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便祕


科普文—便秘


可能很多人覺得便秘就是個小問題,甚至都不算是個病,大便解不出來,自己隨便用點瀉藥或者打點開塞露就行了。這些方法雖然能暫時緩解症狀,但卻埋下了健康的隱患。很多瀉藥諸如大黃、蘆薈、番瀉葉等含蒽醌成分,過量使用會造成腸壁神經損傷,腸功能癱瘓,甚至引起結腸黑變病。開塞露使用不當有可能引起直腸出血,長期使用會形成依賴,最後不起作用。

實際上,一旦大便不能及時排出,長期存在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就會被再次吸收,毒素刺激腸壁,還可能導致腫瘤發病率的增高。因此,如果感覺到自己排便次數明顯減少,兩三天或更長時間才有一次,大便乾結、發硬,排出困難時,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引起慢性便秘的病因危險性很大,如腸梗阻、腸嵌塞或潰瘍、腸道惡性腫瘤等,此時最好及時到專科門診就診,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按照國際標準,診斷便秘有6條標準,包括排便費力感、不盡感、肛門直腸的堵塞感、需要手法輔助、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等,需綜合考慮進行診斷。

治療上首先充足的水分對腸道通暢十分重要,腸道內水多了,就不易造成大便乾結。因此,喝水是解決便秘問題的第一要務。如果在補充高纖維食物的同時,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造成更嚴重的便秘,甚至腸梗阻。喝水也要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時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而要在平時有規律地飲水,控制好飲水量。此外,緩解便秘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適當多吃含高纖維的水果,如火龍果、獼猴桃,以及能促進胃腸蠕動的香蕉(熟透的)等食物。對於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排幹球樣便,腹脹但缺少便意等症狀的人,建議就醫治療。最後,要放鬆身心,越緊張症狀越嚴重。

便秘是一種慢性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那樣,要有打“持久戰”、“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思想準備。不要幻想某種特效藥,或做一次手術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便秘不能僅靠對症下藥,而要找到具體原發病因。比如:1.藥物性便秘:可在服用鎮痛藥、抗酸鋁製劑、抗抑鬱藥、抗癲癇藥等後出現;2.神經系統損傷:如外傷或腫瘤壓迫導致的脊髓損傷,可損害支配腸道的神經,繼而產生便秘;3.肛腸疾病:痔瘡、肛裂等病,由於肛門部位劇烈疼痛,可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使排便延遲,出現便秘;4.懷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黃體酮,可使子宮平滑肌鬆弛,大腸蠕動減弱,後期子宮壓迫直腸等;5.出口梗阻:如盆底失弛緩、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內套疊等。要針對這些病因治療,會事半功倍。

最後忠告大家,近期因疫情大家都居家隔離防護,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也可能會誘發便秘!建議大家在家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預防便秘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