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便祕症狀,治法各不相同——六經辨證,精準“通便”

便秘古代稱“結”,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以及後世醫家多有論述。今天的文章來自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龍巖中醫院的章浩軍老師,他從“結”入手,根據《傷寒論》六經辨證將便秘分為陽明“陽結”、少陽“陽微結”、太陰“陰結”、少陰“純陰結”四大病證進行論治,可以執簡馭繁,更好地指導臨證應用。一起來從六經辨證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下“便秘”一症吧——

同樣的便秘症狀,治法各不相同——六經辨證,精準“通便”


便秘病從“結”論治,按六經辨證可分為陽明陽結證(脾約證、腑實證)、少陽陽微結證、太陰陰結證、少陰純陰結證四大證型,詳見如下:

  • 一、陽明陽結脾約證

症狀:大便乾結或便出不爽,數日一行,消谷善飢,食後腹脹或睏倦,噯氣頻作,口乾喜溫飲,舌紅苔黃膩,小便頻數或小便自利,脈細數或細。

治法:清熱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加減。

組成:麻子仁30g,芍藥15g,枳實15g,大黃9g,厚朴15g,杏仁15g。

方中麻仁潤腸以通便;大黃、枳實、厚朴為小承氣湯行氣導滯、清熱通便;杏仁降氣潤腸,芍藥益陰和營,全方共奏清熱潤腸通便之效。

加減:大便乾結甚者,加玄參10g,生地黃10g。

外治:針刺(天樞、大腸俞、三陰交等穴)。

針刺所選之大腸俞為背俞穴,天樞乃大腸募穴,俞募相配應用瀉法,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加配三陰交補法以增強滋陰潤腸通便之效。

  • 二、陽明陽結腑實證

症狀:大便秘結,數日不通,腹痛拒按,身熱汗出,口乾,口臭,時欲飲冷,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數。

治法:行氣導滯,清熱通便。

方藥:小承氣湯。

組成:大黃9g,枳實10g,厚朴15g。

方中大黃苦寒,洩熱去實、推陳致新;厚朴辛苦而溫,行氣除滿;枳實苦而微寒,理氣消痞,全方共奏通便導滯之功。

加減:大便秘結甚者,加芒硝。

外治:中藥保留灌腸法(敗醬草、大黃、黃連、紅藤等藥濃煎)。

中藥保留灌腸法,是將調配好之中藥濃煎至100~150mL,然後倒入灌腸筒內,患者擺好體位後,直接將藥水緩慢推入腸道中的方法。所選用的敗醬草、大黃、黃連、雞血藤等藥物通過此法,可直達腸道病所,以加強其清熱通便之功效。

同樣的便秘症狀,治法各不相同——六經辨證,精準“通便”

  • 三、少陽陽微結證

症狀:大便乾結,胸脅苦滿,但頭汗出,喜善太息,噯氣頻作,口乾,口苦,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治法:和解少陽。

方藥: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10g,黃芩10g,姜半夏10g,黨參10g,炙甘草6g,生薑10g,大棗10g。

方中柴胡味苦微寒,昇陽達表;黃芩苦寒,養陰退熱;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黨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姜、棗之辛甘,溫補和中。全方扶正祛邪,疏利少陽樞機,通達三焦,和暢氣機,而達到外散內疏之目的,使得大便自解。

加減:口乾、口苦甚者,加黃連。

外治:中藥燙熨法(大黃、香附、川楝子、枳實等藥碾細粉燙熨)。

中藥燙熨法,即將加熱過的燙熨藥包置於患處,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循環,具有疏理氣機,調和氣血之功效。所選用的藥物大黃具有攻下里實,香附、川楝子、枳實具有調理氣血之效,諸藥合用,達到外散內疏之功。

  • 四、太陰陰結證

症狀:大便不幹或黏膩,便出不爽,排出困難,納呆腹脹,口淡喜溫,頭暈頭重,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膩,舌質胖大邊有齒痕,脈緩。

治法:溫中健脾通便。

方藥:理中湯合枳術丸。

組成:黨參15g,於姜10g,炙甘草10g,生白朮5g,枳實20g。

方中乾薑溫脾以助健運,黨參、白朮、炙甘草益氣補中,枳實合生白朮,行氣補氣以通氣滯不暢之腸道氣機。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胃、行氣通下之功。

加減:腹脹甚者,加厚朴。

外治:埋針療法(足三里、肝俞、胃俞、關元等穴)。

埋針法,是將特製的小型針具固定於腧穴部位的皮內做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針刺入皮膚後,固定留置一定的時問,給腧穴以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所選用的足三里、肝俞穴可增強疏利少陽、行氣通便之功;胃俞、關元穴可加強溫胃散寒之效。

  • 五、少陰純陰結證

症狀:大便幹或不幹,排出困難,面色㿠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或薄膩,脈沉遲或沉弦。

治法:溫陽散寒通便。

方藥:四逆湯。

組成:黑附片10g,乾薑10g,蜜甘草5g。

方中附子溫腎回陽,乾薑溫中散寒,兩藥合用,增強回陽之力;炙甘草溫補調中。全方共奏溫陽散陰寒之效,不攻其便而便自通。

加減:體虛甚者,加紅參。

外治:督脈灸。

督脈灸是指在督脈的大椎穴至長強穴,敷以厚3~5cm、寬8~10cm的搗碎生薑泥,然後再鋪上艾絨,最後灑上少量酒精作為助燃劑後點燃,一次燃盡後成為“一壯”,連續灸3壯。通過督脈灸的綜合作用達到協調諸經、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抗禦病邪、調整虛實的功效。因此,運用此法可達到溫陽散寒,而大便自通之效。

綜上所述,現代醫學如功能性便秘、腸道激惹綜合徵、腸炎恢復期腸蠕動減弱引起的便秘,直腸及肛門疾患引起的便秘、藥物性便秘、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減退所致的排便困難等,均可按本法辨證施治。

據臨床觀察研究認為,老年性便秘主要病理機制是氣機鬱滯,並結合其臨床症狀、治療用藥等特點,與《傷寒論》“陽微結”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病機相符,即均由肝膽氣機鬱結不暢,進而影響腸胃運化功能,導致大便秘結。因此,我們認為老年性便秘若無津虧、氣虛之徵者,皆可從疏利肝膽著手,採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方中柴、芩相伍舒暢氣機,姜、夏相配辛散開結,參、草、棗益氣補中,白芍和調肝脾,桔、枳調達升降。諸藥合用共奏和暢氣機、開鬱散結之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則便結自除。

好 書 推 薦

同樣的便秘症狀,治法各不相同——六經辨證,精準“通便”

《六經辨治脾胃病》

作者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進行探索與研究,創新性地將脾胃病應用六經辨證論治,該書具體介紹嘔吐、吐酸、反胃、噯氣、呃逆、下利、便血、痞滿、腹痛、胃脘痛、便秘11個病種應用。從《傷寒論》對相關疾病的機理探微、治法方藥析要、六經證治應用以及病案治驗舉隅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具有以下兩個特色:一者以六經辨證指導應用經方辨治脾胃諸疾;二者對脾胃病六經各證,均聯合使用中醫外治法,取內外治之所長,而達事半功倍之效果。正可謂:“六經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用六經”。讀者閱讀可加深對《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理解,並提升中醫辨證論治水平。(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六經辨治脾胃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章浩軍 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