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被子在幼兒園被換成了薄的,她去找園方,得到這樣的解釋

雖然學校相對而言是孩子生活當中比較安全的地方之一,但是有些孩子放學之後會在家長們面前抱怨,他們在幼兒園裡的一些東西,往往達不到購買時的期望值。在此現象背後,很多家長在開始懷疑,孩子在幼兒園裡的一些物件可能已經被不知是誰的身份給調換了。

孩子的被子在幼兒園被換成了薄的,她去找園方,得到這樣的解釋

上幼兒園孩子的物件,存在被調換的可能。

張女士說自己的小女兒娜娜現在正在上幼兒園,娜娜就經常跑回來告訴自己午覺的時候會很冷。作為媽媽的張女士思前想後覺得不對,明明自己給女兒買的棉被,在當下季節就不可能太冷,怎麼會讓女兒有這種想感覺呢,而且這種抱怨時常有。終於有一天,張女士抽空去了幼兒園看一下到底是孩子睡覺時,被子沒蓋好,還是有其他原因。

這一檢查令張女士倍感驚訝,原來孩子5歲時所使用的棉被現在只剩下外套是自家買的,被套裡面的蓋被已經不是當初自己給孩子買的那一個品牌,並且蓋被的厚薄程度也不一樣,張女士頓時聯繫起女兒抱怨午睡太冷的說法,不覺背後發涼,很有可能自己家孩子的棉被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被誰偷偷調換了。

於是張女士趕緊和幼兒園校方進行了溝通,但是女兒的責任老師表示也不知情。張女士得到反饋說幼兒園雖然不懂事的小孩子居多,但是學校畢竟對來往的成人數量進行了控制,所以故意調換孩子們午睡時的蓋被情況還是較少的,當下出現瞭如此現象,算是特殊事件,當下也做不了合理處置。並規勸張女士息事寧人,可以主動再給女兒趕緊換一床更保暖的蓋被。

聽到校方沒有給自己一個合理解釋,還冠冕堂皇的說自己做好了監督工作,作為家長的張女士,氣不打一處來,真是越想越心寒。

孩子的被子在幼兒園被換成了薄的,她去找園方,得到這樣的解釋

孩子的幼兒園時期,有些意識要培養。

第一:物權意識。雖然孩子們在幼兒學院時期已經開始慢慢接受一些好習慣的培養,但是在此時期一些物權意識可能在慢慢的衰減,比如說家長和學校老師要求孩子們可以學會分享精神,面對周邊的好朋友和自己喜歡的人群可以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物件。

其實任何分享精神都應該加一個前提,那就是在不破壞自己物權意識的情況之下。應該讓孩子明白分享精神是讓我們不去做一個自私的人,但是懂得維護自己的物權意識,是給自己留底線和令他人尊重的基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出現丟失自己物件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小朋友們對於自己的很多東西,僅僅只是保持三分熱度,哪怕丟失了東西,過了幾天也會慢慢恢復心情,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但是作為大人應該教育孩子們,有些東西既然是自己擁有所有權,就應該負起妥善保管的責任。這些被保管的東西,其他的小朋友是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搶走的。

孩子的被子在幼兒園被換成了薄的,她去找園方,得到這樣的解釋

第二:標誌意識。就像成年人在參加團體活動時,面對統一品牌和標誌的礦泉水,有些人會撕掉廣告外衣,單單露出礦泉水水瓶。這樣的做法可以和其他人的礦泉水做出有效區分,而這種行為也直接體現了標誌意識。

在幼兒園裡有很多小孩子們會面對一模一樣的餐具,玩具,甚至是食物等等。既然孩子們要面對那麼多東西,自然也就容易出現差錯的時候,那麼一個小朋友能夠做好與他人區分開來的標誌,就能夠明確畫出自己所有物品的範圍,能夠和他人物品得到區分,自然能夠明確出哪些是自己的所有物。因此標誌意識也可有效降低孩子拿錯他人物件的概率。

第三:維權意識。有些家長會建議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委屈或者丟東西的時候,都可以向老師報告和反映,要求老師出面伸張正義。但也有一些情商比較高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解決,通過私下和同學們之間的溝通,能做好有效的維護自己物質權利的工作。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反饋給家長,讓父母做好榜樣,看他們如何解決物質維護的問題,通過恰當的榜樣行為做好孩子的學習形象。

不論是三種方法的哪一種,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們明確在自己的所有權面前,每個人都應該負起維護的責任和義務。倘若自己的物質權利受到了破壞,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並且在生活當中應該儘量想辦法避免自己的所有物受到他人侵犯。

孩子的被子在幼兒園被換成了薄的,她去找園方,得到這樣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