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第三人稱的"渠"在普通話裡已完全摒棄(指原意)


粵語第三人稱的

粵語第三人稱的"渠"在普通話裡已完全摒棄(指原意)

粵語的第三人稱,”他們”會說成”佢地”。

”佢”是現代人新造的一個字。它的本字是:”渠”。

其實"渠"是一個在普通話裡已完全摒棄的詞(指原意),因為它現在的意思跟原意相去甚遠,因此後人仿照“他”字另造一“佢”字代替。

渠的本義:水停積處,也指人工開鑿的水道。

康熙字典《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

《說文》水所居也。

又俗謂他人為渠儂渠的

贛方言,他,她,它。如:渠人(他人;其他人);渠伊(方言。他,他們);渠輩(他們);渠儂(方言。他,她)

贛語的第三人稱為“渠”,常俗化為“佢”。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渠地即他們。

"渠"可作代詞,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

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為什麼把"們"講成"地"?

這個問題好似很平常,但問過許多人都答不上來。連香港人,廣州人也不懂,只有廣西人懂,因為廣西梧州才是粵語的發源地。梧州郊區話才是最古老的粵語。

哋屬方言,用於人稱代詞後,相當於"們",哋,形聲字。“哋”的本字是“等”,表示同一輩份的多數人。

我哋。爾哋。哋[déi6 地] 表示人稱代詞複數 :我哋(我等) 你哋(你等)。佢哋(他等)。但不能加在名詞後面。我哋:吾等 你哋: 爾等 。 和秦漢文言文中表達是一樣的 。

不過哋是個俗字,正確的是:”等”。

音變化也很大,屬口語懶音 ,梧州土白話的"我哋"是"我隊","哋"是"隊"的懶音。我們、你們、他們的"們"表示複數,"隊"同樣也是表示複數。

"我隊”的懶音就讀成了"我地"。這個"隊"就是古漢語,"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史記項羽本紀)。"百人為隊"(左傳襄公六年)。

為什麼粵語講“我哋”,而不講"我們"?

“我們”的"們"顧名思義就是同門之人,一個庭院

有庭院之門,一個宮殿有宮門,一個城池有城門。

“我哋”的哋同地,乃本地之人。古代嶺南沒什麼宮殿,城池也少,多依山傍水,或居住山洞,或居住在船舟,沒有“門”的概念,只有“地”的概念。

所以,“我們”變成了"我地"。(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