歷了內心的成長,大多數倖存者發現他們的表面生活又恢復了原狀。有研究顯示,大部分創傷後成長是內在的和隱秘的,心理學家將此稱為認知成長。倖存者聲稱自己較受創傷前更好,也受益於這種改變,然而在外人眼裡,他們的生活並無顯著變化。當然,這並非說認知成長是一種假象。研究結論很複雜,其中一些顯示,認知成長能夠減輕情緒壓力,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一旦創傷無法避免地發生了,我們應認識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那種驚人的心理彈性,這種力量能夠穿透悲劇,以從前難以想象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甚至影響世界。所有人在混沌的逆境中都要經歷與苦難的搏鬥,逐漸意識到人類厄運的尋常和生活的脆弱。也許有人會問:“如果危機發生在我身邊,該如何應對?”

用現實的希望 來救贖自己和家人

一個簡單有效的等式可以寫成:現實看待當下處境 + 強烈認為個人有能力控制個人命運 = 基於現實的希望。幾十種研究曾證明基於現實的希望可能創造更佳的結果,比如成功的體育事業,更優異的大學成績,生理、心理健康,更有意義的生活,甚至更好的心理療效。

滿懷希望地思考,常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比如收集關於某一問題的信息,向他人尋求幫助,並採取行動。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娜塔莉·伊格慕、朱麗·塞爾奎斯特以及南希·艾森伯格驗證了這一觀點。他們採訪了烏干達農村的52個青少年,調查積極思維和應對逆境之間的關係。在烏干達,不幸隨處可見。21%的孩子在13歲左右時失去了父親或母親。63%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糧食,56%曾目睹暴力場景。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問題層出不窮。“父親去世讓我的生活變得非常困難,一度我以為可能沒學上了,”一個男孩解釋道,“我們完全沒有食物來源。我的母親沒有工作,也不知道怎麼找工作。”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中有著高目標的孩子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關鍵地,他們常常會更積極地解決問題,不會囿於既定的悲慘現實,而是會嘗試不同方法讓自己過得舒服,提高生活質量。

基於現實的希望產生的行動力可以改善人們的處境。許多人面對烏干達少年每日的創傷和悲劇時都認為放棄更理智。或許他們知道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也許他們教導我們在一切不利因素面前,相信好事將至是有意義的。實際上,這種想法能夠減小創傷的影響力。

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凱瑞·格拉斯和她的同事們在2008年採訪了228名卡特里娜颶風的倖存者,他們發現,心懷希望越大的人感受到的不安和創傷後應激反應越小。無獨有偶,戴維·波蘭德斯、弗朗西斯·基弗以及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其他一些工作人員,在對51位肺癌患者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抱有更多希望的人,更少感到抑鬱,疼痛、疲憊、咳嗽等症狀更輕,不論他們的癌症有多嚴重。

超級倖存者的故事各不相同,然而我們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基於現實的希望”。他們的處境似乎讓他們比以往更願意嘗試新事物。創傷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然而想要倖免於難,首先需要相信靠個人努力能夠掌握命運。自我控制的信心雖然在一般人看來有些突兀,卻能帶來有趣的自我滿足感,給美好未來築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