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後還有與莊子齊名的人物嗎?

朱八戒CC


六祖慧能吧!不識字作偈成經的,寫了國人著的唯一一部佛經,影響不亞於老莊!無相頌《壇經》都是圓滿自性之流露!

是禪宗經典人物,是國人的驕傲!


陽光明貞


老子、莊子都是道家,如果是按道家來說,應該是列子,老、莊、列,道家三大重要代表。

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說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說的本源來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現今的版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不少都很富有教育意義。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應該實有其人。

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呂氏春秋》中說:“子列子貴虛。”

《戰國策》中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

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一書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列子》可以說是一篇恢宏的史詩,當時的哲學、 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列子》保存了神話傳說、音樂史、雜技史等眾多珍貴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沒提倡縱慾,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慾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擺脫某些有形無形的束縛、不拘泥於形式、但要知止。

故書中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無厭之性,陰陽之蠹也。”

《列子》中的傑出篇章節選

《天瑞》

天瑞,意謂天地之靈瑞,自然之符應,即書中說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始有終,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夠循環往復、獨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產生與變化的本源,它最初無形無象,歷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形成“渾淪”,再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的“易”演變為有形的“一”,最終生成天地萬物。

2《仲尼》

列子認為,摒棄禮教和變革社會都不過是顯露形跡的有心作為,唯有保持內心虛靜,才能泰然應對紛紜莫測的時局。

同時,針對凡俗一味糾纏於外在細節,只知運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淺陋偏見最終獲得的只是一些生活的淺見,這些淺見並不能讓人進入真正的“道”。

3《周穆王》

本篇皆在宣揚浮生若夢、得失哀樂皆為白駒過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麗奇異的畫面,為我們展現了神妙莫測的幻化境界,卻又讓它悔起倏滅,以期證明有生有形者盡為虛無的幻象,終將隨著生死陰陽之變歸於消亡;唯有造化萬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夠常信常存,無極無窮。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惑於是非,昏於利害”,被新鮮短暫的過眼雲煙所吸引,從而忽略了慣常恆久的實在擁有。

4《黃帝》

本篇皆在論述養身冶物之道。全文圍繞道心與外物的關係展開多番探討,唯有應理處順,忘形養神,才能達到所適常通,遇物無滯的境界。具體而言,修養內在道心。必須”壹其性,養其神”,做到心無逆順,物我兩忘。

5《力命》

本篇圍繞天命與人力的矛盾關係,展開一系列論證。在列子看來天命超越於人間所有道德、強權、功利之上,自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無端無常卻與每個人的遣際息息相關,世間的壽夭、窮達、貴賤、貧富都由它來決定。

天命本身並不具備判斷是非、主持公正的獨立意志,也不懷有任何賞善罰惡的目的,它總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歷史上與現實中才會出現“壽彼而夭此,窮聖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等諸多顛倒混亂的社會不公現象。


翁子涵


莊子是老子之後傑出的道家人物。老莊思想是唯一被西方哲學家認可的哲學理論。後世雖有研究發揚者,但真正能與莊子齊名之思想境界大成者個人覺的沒有。

莊子思想:充滿著浪漫自由主義情懷,主張絕對自由的人生觀。無己、無名、無我的一種人生境界!這種追求本身就極少人能達到,儒家的建功立業, 包含了流芳百世的功利之心。後世宋明理學,心學亦人以為治,或心以為治。這種價值觀的安放使人本身就有進取而得之。所以研究歸研究,從根本上就於老莊思想產生了分離,彼方不同,就很難達到相同的境界。

就莊子思想而論。老子提倡天下大治,對國家及軍事都有高深的見解,無為化而為,無為而治!這在華夏數次危難之際,多有高士挺身而出,功成身退。所以老子終極境界含有出世之態度。而莊子整個就是出世思想構成的哲學觀,以求心靈最為自由的慰藉!可以是蝴蝶,安可為魚,可以相忘於江湖,跟別人跟世界無關,忘了本我。從初心上這就使後世學者望其項背。引用魯迅先生評價:晚周諸子,莫能先也。


一城一詩


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在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道論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會觀、政治觀和理論體系上又有極大的不同。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道德經》上下兩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於兵法。《莊子·知北遊》:"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於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聖人稱,如侯王之說策。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於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丹朱命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在老子看來,人如果想要長壽,就必須順其自然。因為大自然是順著自然界的規律發展的,人如果想要維持生命的機體,就必須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壽。除此之外,也要學會知足常樂,懂得取捨,減少自己的貪念。貪念是無窮無盡的,人疲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使人內心狂躁,不盡意。儘可能做到清心寡慾。恬淡的生活狀態才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在前574年的時候一位偉大的人物降生在楚國的苦縣,這個人的名字就是李耳,在春秋時期他是十分有名氣的人,然而提到李耳這個名字很多人還是感覺非常陌生的,那麼李耳是誰呢?其實李耳就是非常有名氣的老子,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創立道家學派的人,在道教中李耳的地位非同尋常,人們還認為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曾經在周朝的時候做過管理藏書的官員,他的思想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主張的無為也對人們的思想起到了啟蒙和引導的作用,關於他的這些思想在《老子》這部作品中有著詳細的解釋,在他看來道是非常客觀的一種規律,而且還具永恆的意義。養生要養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飲食,並且要適宜周圍環境的變化,更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順應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緒不宜過多波動,大多時候應該平心靜氣。養生時期,什麼該飲用,什麼該忌口,什麼時候不失平衡才是養生根本。尤其該注意個人的神清氣爽。老子也認為人應該減少主觀猜疑。

其實就連國外的報刊都曾經介紹過李耳是誰,《紐約時報》就曾經將他評為了古今十大作家之一,而且還是在十個作家中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在國內他的名氣和地位更為崇高,就連創立了儒家學派的孔子都曾經多次向他請教學問,老子天下第一的稱謂也流傳了很長時間,他是在前460年的時候離開的人世,也就是說他總共活了101歲,最後被埋葬在現在的陝西寶雞地區。當然平心靜氣也應該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態讓人的身體都會淨化,所謂的以柔克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柔和的心態會使人擁有像嬰兒那樣的光芒。老子養生的理念,無非是清心寡慾,靜心養氣,保持一箇中正的態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時也應該是心靈上的寂靜,堅守清淨,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生長,儘管世間變化萬端,可最後都會落葉歸根,這就是靜。守中養生,順乎自然。

史料記載老子享年84歲,在平均年齡只有五六十歲的古代,老子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長壽,普通人很難超過這樣的年齡。相傳老子死的時候,鄉親鄰里都來弔唁,他們哭的非常傷心,就像是自己的親人死去一樣。而老子的好友秦佚來弔唁時不跪拜只是鞠躬示意,哭了三聲就停止了。有人就問他:“你和老子是真正的摯友嗎?他死了為何你一點也不傷心這樣合理嗎?”他說:“我與他自然是多年好友,老子出生是從沒有到有,死去是從有到沒有,都是順應世間變化的。那些在出身的時候就感到欣喜,死去的時候悲傷都是違背世間常理的。我是老子的摯友,當他順應規律死去時,所以能夠用理性的態度看待他的生死,所以不是如此的悲傷。”人們聽到他這樣說都說:“你是老子真正的好朋友啊。”這個典故一直流傳至今,先不論這一故事的真實性。老子之死至今也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告訴世人老子死去的詳細歷史,所以老子究竟是如何死的在人們心中仍然有很多謎題。

據傳說,李耳的母親是因為吃了一個李子所以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了李耳。因為李耳自己指著李子樹是他的姓氏,又因為他的耳朵比較大,所以叫他李耳,而之所以叫老子,是因為他剛一出生就鬚髮皆白。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這個字在古代是一種敬稱,是對某方面大家的一種敬畏的稱號。比如孔子、孫子等。而老子之所以能讓後世人尊稱,是因為他的思想對後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即使到如今,也依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名人。



億吳反故


劉文典:“世界上只有兩個人瞭解《莊子》,一個是莊子本人,另一個是我。”

劉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聰,字叔雅,筆名劉天民,祖籍安徽懷寧,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代傑出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與研究莊子的專家。原名文聰,字叔雅,筆名劉天民。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立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


大輝boss


後無來者!



十四阿哥郎春濤


老莊之後道家基本上就沒再有真的能夠成體系的人了,都是在老莊的基礎之上,做一些很有限的擴展,而且對這個思想對這個哲學的進步意義極小,在西方几乎沒有任何影響,只有老子和莊子西方是認可的。


遠方之樹


你如果僅從道家來說,沒有。

但是你從我國曆史上來說,近代毛主席,與莊子同時期的孟子。

歷史上很多,但是莊子的獨特的精神世界,也只有他一個,甚至沒人能與他並肩。


圍棋小先生


從知名度和學術成就來說,那確實沒有!這位大神瀟灑飄逸至極,吾等晚輩後生除了跪拜啥也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