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期刊 :從物種進化角度談一談“病從口入”

每年的春節前夕,幾乎都會爆發一次流感,今年更是加註“冠狀病毒”。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目前,我國的傳染病一共分為甲、乙、丙三大類,甲類目前為鼠疫和霍亂。

1.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形態生物,只有簡單兩部分——核酸(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無法獨立生存,必須找到宿主寄生。病毒是個天生的搶掠者,它為了生存下去,只能依靠寄主細胞為它提供營養、能量以供它不斷複製。吃宿主的,喝宿主的,還大肆繁衍後代,最後將宿主榨乾,轉而尋找下一個宿主。

這次的冠狀病毒疫情很容易勾起02年爆發的SARS病毒事件。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約70%的全基因組序列相似性。簡單說,SARS和新型冠狀病毒是近親。

曾經有報道指出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宿主。2013年,研究人員確認SARS病毒的真正來源(自然宿主)是菊頭蝠(蝙蝠的一種),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科學雜誌》)。

新型冠狀病毒跟SARS相似,也是來源於野生動物,目前有消息指出,該病毒的宿主可能是蛇。

病毒的結構雖然簡單,但能力卻不可小覷。除了寄生的特性,它還容易重組基因組,擅長變異,這給藥劑研發帶來很大的困難。

不管哪種生物,都是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與病毒搏鬥。


特別期刊 :從物種進化角度談一談“病從口入”



2. 果子狸、蝙蝠無事,人卻難以抵抗

02年SARS爆發的時候,我因為年紀小,並沒有往深處想,今年的冠狀病毒來勢洶洶,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為什麼當年病毒肆虐、傷害人類,而宿主卻活得很好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人類擁有強大的免疫力和自愈力,但遇到強大的疾病時,還是感覺到弱小和無助。似乎,很多重大疾病都具有偶然性,病因與機制複雜,難以捉摸。

3. 糖尿病與早期營養

前幾天,在聽一位名醫講糖尿病的時候,給了我極大的啟發。

目前,我們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提高。在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中,有一條是早期營養。有研究發現,我們的消化系統適應了小時候的飲食結構,成年後如果營養結構變化太大,會造成多種疾病。

我們的爺爺奶奶輩,小時候日子清貧,食物匱乏,改革開放後,大家的生活普遍提高,大魚大肉都搬上了桌,加重了消化系統和胰腺的負擔,過多的脂類、糖類攝入就會造成代謝紊亂,從而導致糖尿病。我的奶奶就是一位典型的例子,她今年90歲,已經有10年的糖尿病病史,如果不是因為骨折,她是不願意控制飲食的。

名醫在普及知識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基因進化趕不上現在的生活水平,造成了一些“富貴病”的發生。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就近幾十年的事情,我們的基因和系統還沒有來得及適應富裕的生活。當超過限度時,疾病就會找上門。


特別期刊 :從物種進化角度談一談“病從口入”



4. 從進化的角度看病毒

生物學上有一條進化規律:優勝略汰,適者生存。

進化,如同打架,必有輸贏。

以下是我大膽的猜測:SARS病毒找上蝙蝠,蝙蝠免疫系統識別後進行防禦,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在鬥爭過程中,有些蝙蝠的免疫系統扛不住,被病毒寄生、掠奪直至死亡;第二種,有些蝙蝠免疫系統扛住了,病毒死亡,蝙蝠存活;第三種,還有一些蝙蝠免疫系統雖然能夠抵禦病毒兇猛地攻擊,但是卻殺不死病毒,最終只能各自讓步、和平共處,也就是蝙蝠成了該病毒的宿主。這三種情況中,還要考慮病毒為了征服宿主而發生變異。病毒之所以變異,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或者宿主。

按照進化規律,死亡的蝙蝠也就失去了遺傳的資格,存活下來的第2種和第3種可以不斷繁衍生息,所以病毒也就能活下來。

當病毒遇到新的宿主時,又會重複上述步驟。人也是動物,同樣逃脫不了生存法則。從開戰到休戰,是不斷鬥爭的過程,儘管最終可以達到共處的局面,但過程是慘烈的,需要多少前輩的血汗。




5.野味與家禽

野味與家禽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經過人類的長時間馴養,人體已經適應瞭如何消化、吸收和抵禦家禽中的大部分物質。

古有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本質上就是一種篩選與進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的“可以食用”就是機體已經適應,不會對機體造成傷害的物質。


特別期刊 :從物種進化角度談一談“病從口入”

6.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與家禽的生存環境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會經常看見獵食的過程,野生動物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在食物匱乏的季節,哪管食物腐爛黴變?活下去,才是王道。我曾經看過一個大猩猩的紀錄片,主角為了爭奪配偶和領地,與對手搏鬥,一條腿被咬斷,血肉模糊。在沒有藥物和食物的情況下,大猩猩被其他成員拋棄,艱難生存,當拍攝的人一度以為這隻大猩猩將命喪黃泉時,大猩猩靠自己強大的自愈能力扛了兩週,最終度過危險期。

以腐肉為食的禿鷹生龍活虎地活著,原因就在於禿鷲胃內酸性比人類的胃酸高十倍,可以大量消滅攝入的可致病菌。即便如此,也會有一些難纏的細菌依舊生存在其體內,例如大腸裡的梭狀芽孢桿菌和梭狀桿菌兩種厭氧菌,這兩種菌類對其他動物都是致命的。

正是一直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野生動物們已經進化出超強的免疫力。在大自然的篩選下,強者生存並將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但,人早已擺脫原始捕獵的模式,不需要再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每天吃著經過消毒的乾淨食物,我們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逐漸適應,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人類是脆弱的。一旦遇到生存力強的病原物,就是對我們免疫系統的強大考驗。




特別期刊 :從物種進化角度談一談“病從口入”

7.病從口入

當知道新型病毒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後,朋友圈開始出現抵制野味的信息。只有當事情真正威脅到自己的時候,才能夠引起重視。

我們的老祖宗在千年前,就告誡我們“病從口入”的道理。從接觸醫學和營養學開始,我就發現,治未病與預防為主的思想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

“管住嘴,邁開腿”,六字真言總是被人類忽略。我們滿足了一時的口欲,嘗得一時新鮮,卻不管我們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的住,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

一直在談養生,一直在說亞健康狀態很嚴重,可就是不願意真正去實踐。只有言語,而無實踐,掩耳盜鈴罷了!

大道至簡,養生其實很簡單,六字真言已經涵蓋了一大半。

最後,感謝廣大醫護人員的不懼生死、無私奉獻!我們在感恩的同時,請拿出自己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