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溫登篾匠,更多的已是記憶。


我的老家在位於雲南劍川西北的一個小山村——溫登村。溫登村世世代代以編竹篾活為生,幾乎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能編制竹簍、皮籮、提籃、篩子、簸箕……


在這塊美麗神奇的土地上,我走過了我的青少年時代。2000年,15歲的我離開了故鄉到麗江求學,畢業後在麗江工作、娶妻生子、安家落戶。


每一次回老家,看到只有近十家老篾匠人還在堅守編篾製品時,兒時的記憶不知不覺就撲面而來,為了生計勞碌又充實的日子,深深刻在腦海裡,成為揮之不去的鄉愁。如今這些篾匠技藝卻漸行漸遠……


而當我用紀實攝影的方式完成我的心靈之旅時,那一幅幅令人激動的破篾片、編篾器、賣篾貨場景,使我的心靈再一次地受到了洗禮。冥冥之中,彷彿我又回到了和父輩們在一起的童年的美好時光;冥冥之中,讓我也真正感受到了溫登篾匠人的堅守和執著。


如今,隨著蔑器被現代塑料製品取代和父輩的逐漸老去,老蔑匠的身影正消失在小村窄巷裡,堅毅執著的篾匠人精神卻不知不覺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劈蔑是篾匠人難度大要求高的一道環節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行走在山間小路的篾匠人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60歲的篾匠人李佳柱扛竹子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與竹結緣,篾刀作伴,用一雙像老樹枝般粗糙的手,把竹子對半剖開,又把半片一分為二,如此二而四,四而八,直到竹片分成薄絲。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篾匠是門苦手藝。晚上,巧手的溫登人利用刀子、牙齒和雙手的不間斷作業,可以把厚厚的篾片分成紙一樣薄的幾層,這個過程叫做“間篾”。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56歲的篾匠人張育祉在編簸箕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篾匠手指飛舞間,一件精美別緻的竹編手藝逐漸成型。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66歲的篾匠人趙石新說,在他年輕時,篾匠這個行當挺吃香的。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村子裡的老人一邊閒聊、一邊編篾器。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74歲的張中農和72歲的張桂花老兩口與編好的揹簍合影留念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在檢查竹簍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編織著堅韌的歲月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篾匠的生活,總是這樣終日的坐著。日子,也在這翻飛的竹絲間慢慢老去,在竹絲間慢到壞了腰、駝慢流走。直了背……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70歲的老人趙秀元在編簸箕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竹編的精細全在手腳上,30多年的累積,早已讓篾匠人的手腳生滿了老繭。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82歲的老篾匠人趙神奇和83歲的趙文慧在以前編制的篾器前留影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正在作簸箕出貨前的修補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溫登村的篾製品隨處可見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給簸箕灑點水,讓簸箕更加嚴密、好看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準備把簸箕拴好。它們將滿載一家人的希望,出發去集市。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收拾編好的簸箕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遵循馬登鎮週二趕集交易的慣例,以每個星期為一個週期,村裡的人們按照“街後天採集原料--加工編制--街前天製作成品--街子天(週二)售賣”的節奏不斷重複,日復一日、街街奔波。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週二的街子天上,篾匠人揹著自己精心篾制的篩子,高興得合不攏嘴


最後的手藝,劍川溫登篾匠

賣篾貨的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