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国史春秋


一是宗教及政治稳定需要。松赞干布去世后,当时土蕃的情况也不允许文成公主回国。

因为吐蕃当时大部分旧贵族都是苯教徒,历代吐蕃赞普都是苯教徒,就连松赞干布原先也是苯教徒,但却支持佛教。现代西藏佛教不同于中原佛教就是因为吸收了苯教。

当时的吐蕃不是佛教国,其实是苯教国。当时苯教暂时压制,但幼主即位,大臣除了路东赞等少数大臣外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支持佛教。太后的娘家是个小国,没有分量。

文成公主时期佛教非常脆弱,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路东赞死后。但佛教依然不强,到吐蕃颠峰赤松德赞时期,佛教才开始有一些力量,这时吐蕃文化积累足够了,才开始对外征伐,东征大唐,南平印度,西战大食。

当时佛教派急需要身份高贵、以国力强大的大唐为后盾的文成公主留下来压制苯教派。

历史上吐蕃初期的内部问题不是后宫和继承权的问题,而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吐蕃瓦解都没解决。

二是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文成公主给土蕃的农耕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西藏的农业是在文成公主下嫁之后之后才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文成公主庞大的陪嫁队伍中,携带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匠和善于种植的农民等各种人物。并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纺织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文成公主使吐蕃的生产力得到了跨世纪的发展,所以吐蕃当时不管从政治上、生产上、国家的安全稳定方面等,都需要文成公主留下。


榆林党史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余年,最后因患天花去世,但穷其一生也没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来,文成公主没有回到唐朝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她自己主观意愿的问题,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个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问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是没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没有了亲人。那么文成公主对吐蕃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留恋之情呢?对于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没有主观的意愿呢?我们从史书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上,就可以一窥端倪。史书上只记载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对她的名字,父亲是谁一概没有记载。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显赫的话,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文成公主不过是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关系,由唐太宗李世民册封出来的公主,种种迹象表明,她可能连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书中,才对文成公主的出身讳莫如深。

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王后的时候,她还只有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要是说她在刚到吐蕃的时候,心中就有什么民族大义,立志于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话,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带有政治使命的,但这个使命最初是强加在她身上,十六岁的花季,本该是自由无拘的,但文成公主却因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来到了一个当时被大唐当做蛮夷之地的地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内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

但和松赞干布相处时日久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个异域男子确实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里。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带了大唐班底的,这个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妆,除了珍宝、金玉饰物、佛像、医学典籍、建筑典籍、药方、丝绸等之外,还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随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来的吐蕃之前,松散干部在吐蕃的统治处于原始的状态,而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她带领的文人团队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记录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了正规化。所谓的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这些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关系。


松赞干布对于文成公主的爱,造就了辉煌雄伟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的设计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则把大唐在经济、文化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传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文化改变了吐蕃,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耕种、纺织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并没有选择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选择留在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爱的已经不仅仅是松赞干布,而是整个吐蕃的人民,同样吐蕃的人民也深深爱着这位来自遥远大唐的美丽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依然选择留在吐蕃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个象征,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传承下去。为此她选择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只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文成公主并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母是谁,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女,625年(乙酉年)出生在山东济宁市任城。文成公主16岁便离开故土去了高寒之地西藏,远嫁25岁的松赞干布。婚后8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至少没有孩子存活下来,她守寡30余年,期间再未踏回故土。那么死了丈夫又无子女的文成公主为何不回到长安呢?



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是代嫁

我们知道,和亲关系到国家的安宁,非同小可。尽管皇帝非常重视,但是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下嫁到一个偏远陌生的地方,是万万不舍的。所以,他们往往会从宗室中挑选他人的女儿封为公主来代替真正的公主下嫁。这样一来既能稳定边疆,又能保护自己的女儿,两全其美。所以文成公主就是皇帝挑选的一位代嫁的女子,和昭君相似。

但这不代表嫁出去就不会再引起皇帝的关注。669年,也就是颂赞干部去世19年后,唐高宗曾派尚凯出使土蕃,有意将孤寡的文成公主接回长安,但文成公主说自己对这里感情浓厚,不想离开,她想把自己肩负的“促进唐和吐蕃友好”的使命继续下去,直到生命结束。此时的文成公主吐蕃已经生活了21年,早就和这里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而21年后的长安早就物是人非,也可能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作为代嫁的她已经年仅近40,在古代来说已步入老年,而这里吐蕃人民很需要她,她本人也受到吐蕃人民的爱戴,她为什么要回去呢?

而她在唐朝的身份,最多是个宗室女,很可能是远支。娘家没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她也很可能像王昭君一样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如果回去,身份尴尬。


文成公主忠诚于自己的丈夫,不愿离开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博学多能,深得松赞干布的喜爱。

公主嫁到,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谒见李道宗(多怀疑他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松赞干布特别疼爱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封她为王后,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

“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赞干布还为了她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有宫室1000间,所有建筑模仿唐朝。



由于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用红颜料涂脸)的习俗,松赞干布为她下令废除了,可见他对文成公主的爱,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松赞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其实还有4位妻子,在这些妻子当中,文成公主是地位最尊贵的,她被藏族人民认定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深受敬重与爱戴。

毕竟和深爱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多,文成公主对他应该是有感情的,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自然会忠诚于他,选择留下来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

路途遥远回去不便

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历经各种艰辛到达拉萨。从长安到拉萨《旧唐书》载,吐蕃离长安路途曲折遥远,足有8000里。就拿我们现在的条件坐车,也受不了长时间的颠簸,更何况1000多年前条件有限,文成公主还是个16岁的弱女子可想而知路途上有多艰难险阻,而且还有恶劣的气候因素,高原地区即使是初夏季节,也经常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文成公主当然不愿再经历这样长途的颠簸。


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肩负的历史使命促使她留下来。

文成公主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自从她入藏,避免了战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唐蕃之间的友谊很快加深,她有很强的亲和力,亲自教吐蕃人民纺织技术等,她在吐蕃的存在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到西藏,影响巨大!松赞干布去世后难免朝政动荡,以她在西藏的影响力,必要留下坐镇。

综上,无论从各方面来说,文成公主都需要留下。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患天花去世,享年55岁。吐蕃王朝对她风光大葬,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


小姐姐讲史


都别抢,我来答。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了,直到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独自寡居了三十年。

为什么不回到风俗和文化让文成公主更习惯的唐朝呢?

简单来说,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生活的很好,据说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文成公主过的不好的谣言。这是没有根据的。

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地位很高,刚嫁过去的时候,松赞干布就给她修了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并没有因为初到藏地时,因为风俗和文化的不适应而感到苦恼。她积极推进汉藏文化的交流,促进汉地文化在藏地的扩散。

这些功劳都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不必我再次继续赘述。

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的地位并没有因此降低,她依然在藏地决策层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松赞干布的后代对她也很尊敬,也并没有降低她的生活标志。

应该说,这种稳定的生活让文成公主根本没有必要回到唐朝,再说倘若她执意要回唐朝,恐怕唐朝也不愿意她回来,毕竟还需要她继续发挥稳定汉藏关系的纽带。

而且她回来以后也不见得会受到优待,毕竟她是嫁出去的女人,按照古代的伦理关系。她已经藏地的人,不属于汉地人,当然这是就婚姻关系上来说。

其次就是藏地的风俗淳朴,毕竟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藏民,社会风气是相当不错的。

而文成公主自己也是信奉佛教的,大昭寺、小昭寺都是在她的协助和提议下修建的,在拉萨大昭寺外面有些柳树,据说就是她亲自栽种的。

此外她在藏民心中地位很高,和松赞干布一起被视为是菩萨的化身。

那么文成公主又怎么会舍得离开佛国,回到汉地世俗世界呢?虽说唐朝藏地的开发确实很落后,但风气淳朴,又是人间佛国,宗教气息浓烈,对于文成公主来说继续留在藏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融入其中又何乐不为呢?

提到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待遇,倒是可以说说一个反面例子,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的运气不怎么好,远嫁匈奴,这个游牧民族比较落后,除了打仗厉害,其它基本不行。

而且社会风俗难以让人接受,那就是“转房婚”,什么叫“转房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匈奴部落中,“人”也是财产的一种体现,所以当父亲、兄弟去世以后,他的妻妾们也会被后代当成财产一并继承。

当然,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不会,主要是父亲、兄弟的小妾或后母之类的偏房,倒还没有恶劣到儿子把自己亲生母亲给娶了。

所以王昭君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很悲惨的下嫁给了丈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当时王昭君无法接受这种风俗,所以强烈要求回国,她写了一封《报汉元帝书》寄回国内,等信送到时,已经是汉成帝时代了,面对这一要求,汉成帝为了政治需要,要求王昭君从胡俗。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被汉朝抛弃的王昭君只好下嫁给了丈夫的儿子。

匈奴相比藏地来说,其不管是风俗还是文化都是十分落后的,关于匈奴人的风俗司马迁写到: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总之简单来概括,那时候的匈奴人基本上还是一群土著,民风十分彪悍,而且匈奴人主要生活在大草原上。

我们今天看大草原好像很美,但实际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缺水,寒冷,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关键匈奴人本身基因里就有几分野蛮,这对于王昭君来说自然是难以忍受的。

相比之下,文成公主所在的藏地则是人间天堂了,她在藏地的地位又高,生活优越,而且藏地虽然海拔高,但好在有山有水,总比光秃秃的大草原要好。

最重要的是普遍信仰佛教,民风淳朴,加上文成公主自己也信佛,所以她自然没有理由离开了。

只是苦了王昭君,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啥也没有,曾经喊自己母亲的人今天居然娶了自己,这对于一个汉地女子来说,恐怕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吧。

但汉朝不要她,她也只能接受这种命运,想来也是十分的可怜。


围炉谈史


文成公主并非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唐朝300年历史中,和亲的“公主”就有20多位,但都是假公主,并非皇室后人。

史书上也只提到文成公主是“宗室女”,连她的籍贯和父母姓名都未提到一笔,很显然这个“宗室女”的“宗室”二字也是值得商榷的,或许仅仅是和王昭君一样的普通女子,被强行牵扯入政治漩涡,然后被史书着力刻画,千古传诵。事实上,她们的和亲生涯真的如史书描绘的那么美么?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曲折邂逅史

印象中,九年义务教育上着力刻画的文成公主和亲,带来吐蕃国和中原百年的和平。然而史书上并未对其单独列篇传颂,因为她不是皇帝的女儿,史书寥寥几笔,只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封一个宗室的女儿为公主和亲,封号为——文成。

贞观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迎娶一位大唐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贞观12年,松赞干布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随后遭到牛进达的抗击,退出谷浑三地,再次提出要娶一位大唐公主。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打算嫁给松赞干布,了却两国数年的战乱。

贞观15年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来到拉萨。

此时,文成公主16岁,松赞干布25岁(并非传言的70多岁,可能是把文成公主和王昭君混为一谈)。

贞观23年唐太宗去世后一年,松赞干布去世,此时文成公主24岁,开始了寡妇生涯。直至公元680年因病去世,独守31年的文成公主从未踏足中原半步,在番邦度过了大半生。

文成公主为什么不回唐朝?

因为症治联姻的背景存在,且松赞干布已经有了一个藏族妻子,生了唯一一个后代。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9年婚姻,也并未留下子嗣。所以很多人怀疑“布达拉宫”是否真的是为文成公主所建立,并且认为文成公主在吐蕃过得并不像史书上描绘的那么美满。

实际上无论是《新唐书》等中原的史书记载,还是藏传历史记载,文成公主都是受到松赞干布宠爱的,毕竟当时唐朝的文明要早于吐蕃,两者联姻文成公主的确带入了大量先进文明,引导并改善了当地土著的生活文化。

史书记载唐高宗曾经要迎接文成公主回到大唐,但是被公主婉拒了,这其中文成公主究竟如何作想,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要和亲就封为“公主”,使命完成后就让回去,那文成公主就真的成为一个政治道具了。这要发生在今天,微博拳师能把唐高宗的皇宫扒了信不信;

2、可以想象,文成公主在吐蕃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如菩萨活佛),她的灵魂是自由的,人格是高尚的。而一个回到中土的“无名宗室女”和亲公主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可想而知,而且在吐蕃9年,在大唐也才16年(还是少不更事的少年时期),可以说吐蕃的生活已经融入文成公主的灵魂。留在吐蕃,虽然免不了客死异乡的结局,但至少后半生可以自由的生活。这一点,已经胜过大部分和亲公主了;

3、一朝天子一朝臣,文成公主是唐太宗一朝的功臣,属于前朝遗老,与唐高宗并无一丝一毫的关系。可以想象,文成公主回到大唐有两个去处:一是娘家,而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回到娘家忍受的也是无休止异样的眼神;二是唐高宗盛情挽留她在宫中养老,那不就成为冷宫怨妇,笼中鸟了么?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不如在吐蕃好。

虽然历史上都是大力描绘刻画文成公主的和亲生涯是多么隆重,多么幸福,实际上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突然被封为公主,随后就被送到异国他乡,其中的辛酸不言自明。无论历史如何包装文成公主,都不可否认文成公主作为一个女子在政治漩涡中的工具人,她的一生都是悲剧的代言,值得后世缅怀ing。


史味人生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干女儿,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谓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着八竿子能打着的关系。

文成公主是和亲的产物,她老公是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松赞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岁,这个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赞干布死得早,33岁时就挂了。松赞干布死去30年后,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岁。

问题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后,竟然寡居30年,没回归唐朝。这是为什么,是谁不让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过去时,只有17岁,而松赞干布也只有25岁,都很年轻,这样的阶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挚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带去了大唐很多的物产,同时也带去了大唐的文化。有书记载: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经过重重险阻的,到了之后,藏民们高兴的像过年一样。如今到了西藏,在布达拉宫,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壁画。也难怪,带了那么多书籍、宝贝、药方、种子等过去,吐蕃人能不欢迎吗,能不高兴吗?



在吐蕃那里,文成公主信奉了藏传佛教。众所周知,信仰可以让人的内心安宁,文成公主到了遥远的藏地,孤独寂寞,日子难过。还好有松赞干布,还好有信仰的宗教。

当松赞干布去世时,寺庙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为逝去的人祈祷,为活着的人祈福,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块平静。

那么,回大唐就没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吗?有的,只是藏传佛教和大唐佛教还是有所区别。

在西藏传说中,文成公主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绿度母是谁?观世音菩萨。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识里,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来的活菩萨,怎么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文成公主如果没有嫁给松赞干布,那么,她就是那个没有历史,没有多大地位的李氏,仅此而已。

去了西藏后,文成公主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松赞干布也非常重视文成公主,要不然怎么会封为王后呢?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吐蕃人热烈欢迎,以后,吐蕃人对文成公主的尊敬无以复加。虽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并不是李世民的近亲,在唐朝何时获得过如此的尊敬?这种感觉非常好,是当家做主的感觉。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个人来吐蕃的,还有一些随从。

那些随从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

这样的贡献,吐蕃人是看得见的,越发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个人的一生落脚点在哪里,关键是看她的人生价值在哪里,而文成公主的价值在吐蕃,于是,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故去后,继续留在了吐蕃。

正所谓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关键是看价值体现在了哪里。

文成公主回归大唐,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丰富了吐蕃的文化,发展了吐蕃的经济,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来了边境的稳定。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关。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流使者,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商旅往来,贡献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来,谁还能担当此任?没有人能担当。在唐朝李家皇族来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选择,就是呆在吐蕃,继续为唐朝和吐蕃的睦邻友好做贡献。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你想回不见得能回得去。



综合说来,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二是在吐蕃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三是唐朝并不支持她回来。


蓝风破晓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历来和亲都伴随着牺牲,作为沟通两个国家之间的桥梁,和亲公主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惨的,那么,松赞干布死后,唐高宗要接回文成公主,她却为何坚持留在西藏?


第一个就是与松赞干布的情分深厚

和松赞干布相处时日久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个异域男子确实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里。所以,在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也留在了西藏,你想想,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就算不是贵族之家,也算是官宦之家,这样家庭里的大家闺秀到了陌生的地方,受到了恩宠一般的待遇,对于故国,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你说是不是?

其次就是为了和亲使命而来

文成公主在入吐蕃的时候带来了医学典籍、建筑典籍、药方、丝绸等,还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随文成公主入藏。她带领的文人团队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记录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了正规化。为促进西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个就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松赞干布对于文成公主的爱,造就了辉煌雄伟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的设计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对于一个来自东土大唐的人而言,这就是自己的家了,因为这里是自己丈夫留给自己的礼物,若是回去,还能将这个带回去吗?不会的!万一回去以后,再让自己去和亲呢?还不如在这里,这是自己的家。

历史上也说了文成公主在嫁过去之后也是非常受松赞干布的宠爱,松赞干布不仅为文成公主造建了一栋非常繁华的宫殿,而且还给她非常尊贵的待遇。文成公主在这里并不比在唐朝过的不好,总的来说,文成公主对这次联姻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众多和亲公主中,文成公主其实是比较幸运的了,毕竟她遇到了爱她的丈夫,爱她的吐蕃人民。她所带来的先进知识文化所改变的吐蕃大地,也将她的故事久久的流传了下去。


江水趣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远嫁吐蕃,将大唐文化传遍雪域高原,成为藏民心中神圣的绿度母菩萨。

可其辉煌背后的凄苦心酸又有谁知呢?文成公主只经历了九年短暂婚姻生活,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岁。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风气开放,对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乡明,梦回长安应是文成公主最真的梦,可其心中更多的是爱与职责。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松赞的儿子。他自幼志向远大,父亲被叛乱贵族杀死后,十二岁就撑起了吐蕃天下。松赞干布志在称霸整个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请求和亲,以增强吐蕃实力。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皆被唐太宗拒绝。

公元636年,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自觉是大唐属国吐谷浑从中挑拨离间,遂兴兵打败吐谷浑,然后乘胜袭击大唐领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却被大唐先锋牛进达击溃。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长安求和尚亲。大唐疆域辽阔,各方骚乱不断,唐太宗亦不愿与吐蕃再动干戈,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史书中并未记载文成公主确切姓名与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东任城,推测其应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为李渊之侄在唐朝地位显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书又怎无记载呢?可见文成公主应是李唐不知名的远支宗亲,其家族在大唐地位并不甚高。

唐太宗赐其文成公主之号,并赠其大量金银珠宝、能工巧匠等丰厚嫁妆以提高其身价,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松赞干布离开逻些(今拉萨),亲赴柏海(今青海境内)迎亲,并对送亲使李道宗行子婿礼,可见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视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时只有16岁,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将大唐先进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与吐蕃矛盾维护和平。

文成公主婚后在丈夫支持下,极力推广大唐文化以改变吐蕃落后文化习俗,赢得了吐蕃百姓广泛拥戴。

公元650年,只有34岁的松赞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任吐蕃赞普。当时曾有人提议文成公主为松赞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随从强烈抗议,此事才得以作罢。

唐高宗闻听文成公主在吐蕃处境,遂派使接其回长安。可沉浸丧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却坚决回绝了高宗好意。因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尴尬,未来只能湮没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发挥其人生价值,更何况吐蕃还有爱的回忆。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赞干布给予她的荣宠,西藏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身边已有五个女人,其中最尊贵的是尼婆罗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赞蒙王后之荣。甚至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至今布达拉宫内还留有两人洞房遗址供游客瞻仰。

虽说吐蕃《大事纪年》以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时光。可是松赞干布日理万机,而且他为政治利益不可能独宠一人,这已经是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最长陪伴了。

更何况松赞干布为支持文成公主改变吐蕃习俗,率先穿上汉族丝绸服装,摒弃赭面陋习。人间遇到爱不难,可最难的是懂得。文成公主岂能忘记两人携手前行的幸福,松赞干布灵魂在哪里,她就留在哪里。

当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还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赞继位时年纪尚幼,文成公主亦担心其被人蛊惑挑起与大唐干戈,遂想继续留在吐蕃维系和平。

芒松芒赞刚继位时,拜禄东赞为大相。禄东赞就是当年出使长安的求亲使,有亲唐倾向始终与唐朝保持良好关系,可其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扩张策略,一直扩军备战与周边小国战事不断。

公元663年,吐蕃一举吞并了吐谷浑成为西域霸主。大唐身为吐谷浑宗主国岂能坐视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贵远征吐蕃。

可惜唐军将帅失和,致使白袍将薛仁贵指挥失当,兵败大非川,自此大唐与吐蕃再度失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反转。尤其是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掌权后,吐蕃军事实力大增,几乎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与大唐之间军事摩擦不断。

文成公主眼见娘家与婆家大打出手,身为弱女子夹在中间无有归处,只得远赴松赞干布故乡山南地区,每日奔波广建寺庙虔诚为双方百姓祈祷。

后来大唐黑齿常将军大胜吐蕃军队,为大唐扳回颜面,迫使芒松芒赞继任者赤都松赞向大唐乞和,可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后时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阗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却寡居三十一年。松赞干布初逝时,她本可回大唐,却为心中爱与职责选择留下。后来双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牺牲自己虽只为唐蕃带来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怀已被世人视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看到文成公主,我立马就想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是唐朝的远支宗女,640年被封为了文成公主。641年,16岁的她远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赞普是藏王的称号,宗教的信仰。

649年,松赞干布去世,24岁的文成公主便成为了寡妇,直到680年因病去世。这31年中,文成公主一直是孤身一人,她并没有选择回到唐朝,这是为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属于中原王朝和外国的政治联姻,也就是和亲。为什么要和亲呢?目的是为了使两国达到友好。在文成公主还未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松赞干布曾两次向唐朝提婚,第一次唐朝拒绝,松赞干布出兵入侵唐朝,但被唐朝打败,第二次则是请罪顺便正式下聘礼,文成公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嫁给吐番国国君松赞干布的。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文成公主,不仅为她建立了布达拉宫,而且还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学习了汉族的文化。文成公主的远嫁和亲,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和亲,是文成公主让唐朝和吐番建立了友好关系,也是文成公主传播了汉族文化并且推进了藏族文化。

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并没有回唐朝,而是选择留下,继续维护并加强唐朝和吐番之间的友好关系。她在吐番受到了极大的拥戴,甚至被认为是藏传佛教绿度母的化身,而绿度母又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从以上所说,我们不难看出文成公主留在吐番的原因,第一点是为了两国的友好,第二点则是为了传播文化,第三点则是因为文成公主喜欢这里。文成公主为何会喜欢这里呢?因为松赞干布。他和松赞干布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即便松赞干布不在了,她也舍不得这片土地。


理科男读历史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人猜测她是李道宗的儿女,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时,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了拉萨之后,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礼,所以有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儿,为何史书上没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记载,甚至连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简单的说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开国名将,是李渊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权重,假如有个女儿嫁给吐蕃国国王,他应该感到光宗耀祖才对,不该藏着掖着。

为何史书对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讳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儿,也不是宗室女儿,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宫女。

就像王昭君一样。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来根本不可能,没人敢接收啊!

其实,松赞干布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喜欢唐朝女子,唐朝女子体态丰腴,面容姣好,皮肤吹弹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红。

来两张图片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赞干布为什么喜欢唐朝女子了吧!





为了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颇费周折。

初次求婚失败。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个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无情的拒绝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赞干布有什么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钱又钱,要地位有地位,想认你做老丈人就这么难吗?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扬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儿嫁给他,他就带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这次唐太宗脑火了,这是明抢啊!我还怕了你不成,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吗,很快唐军就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个老婆,本来就是想吓吓你,没想到你们当真了!

还是来软的吧。

松赞干布还不死心,让大使带了5000两黄金以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又来唐朝下聘礼。

这回唐太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松赞干布虽然鲁莽了点,但还是挺有诚意的!还是赐他个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愿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宫女做代嫁,赐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让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档案资料,对外宣称她是宗室之女。

就这样,松赞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个宠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这一习俗。什么是赭面?就是用红色颜色涂在脸上,非洲土著人喜欢这样做。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居住环境,松赞干布就给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筑,并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文成公主又继续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但这是不允许的。文成公主已经成了两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者,已成为政治工具。

她只是个宫女,唐朝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