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魯國(1)

眾所周知,由周武王姬發開創的周朝分為西周、東周兩段,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一詞來源於孔子為其祖國魯國編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經》。那麼,我們不妨從魯國開始,來了解一下東周那段時期的歷史故事。

魯國的由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殷商,其末代君主紂王一把火點燃鹿臺,自焚而死,從此天下歸周。周武王為了拉攏商朝遺民,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以延續祖先的祭祀,又把自己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分封在附近,史稱“三監”,用以監視、防備其叛亂。然而周武王怎麼也沒想到,三個弟弟竟會監守自盜。

三年後,周武王病逝,年幼的太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此時周朝建立不久,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唯恐天下人聽聞國君病逝,新君年幼而乘機叛亂,便登上天子之位暫代新君主持國政。周文王姬昌的嫡子中,除去早逝的長子伯邑考以及次子周武王姬發,便以三子管叔鮮年齡最長。如今武王去世,管叔鮮是最有資格臨朝攝政的。因此他一廂情願的認為,武王的遺命被四弟周公旦篡改。於是一怒之下,便聯合了同為三監的兩個弟弟以及他們本應監視的對象武庚一同作亂。結果眾所周知,周公旦身正不怕影子斜,及時聯絡了太子太保召公奭以及開國元勳、齊國國君太公呂尚,果斷出擊,鎮壓了三監的叛亂。隨後繼續東征,滅掉了相應武庚叛亂的諸蠻夷,將周政權的影響力延伸到了東海。在東夷之一——奄國的故土之上,周公受封建立魯國,定都曲阜,作為宗周的藩籬,防禦東方的徐戎、淮夷等少數民族。由於周公旦要留在鎬京輔佐成王,本人沒有到魯國就封,而是派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伯禽便成了魯侯爵國的第一代國君。


東周列國——魯國(1)

西周初年,建立在東夷之一——奄國土地上的魯國初封地,東南邊是徐戎、淮夷、萊夷等蠻夷政權


臨行前,他告誡兒子:“我作為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地位也不算卑賤了。然而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就是唯恐禮數不周怠慢了賢才而失去了天下的民心。你到了魯國後千萬不要因自己是國君而輕慢他人。”這便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典故的由來。

伯禽之後的亂政

魯國作為周朝強藩,又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的長子伯禽也堅持用周禮治國,魯國的公子公孫們理應維護老祖宗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精神,便是嫡長子繼承製,周朝明確規定,王位只傳予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立長不立賢。天子之位世世相傳,只有嫡長子作為大宗繼承父輩王位,成為二代目天子,第一代天子的諸子對於王族來說是小宗,分封為諸侯,在諸侯的家族為大宗;諸侯也應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由嫡長子承襲諸侯之位,其餘諸子則封為卿大夫,卿大夫一下還有士,士是貴族階級的最底層,再往下就是平民。


東周列國——魯國(1)

周朝的宗法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製

然而,就是魯國這樣的禮樂之邦,在開國君主伯禽之後的四代君主中,出現國君之間“一繼一及”的特殊現象。所謂“一繼一及”,就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交替傳位的情況。在君位傳遞的過程中還發生西周以來首例弒君事件,直至魯孝公即位後,這種不正常的君位繼承才告一段落。

東周列國——魯國(1)

魯國首君伯禽及其後的君位傳承,可見“一繼一及”的怪象

《春秋》記載的第一位魯國君主是魯隱公,也是魯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遇刺身亡的國君。其實,早在魯孝公時代便已經為魯隱公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根。至於這段歷史,我會在以後的篇幅詳細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