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樑衡先生喝彩

著名作家梁衡的作品被讀者視為精品和範文,廣為傳播和推崇。《把欄杆拍遍》《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讀柳永》《讀韓愈》《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梁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反覆閱讀,還將其中的經典詞句用彩筆勾畫,深刻感悟,反覆仔細品味。讀一本好書,能令人愉悅,內心充盈,魂靈得到提升,遠勝赴一次盛宴。梁衡對古樹懷有深厚的情感,在《晉祠》中,他用神來之筆,把古樹刻畫得形象逼真,令人叫絕:“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皸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
  2019年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主辦的2018-2019公眾最喜愛的十本生態環境好書推選活動中,梁衡精美的散文集《樹梢上的中國》,受到讀者的熱情推薦。公眾投票結果,以72121票的成績榮獲第一,成為先生寫作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打開《樹梢上的中國》,梁衡先生寫在首頁的話引起我濃厚的興趣:“在伐木者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堆木材的存儲。在科學家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個氣象數據庫。在旅遊者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幅風景的圖畫,而在我看來,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教科書”。由此可見,作者智慧的哲理與感悟,充溢的激情和深沉的思考,彰顯大散文的氣韻。

  《樹梢上的中國》詳盡記載了散落在全國各地的22棵古樹風采。雖然時間的隧道已穿越千百年,但一棵棵風姿卓絕的老樹卻在作者的筆端下鮮活生動。有的形如傘冠,有的遮天蔽日,有的聳入雲端,有的散發香味,有的果實累累,有的庇佑眾生……這些千奇百態的古樹,是作者的眼中寶,冷美人,是猿的家。“風塵一生落定時,文章萬卷留後人”,梁先生是把文章寫在“大地上和山水間”的作者。
  為了記載這些珍貴的樹木,從大興安嶺到巍巍天山,從萬里長城到邊陲海南,從黃土高坡到江南小鎮,從東海之濱到雲南騰衝,到處留下樑先生不辭辛苦的足跡。“踏破鐵鞋無覓處”,儘管這些古樹散落在渺無人跡的長城、雪山、沙漠、戈壁、寺廟、海島,但梁先生一經獲得信息,就像戰士聽到衝鋒號,立即風塵僕僕奔赴現場,詳盡考察、記錄、拍攝古樹的年輪和現狀。其中有榕樹、松柏、香樟、水杉、柳、槐、臘梅、棗樹、銀杏。這些樹有的來自遠古周朝,也有的種植在近代百年,有的紮根於原始森林,有的是名人親手所栽。有的樹歷經炮火洗禮,樹身中彈仍頑強挺立;有的慘遭地震雷劈,枯死又復活。這些古樹都是活著的化石,每棵樹都是歷史的里程碑,也是當地的地標。它們見證了朝代更替,環境鉅變,歲月滄桑,向人們訴說著不尋常的漫長日月。所以,“樹是地球上唯一最長壽的能與人對話的生命”。

  梁先生說:“在全國挖掘三百棵有歷史背景的人文古樹,授名掛牌,其文化意境堪比唐詩300首”。這些擲地有聲的語句,充分表達了作者愛國、愛樹、熱愛大地的情懷。
  《樹梢上的中國》標誌著梁衡先生又一獨特的散文創作。他總是喜歡走在文學的邊緣去創新、獵奇。用老樹作為素材講故事,題材獨有,視角新穎,文化內涵豐蘊。這本書的特點是,每篇文章記載的樹,都附有精美的圖片,好像這些樹就在人眼前,彷彿一位飽經滄桑而慈祥的老人,輕輕搖晃著枝葉,顯得那麼親切和藹,伸手即可觸摸。品讀這部作品,會被生動的內容和精粹的文字描述吸引,為作者豐富的人文知識折服。在綠色退化、森林銳減、天空霧霾的今天,《樹梢上的中國》具有積極廣泛的現實意義。愛護樹木,珍惜古樹,為捍衛古樹立法,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神聖職責。
  《樹梢上的中國》成功詮釋體現了人文森林、人文古樹的創作理念,是將文學性和科學知識完美結合的一本獨具特色的精品。

□陳新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