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習慣看起來討厭,實際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家長要好好呵護

現在,有兩個孩子霸佔了我們的生活。一個是讓所有小孩都倍感壓力的“別人家的孩子”,另一個則是讓所有大人都十分頭疼的“熊孩子”。

家有“三好學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見得是件壞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兒呢。

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這 3 種表現的話,可能是因為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

這3個習慣看起來討厭,實際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家長要好好呵護

1. 喜歡在家牆壁亂塗亂畫

許多孩子從小就有塗鴉的毛病。他們特別喜歡在母親的衣服上、家裡的牆上或父親的文件上亂塗亂畫。他們經常惹上麻煩。有些家長看到孩子亂塗亂畫時會阻止他們,耐心地與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這是不對的。

有些父母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記住事情而痛打孩子,這樣他們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但無論如何,糾正這種“壞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是最好的。因為孩子的思想永遠是最珍貴的,他們通過繪畫留下這些珍貴的記憶,如果被父母殺死,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們成為天才。

這3個習慣看起來討厭,實際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家長要好好呵護

2. 話癆孩子,總喜歡問為什麼

兒童語言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與其發聲器官、神經系統、生活經驗以及表達動機都有緊密的關係。研究表明,孩子兩歲之後,表達的能力具有爆發性,他們開始掌握複雜的句子和語法,不斷地喋喋不休地說話。

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期。所謂最佳期,指的是孩子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在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收外界的資訊,而且在這個階段中孩子某個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所以,孩子愛說話正是因為他能夠接收外界的刺激和資訊,然後順暢地表達出來,這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得很好的表現。

這3個習慣看起來討厭,實際是孩子聰明的表現,家長要好好呵護

3.愛管閒事喜歡發號施令

這些孩子會很關注任務過程中的微小細節,會注意到同齡人可能認為很瑣碎或不重要的東西;或者,他們對結果非常堅持,一定要確保完成既定的目標。

愛在家裡發號施令的孩子,非要按著自己的喜好來,從表面上來看他可能是對一些事情不滿意。

實際上,孩子們表現出影響他人的激情、能力和策略技巧之前,最初表現出來的是他內心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通常在他遭遇某些狀況時出現,比如他認為這是不正確的、不公平的、很無聊的、甚至是邪惡的。

總而言之,現實令他不滿、令他憤怒、令他想要去改變。這種情緒看上去消極,實則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