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單“兩化”融合開啟國企改革新模式

本報記者 李哲 張曉迪 北京報道

新年伊始,“兩化”融合終於邁出實質性的一步。1月5日,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及中化集團旗下四家農化上市公司集體發佈股權變更公告,“兩化”旗下農化資產合併,共同注入中國化工旗下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科技”)。

與此同時,兩家公司農化資產合併後,將組建新的集團公司,上述中農科技將更名為先正達股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被業界看作是農化領域新巨頭的誕生。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經過此次合併注入先正達集團的資產包括,中國化工旗下先正達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100%股權,和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74.02%股份;以及中化集團旗下荃銀高科、揚農化工、中化化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權。合計總資產2000億元左右。

全球範圍內的增量重組

2020年是“十三五”計劃的收官之年。此前,曾有業內人士指出,經過幾年的調整,央企改革將進入落地期。事實上,2019年,無論是南北船合併還是央企混改加速,都預示著央企改革正在提速。

而在國企改革研究專家、長江商學院大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看來,兩化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融合與此前的央企改革有些許不同。“過去國企改革總是和混合所有制配套,而今年加快國企改革,推進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是重要的主題,此次‘兩化’農化資產歸併,符合這一主題。”李錦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記者瞭解到,中化集團的前身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在國內農業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和現代農業服務方面具備優勢。2016年底,中化集團按照“小總部、大業務”原則,組建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其中,農業事業部就包含此次參與整合的中化化肥、揚農化工等上市公司。

而中國化工則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是中國大型化工企業,具備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農用化學品、輪胎橡膠和化工裝備6個業務板塊。

自2012年開始,國際農產品市場陷入低迷,農化行業巨頭開始尋求抱團合併的機會,2015年陶氏化學和杜邦合併,孟山都也曾多次和瑞士公司先正達(Syngenta)洽談收購事宜。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至2017年,中國化工和先正達開啟了長達兩年的併購“長跑”,最終以504億美元成功將世界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農化科技公司先正達收入囊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例。

李錦告訴記者,這次併購是相當有影響力的大事,引起了美國、歐洲的極大關注。同時,正因這次併購強化了中國農化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加強了中國農化產業在全球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從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的發展歷程來看,兩化確實存在一定的互補性。”業內人士說道。但是,被外界一直看好的兩化合並卻始終未能真正落地。“現在的傳聞太多了,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要怎樣發展。不過相信公司高層會從全局來考量。”中化集團內部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說道。

而在李錦看來,此次整合似乎意味著“兩化”已經找到了方向。“此次整合是側重在專業化重組的範疇,更像是合併同類項。”李錦說道。

國企改革新思路

談及此次“兩化”初步融合,李錦指出,專業化重組,突出主業,明晰資產版圖的特點非常明顯。李錦表示,和此前神華國電重組、南北兩船合併以及國家管網公司成立等改革思路不同,此次“兩化”融合另闢蹊徑,可以說是國企改革的第四種模式。

事實上,近年來能源央企的合併不在少數。“兩船合併是同行業合併做優、做強,增加全球競爭力;神華、國電融合是歸併、優化上下游產業鏈;管網公司先掛牌後建設,剝離‘三桶油’核心資產,重構石油天然氣行業格局。”李錦說道,“而此次‘兩化’融合,是建立在原有的收購和擴張基礎上的,屬於增量重組,尤其是屬於世界範圍內的增量重組。這種重組模式是過去從來都沒有的,不是一種簡單合併做強做大的思路,其意義和價值也將超越前三種模式。”

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方式似乎跟杜邦與陶氏的合併有些類似。2015年12月,陶氏化學與杜邦宣佈達成平等合併協議,此後經過一年多的整合,2017年8月杜邦與陶氏公司的平等合併全部完成。合併完成後的陶氏杜邦公司市值一度達到1300億美元,坐上全球第一大化工企業的寶座。

然而,就在合併完成不到半年時間後,2018年2月,陶氏杜邦對外宣佈,公司將分拆為三家公司。隨後,再次經過一年多的調整,2019年6月,陶氏杜邦公司分拆完成。整合了農業部門的新公司以科迪華命名,而新陶氏囊括了材料方面的業務,新杜邦則整合了特種材料業務。

“此次整合的是農業部門,中化的化工、金融板塊也是非常重要的領域,這兩塊業務如何操作更加令人期待。”中化集團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道。

有分析稱,未來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也將在化工業務上進行強強聯合。對此,李錦表示,這也是極有可能的。至於“兩化”是否會借鑑杜邦和陶氏重組模式,李錦表示,這種猜想也符合情理,對於“兩化”接下來的融合也是有可能的。

根據中國化工2017年收購先正達時的協議,收購後繼續保留先正達原先的管理層、員工和四位董事席位,中國化工不參與先正達公司的具體經營,僅做財務投資。

根據公告,此次在中農科技的基礎上組建先正達集團,在人事安排上,將聘任先正達首席執行官Erik Fyrwald擔任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完成安道麥公司股權劃轉事項後,還將推薦其作為安道麥董事長候選人,此外還將提名安道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en Lichtenstein擔任先正達首席財務官。

對此,李錦表示,融合後的這種聘用職業經理人的人事安排體現出了公司化治理的特點,與聯通混改類似。李錦稱,這反映了此次“兩化”改革對企業家、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視和尊重,是國企改革的一個新面貌。而不是合併後,管理層無法確認,使長期經營治理邁不開步伐。

在很多場合,寧高寧都自稱是國企職業“放牛娃”。目前,62歲的寧高寧一人身兼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和先正達三個公司的董事長職位。按規定,63歲是央企、國企領導退休上線。明年寧高寧將達到這個上線,而“兩化”融合才剛剛開始。對此,李錦表示,寧高寧是國企重組改革的高手,應該讓其進一步推進“兩化”的改革,更多地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市場還猜測,此次中化集團將其農化資產劃撥至中國化工,旨在謀求先正達集團整體上市,從而改善中國化工居高不下的負債狀況。

記者注意到,2017年中國化工高槓杆收購先正達,使其總資產增加了1.08倍至7846.26億元,負債增加88%至4342.39億元。

財報顯示,2017年中國化工通過旗下公司倍耐力上市、併購引資等方式增加權益資本,優化了資本結構,使其資產負債率有所降低。截至2019年9月末,中國化工資產總計8368.54億元,負債總計6475.80億元,資產負債率77.38%。

2016~2018年度及2019年1~9月,中國化工淨利潤分別為25.42億元、8.09億元、-14.11億元和9.40億元,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3.57%、0.57%、-0.69%和0.49%,近三年呈下降趨勢。

中國化工經營壓力不可謂不大。李錦稱,對於中國化工而言,當前面臨著融資風險、經營風險和投入產出三大風險。接下來,先正達集團錢從哪裡來、能不能經營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李錦表示,對於寧高寧這樣的重組高手而言,這個問題相信他是考慮到的。

記者注意到,幾乎和此次融合同步,2020年中國化工已經在國內發佈了兩筆債券募集消息:一筆是202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規模為15億元;另一筆是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規模也是1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