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

格利高里派克


导语:自古无情帝王家,人间自有真情在!

权力是个让人上瘾的东西,那种为所欲为的快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古代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有决定权又有否定权。就如看一个人是否自由,不看他能做什么,而看他可以不做什么。

古代的君权交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故,特别是战乱时期。

帝王刚驾崩,新帝登基未稳,无法控制局面。这时候很容易发生外敌入侵,诸侯起兵造反事件,这个时候的江山,是最不稳固的时候,就算平息了叛乱也会引起社会的一些动荡。

那么,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使政权平稳的过渡?

这个事情可能吗?可行性有多大?

先看有没有例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此时的宋高宗才54岁,退位以后还活了二十五年,

宋高宗为何会选择退位呢?

一是真干够了,这皇上干的太累了,每天要担惊受怕;另一个是退了位的话,万一金军再打过来跑路更方便,不用再听大臣絮叨。

当然还有个大前提:就是他对自己选择的太子赵昚还是比较放心和认可的。

而宋孝宗在位间,洗刷岳飞冤案,封岳飞位鄂国公,封张宪位忠义将军,封岳云为忠义候,刷清冤案,也是一位励志要振兴南宋的好男儿。但不幸的是,他在位期间一直受制于高宗,又加上北伐失利,没能完成自己意愿。后来也学高宗退位做太上皇。

但他就没有赵构运气好了,做皇帝的时候受制于上皇,上皇去世了自己也退位,做个太上皇,结果被不孝子气得生病而死。

南宋这锅粥,够乱的!

还有就是乾隆,乾隆还在位时,就已经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帝,只是在实际上他其实并不愿意将权力交出去。

而且在朝堂之上,完全就是乾隆皇帝在做主,凡事都要听取乾隆的意思,哪怕此时他已经是太上皇了,但朝堂大事还得听命于他。

不仅如此,但凡嘉庆帝表现出一点思考的样子,乾隆皇帝就会认为他在觊觎皇权

一山尚不能容二虎,更何况一国怎能有二君。

老皇帝传位给新皇帝后,可能会发生两种后果。

  • 新皇帝听老皇帝的,然后自己被架空。比如宋高宗和他的继任者,乾隆和他的继任者。
  • 新皇帝不听老皇帝的,此时的新皇帝主要任务就是处理老皇帝了。

历史上弑父篡位的例子不要太多,皇帝在位时都想着要争权夺势。如果早早放权的话,只可能死的更快。

在强烈的欲望面前,你不得不做出有利于你的选择。权力的滋味,我没尝过,但一定很迷人。

还有一点就是,皇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

比如死在南巡路上的秦始皇,他不会想到自己会那么轻易的死去,所以继承人都没有确定,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一个原因。

假如皇帝退位后,过了二至三年之后,还活着呢?那么这是不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呢?

再加上,如果他当时身体状况还不错,还想接着干可怎么办?

在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赵武灵王提前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后来感觉皇帝没做够。所以,他就想把政权给夺回来。

只是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他说话了,那么他就指使自己的一个儿子与另外一个儿子斗,他想着可以得利,但这样的下场只能引得赵国上下一片混乱,而他也落得了一个饿死的下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自古权力之争都是最激烈,最残忍的。而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更是权力的巅峰。

有机会获得皇权时,谁人不心动,何人不残忍!


遨游者


历史上确实有人这么干过,不过死得惨不忍睹

公元前299年,大概四十岁、正值当打之年的赵武灵王赵雍,为了专心带兵打仗(打胡人、中山国,同时研究打秦国),把赵王的位置传给了十一岁的儿子赵何,而他自己则自称“赵主父”(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太上皇”)。

为了让儿子尽快上手,他还尽心尽力的安排了一套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其进行辅佐。

四年后,专心研究军事的赵主父终于如愿以偿:不仅横行北方、打的草原民族俯首帖耳,而且还灭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然而就在同一年,他独自一人,被亲生儿子赵何的手下围困在沙丘宫,断水断粮3个多月,饿到掏鸟蛋充饥,最终变成了一具皮包骨的尸体。

有这样的残忍案例在前,哪个帝王还敢在壮年传位给自己的储君?

当然,后世有三个例外:

一是李渊,他传位给李世民的时候身体应该还很壮实,因为他后来还生了不少儿子。但他退位显然是被逼的;

二是李隆基,但他是自己作死,面对安史之乱时束手无策、名声扫地,不得不交权;

三是乾隆,他之所以传位主要是不敢让自己在位时间超过爷爷康熙。但他虽然名为太上皇,实际上大事还是亲自抓,只有不入流的小事务才交给嘉庆帝。

而其他的帝王,直到死后,才会进行自动的权力交接。之所以这样,一是不愿意,二是不敢。

封建专制制度下,帝王这个职位拥有人类所能想象的一切权力,没人会主动放弃

古往今来,自从阶级诞生后,男人爱权力、女人爱美丽,这是人类的天性。就从我们身边来说,小到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或者主管,也绝对不会愿意让位给其他人。为啥?职位的区别,不仅仅是头衔好听,关键的是其对应权力和资源分配天差地别。举个例子:在一些正规公司,如果你是业务员,跟谁应酬、花销多少,得向主管报告、征求同意;而人家则就能在一定额度内自行做主,甚至还能夹带点私货。

一个基层领导的小小权力尚且让人如此沉迷,古代的帝王是什么概念?所谓的封建专制制度,是皇帝一个人拥有专制权;其他所有人的荣华富贵、生死存亡都得仰其鼻息。即使是太子,皇帝想废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杀掉也是小菜一碟;如果他不在意长远后果(或者意识不到)的话,理论上来说,在所处时代生产力能满足的条件下,他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绝对力量压迫下,封建时代的臣子、百姓无不对帝王俯首帖耳,(即使面对那些能容纳谏言的开明皇帝,臣子也得注意方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从帝位上退下来,假使能以太上皇的身份养老,物质待遇比不上皇帝那是一定的,关键的是你说的话不算数了,这可真的让人难受。

比如: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自然要大量启用自己的亲信,以前那些老臣必定会面临洗牌。这些老人此时面临三条路:认命、抱新皇帝大腿、求太上皇说好话。

第一个最现实,第二个有难度但也有可能,第三条那就是找死。但目睹这种情况发生的太上皇,内心会作何感想?曾经掌控一切,如今却无能为力、成为孤家寡人,这感受估计比死好不到哪去。

比如李渊在当太上皇时,他的头号心腹、铁哥们——裴寂就被儿子李世民好一顿收拾,以报当年刘文静被杀之仇。而此时的李渊,一句话都说不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酒肉老友被发配、寥落而死。

建帝王的权力绝对排他,不允许在某方面有个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存在

在国家管理上,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权力拥有者,但有个例外:血缘方面。

为了稳定统治,中国封建统治讲究“外儒内法”,所以儒家的那一套理论,面子上是必须要过得去的。其中,孝道是历来中国人最为在意的,比如夯实了封建制度的西汉王朝,除了开国的刘邦,后世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文帝全称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景帝——“孝景皇帝”,汉武帝——“世宗孝武皇帝”,甚至汉献帝——“孝献皇帝”。

这也能理解,所谓三纲五常,除了君为臣纲,还有个父为子纲。如果皇帝老儿你本人不孝顺,哪能指望手下忠臣?

但这就会带来一个尴尬:如果上面还有个精神头十足的太上皇,皇帝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呢?

因此,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至高无上,最好的办法就是皇帝上面没老子。如果一个正值壮年皇帝自己愿意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接位的儿子心里会踏实吗?结果就可以自行脑补了,制造意外/装作毫不知情并不是个大困难。

所以,自己当皇帝的人,是不敢在壮年拱手让位的。

再回到赵武灵王这里来。当初他爱屋及乌立了小儿子赵何为王,后来又觉得老大赵章可怜,所以想在北方划一块地给他管理,类似于分立第二个王。

这无异于痴心妄想:现成的赵王赵何首先不答应,他身边的那些大臣更是不会同意——已经在手的权力,谁会愿意分出甚至一成给他人?因此,当赵章在沙丘发动政变后,赵何的人马不仅干脆利落的将其一党全部干掉,甚至顺带把赵主父也给整死,免得以后节外生枝。

而装作一切都不知道的赵何,这下终于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赵国老大了,但心狠并意味着人家是昏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惠文王,手下的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无一不是一代明臣。


正史漫谈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盛年的时候把皇位传给储君,非要等到自己行将宴驾才安排?一是不想,二是不敢。

先分享两个例子,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的逼了李渊退位让贤。历史记载李渊不少给李世民添弟弟妹妹。这说明李渊还是精力充沛的,他不是想当太上皇,而是不得不当太上皇。李世民逼宫,他已经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

我们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他在继承皇位的时候,立下誓言,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其祖父康熙。谁知道他活的真长,没办法他只有让位于自己儿子。但是他让位不让权,亲自“训政”。一直到他去世。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如果真的保不住的皇位了,没办法只能让位。要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也不会让位。为什么呢?

一是不想,为什么不想,权力是有魔力的。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都想坐上这个位子,可是都沉戟折沙了。坐拥天下,天下财物尽其取之,美女佳人,招手即来。天下臣民,皆在脚下。天下风光,尽收眼底,何其美也!怎么能舍得放手。

二是不敢,为什么不敢,不是每一个继承者都是李世民。为了皇位,多少人会无所不用其极,管你是老子还是兄弟,你让位,你还活着就对他的皇位有威胁。他们不会让他们的皇位受一点威胁。那些在位的皇帝别说年富力强,就是病入膏肓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皇位的。


V度


权力这东西从古到今让无数英雄豪杰趋之如骛,一旦有人掌握权利 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稳固自己权力,在权力面前任何事物显得很渺小

在能享受权力的情况下没人会愿意放弃权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帝所管辖的土地上,一切东西皇帝都有权力支配,一切事物皇帝都有权力干预,皇帝要你三更死,没人敢留你到五更,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常人做梦都无法想想出来的,因此皇帝自登基后基本除非是脑子有问题不然是不会在身体健康状态情况下退位的,即便是至亲骨肉一旦发现谋反叛乱等谋逆行为皇帝会毫不犹豫将其诛杀



过早退位怕会遭到清算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旧皇退位,新皇登基,朝中割据也会有不同变化,新皇会罢免以前跟自己作对的人,而重用忠于自己的人,这样新皇势力变大,而被新皇罢免的官员难免回去找老皇帝诉苦,如果老皇帝为这些大臣撑腰那么必定会跟新皇帝发生矛盾,如果往最坏的结果想,要么新皇除掉那些大臣然后监视老皇帝限制老皇帝人身自由,要么老皇帝干掉新皇帝重新掌握权利,但是这样对于皇室都是两败俱伤,这是当皇帝的没人愿意看到的



比如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就是被迫退位的,李隆基虽然当时年龄大了,但是身体依然很健康,太子李亨在宦官扶持下直接登基称帝,并称李隆基为太上皇,之后回到长安,由于李隆基拥有很大威望经常邀请大臣,李亨害怕李隆基复辟,因此软禁了李隆基,李隆基每天行动斗受到密切监视,晚年生活异常凄凉

因此皇帝一旦沉迷权力就害怕失去权力,不到生命走到尽头不会放弃权力


朝夕闻道


盛年传位并非不能,而是不愿意!

赵武灵王的失败

其实两千多年前确实有人就曾经尝试过这样做,但最终的结局却很悲催,他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年轻时锐意改革胡服骑射,使得赵国迅速在北方崛起。

(赵武灵王影视形象)

在赵武灵王鼎盛(40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超前的想法,那就是将王位传给王子何,自称主父。他这么做的目的是

希望自己和儿子能够分别负责国内的军事和政治,自己可以专心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他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鉴于赵人暴烈而又任性的性格。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六代国君都是在政变和反政变中即位的,而现在他再一次选择了废长立幼,势必会引起赵国的局势动荡,此外赵武灵王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他自己随时可能战死沙场,到时候赵国内部势必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刚刚在他手下强大起来的赵国再次面临危机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要在生前就将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

赵武灵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在初期也确实起到了成效。一方面天赋聪敏的赵王何(赵惠文王)在肥义的辅佐之下迅速进入了王的角色,将赵国的政治和经济打理的井井有条。另一方面,赵武灵王也有时间和机会得以亲自到秦国刺探军情,他全力灭掉赵国的宿敌中山国,消除了心腹大患!

(沙丘之乱后凄惨的赵武灵王)

但是可能连赵武灵王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因此使赵国从北方崛起不再是他的目标,他还要做中原的霸主。为了实现他的这一理想,他就必须夺回王位。于是他引入了曾经被废掉的公子章,希望把代郡分给公子章,也让他称王。但是已经当了三年赵王的惠文王首先就不会愿意将权力交出,而依附于赵惠文王的大臣自然也不会同意,以至于最终闹得是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而这所有的根源其实都是赵武灵王的初衷就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你今天能够放下权力,但他日想要再要回来,却是不可能了。他忽视了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什么父子兄弟,什么叔侄亲情都不值一提!

朱祁钰的惧权与贪权

朱祁钰的母亲出生卑微,他和异母哥哥朱祁镇也就不能比了,自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争那个皇位,只想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逍遥王爷!

(朱祁钰影视形象)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土木堡之变,给了他御极登基的机会。孙太后先立朱祁镇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随后在于谦等人的举荐下立朱祁钰为帝。但是当于谦等来到郕王府禀报由他登基即位时,他的本能反应却是惊讶和恐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道:

群臣奉皇太后旨告郕王。王惊曰:“卿等何为有此议,我有何才何德敢当此请。”退让再三,群臣固请。王厉声曰:“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群臣止不敢言,已而复请曰:“皇太后有命,殿下岂可固违。”兵部尚书于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言益恳切,王始受命。

但是享受过一年以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后,朱祁钰已深陷于权力的诱惑之中。因为英宗朱祁镇已经成为废牌,瓦剌也先于是决定放回朱祁镇。朱祁钰担心朱祁镇回来势必会夺位,因此很不开心,最后是在于谦的劝说下说皇位已定不会再更改才答应迎回朱祁镇。

(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影视形象)

刚刚迎回来的朱祁镇立即就被朱祁钰送进了南宫软禁了起来。为了防止朱祁镇联络大臣,他先是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然后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从小洞递入。到这里朱祁钰仍觉得不放心,于是他又下令伐尽南宫附近的所有树木,以防有人藏匿。

随着帝位稳固,朱祁钰已经不满足自己当皇帝,他还要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再立朱祁钰为帝,用意很明显,大明江山依然是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由于太子是孙太后所立,所以朱祁钰不得不慎重。

(兄弟相争)

为此他不断试探群臣,甚至不惜贿赂朝臣以希望他们能在改立太子的问题上站到自己这边。最终朱祁钰得偿所愿,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可惜朱祁钰机关算尽,朱见济却是命薄,第二年就夭折了,这给了朱祁钰在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几年后,朱祁钰病重,而别有用心的石亨和徐有贞等则借此之机迎请朱祁镇复辟,最终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成功复位。

朱祁钰登基前对权力的害怕和恐惧与登基之后的贪权相比较,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可见一斑!而且权力拥有越久,越难以割舍,又怎么会轻易的让出呢?

历代的禅位皇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一共产生了422名皇帝。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最高权力的最好体现。在这422名皇帝中,绝大多数都是临死前才将权力交给下一位继承者,甚至有的因为死的仓促都来不及交待后事。也有人寻仙问药,就是希望能够永远拥有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只可惜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唐高祖李渊画像)

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有20多位皇帝在自己的盛年或仍健康时就交出了权力,他们似乎有着上古圣贤的风采,实际背后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神龙政变后的武则天,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等等,他们之所以选择禅位都是在政变或战乱后的无奈之举。

而像乾隆皇帝虽然是完全自愿(没有人能够逼迫他禅位,除非他自己,而要禅位其实也是他自己给自己挖了坑,说什么在位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但是禅位后一直到死,一切大权仍然由乾隆牢牢的抓在手里。嘉庆虽然名为皇帝,其实也就是个明着的太子。如果他稍有反抗,乾隆绝对会立即废了他!

(乾隆皇帝画像)

虽然如此,但是在宋朝确实有这么两位皇帝,没有逼迫,也没有自己挖坑,他们真的就是不想做皇帝了,这就是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赵构一生波折起伏,畏金兵如虎,在位三十六年后以“倦勤”为由,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了养子赵昚。然后赵构一直当了25年的太上皇,结果宋孝宗在赵构死后表示要为赵构服丧,而他自己也已厌倦政事,又主动禅位给了宋光宗!但是如果不是宋孝宗足够的孝顺,高宗和孝宗也绝不可能和平共处25年!

其实别说古代,就是当今的一个处长,一个局长都要将手中的权力牢牢抓住并发挥到极致,更何况是古代至高无上又不受约束的皇权了。这种权力一旦掌握,便再难放手,最终会陷入权力的陷阱之中,沦为权力的俘虏,少有人能够逃出它的控制。“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武灵王亲自给我们做了一个反面教材,试问在这样的前车之鉴下还有谁敢做第二个呢?而像宋高宗和宋孝宗的和平共存只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和特殊人相结合的产物,毕竟能做到宋孝宗这样的,千百年来又能有几人呢?终归到底,这就是一场权力的诱惑!你又是否能抵挡得住这权力的诱惑吗?


小祁说历史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位的传承一般都发生在上一任皇帝即将离世的时候。只有当老皇帝快不行时,新的皇帝才能得以上位。但是当新皇帝年纪太小没有威望难以服众时,天下又会因为野心家对皇位的觊觎而产生动乱。

于是,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古代的皇帝不可以在自己盛年的时候退位,将皇位交给新一任的接班人呢?这样国家就不会因为皇权的过渡而产生动乱了吧。



其实不然。当老皇帝正值壮年时退位,将会对国家政权产生更严重的动乱,春秋时期赵武灵王便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盛年退位,将王位留给了自己的二儿子赵何,自己称自己为“主父”。本以为可以建立所谓的“二元政治”,但是没想到玩火自焚,赵国的百姓皆归于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只能独自悲伤,最终饿死于沙丘。



所以,皇帝如果在盛年退位,国家一定最少会出现两个政治权力的中心,国家将会产生混乱与分裂,而且老皇帝将有很大的可能丧失权力与性命。

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皇帝不在盛年的时候退位呢?



一:权力的诱惑。

皇帝身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是毒药,让人沉醉其中。老皇帝正值盛年,正是处理国家政事的好时机,也是享受乐趣的好时机。

二:对自我性命的考虑。

身在皇室之家,需要忍受来自最亲密的人的背叛。如果老皇帝选择退位,难免会遭到新皇帝的猜忌,一个不小心,即使是先皇,也免不了一死。


三:对天下大局的考虑。

封建时代,皇位一般由父及子。如果父亲此时正处盛年,他的儿子势必尚小。如果令年幼的儿子上位,国家权力很有可能落入旁人之手。而且年幼的皇帝无力处理政事,无法颁发有效力的政令。

以上,我认为便是皇帝不在盛年退位的原因了。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通常情况下,只要这些皇帝脑子正常,他们都不会选择在自己身体倍儿棒的时候退位。

在古代,皇帝这个职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number one”,一个王朝中,皇帝之位是一代传一代,除去开国皇帝是自己硬拼出来的皇位之外,一般来说,后代的皇帝通常都是顺序继位。


但凡是成为皇帝的人,除非是他本人真的不想做皇帝或者有其他外在因素,他才会选择退位,否则压根儿甭想皇帝在盛年时期把皇位传给下一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举个例子,皇帝之位代表着什么,代表一个古代王朝的绝对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以开国皇帝来说,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天下,坐上龙椅之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怎么可能在自己身体还好着的时候,选择退居幕后养老呢。


除去开国皇帝之外,后世继位的皇帝有些是通过夺嫡之争才成为皇帝的,他们自然不可能选择放弃这种得来不易的权力;甭管是昏君还是明君,没有意外情况,都不会退位,毕竟昏君是通过皇权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会在享受的舒舒服服的时候退位,而明君则是通过皇权实施自己的各项治国政策,若是退居幕后,实施起来就不那么顺手了。

  • 至于皇帝关于储君的选择,也不是说非等到快驾崩的时候才安排。

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大多都是提前好长时间就开始物色培养,毕竟这关系到王朝的传承,除非他就一个儿子,没得选。在儿子多的时候,皇帝一般会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培养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嫡子,但也不绝对,毕竟历史上不是嫡子身份而继位的皇帝,也不少,比如明朝明穆宗、清朝乾隆帝。



皇帝选好储君之后,该立太子立太子,该安排相关事宜就安排,等到他退位或者驾崩,就由储君继位。


說与山鬼聽


权利对人类来讲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多少人为了争夺权力不惜斗得你死我活,因为权利会带给人无限的利益,这是人性抵御不了的。

尤其在封建社会,皇权可以让人拥有想要的一切,因此皇家常常上演兄弟相残、父子翻脸的闹剧,这时什么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全都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在自己壮年时就把皇位早早地让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舍不得放弃得来不易的权利,这是人性的弱点和悲哀。

历史上被儿子逼着退位的皇帝不在少数,本是骨肉至亲,为了皇权哪还顾得了天理伦常。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千古一帝,还是逼着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夺得了皇位成就一番帝业。


如果没有权利在手,就算有再大的抱负也难以施展。所以权利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他可以让人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负。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主动退位的皇帝,宋朝的皇帝可谓与众不同。宋徽宗面对金人的进攻主动让位给儿子宋钦宗,自己跑到亳州去上香,说是进香,实则就是跑路。

但就算是宋徽宗主动让位,也不舍得把大权全部让出。他跑到江南以后还是耀武扬威,使用手中的权力,造成了一国二帝的局面。 最终宋徽宗宋钦宗及一干王公大臣都被金人抓了去,一关就是几十年,最终惨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宋徽宗)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因为寿命太长,以至于这个皇帝再做下去要比自己的祖父时间还长,乾隆一生最敬重的就是祖父康熙皇帝,为了表达对康熙帝的敬重之情,他主动提出让位,自己做了太上皇。

尽管如此他手中还是大权在握,直到去世以后,嘉庆皇帝才真正掌握了权利。想想嘉庆这个皇帝做的也很悲哀,自己虽是一国之主,乾隆在世时却凡事做不了主,大多时间只是做个摆设,有时还要看和珅的脸色,想必心中是充满了怨恨之情,所以乾隆一死嘉庆首先拿和珅开刀,帮乾隆与和珅圆了君臣的缘分。
(乾隆)

历史上最可怜的就是赵武灵王,他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有雄心的皇帝,但是他却不懂得人心。 他希望两个儿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忘了在权利面前哪还有什么父子兄弟之情。再加上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的谗言,赵武灵王竟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又希望另一个儿子也能拥有一定的权利过上好日子,然后自己四处征讨,希望能扩大赵国的疆土。但事与愿违,一代雄主就这样惨死。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死让后来人更加明白,生于皇族之中,不要过多期望亲情的存在,这本就是一个是非之地,权力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就是人们面对权力时必然会展现的丑恶的一面。(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安奕小窝


权力这种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任何人只要有了一点权力,都不会轻易的放弃。现在一个小小的局长要是退了休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的难过,因为失去了权力之后,他们会觉得非常的失落。



而皇帝作为天下权力最大的人,他所掌握的权利显然不是一个小小的局长可以相提并论的。他可以决定整个天下的命运,所以当上了皇帝之后,很少有哪个皇帝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正是因为皇帝的权利如此之诱人,所以在历史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争夺皇位的事情,其中很多可谓都是腥风血雨。因为皇帝和太子之间即使是父子,两人也有着不小的矛盾,因为太子是将来要当皇帝的人。所以皇帝也不会轻易的把权力直接交给太子,一般都是等到自己死后由太子继承。



一般只要一个人还在皇位上的话,他肯定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皇位,即使继承他皇位是他的儿子也不行。当然看中国历史上,也有几个皇帝没有死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了。不过这些恐怕都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最有名的就是唐朝的李隆基了,他被他的儿子夺去皇位,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成为太上皇,也是因为他的儿子登上皇位之后,直接尊他为太上皇。



当然李隆基也是在他父亲李旦没有死的时候就接过了皇位,只不过因为李隆基实力太强大,所以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都感觉到了,所以干脆把皇位让给他。而宋高宗把皇位让给宋孝宗,据说是因为金国的威胁。因为金国打来的时候,宋高宗想逃跑,但是大臣们不让,说皇帝敢逃跑,就无人领导抗金大业了。所以宋高宗为了今后能够方便逃跑,干脆让出皇位做太上皇去了。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因为古代的皇帝和太子可谓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双方都盯着那个最高权力的位置,谁也不会放弃权利。所以一旦皇帝真的把权利交给太子,自己往往要么靠边站,要么可能有性命之忧。

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皇帝可以决定天下的一切事情,这么大的权利,只要是一个人都不会轻易的去放弃,尤其是那些掌握了权力,尝到了权力这个美妙毒药的人,更是不可能轻易放弃。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独裁者,他们基本上都是一生掌握的权利,从来没有说过在没死之前把权力交给继位的人。

所以现在就发明了一种选举制度,通过选举来选择最高统治者。但是在古代这种制度是不存在的,统治者往往都是终身,甚至世袭。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次权力交接,事实上也不能够算是真正的禅位,里面都充满着政治斗争在里面。总之权力这种东西,是没有任何温情的,即使是父子兄弟都是如此。

以我们所知道的旨意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李亨登基称帝,但是这并不是唐玄宗的本意,唐玄宗只不过在事后追加确认而已,不得已而为之。而乾隆传位给嘉庆,主要是受他当年的誓言所限制,传位之后,乾隆依然掌握着大权,嘉庆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李旦传位给李隆基,表面上看似乎正常,但里面仍有着不可说的问题在里面。唯一符合的恐怕只有宋高宗赵构传给宋孝宗赵奢。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