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米,為什麼能在古代做皇糧,在現代受追捧?


2007年,松花江邊上的其塔木鎮劉家村出土了一塊清代的“皇糧碑”,石碑高約0.5米,寬約0.7米,漢白玉材質。碑頭上刻著鱗狀花紋,碑身有六個鏤空的圓孔。二龍戲珠的圖案依稀可見,珠子下方,“皇糧”二字赫然入目。這塊石碑印證文獻的記載,清晰昭示著松花江流域一度成為皇糧產地的歷史。

不只是清皇室,在13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大米就已經成為唐王朝的皇家貢米。當時吉林還是渤海國的一個重要城市,據《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渤海國每年進獻給唐王朝的“盧城稻”被視為皇室珍品,在唐代六次法門寺迎送佛骨的儀式中,“盧城稻”也被作為最高供奉禮讚佛骨,因此又稱“盧城稻”為“佛稻”。由此可見,吉林地區從事稻米種植生產至少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見證著這片土地神奇的孕育能力。吉林市地處長白山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位於東經125°40′~127°56′,北緯42°31′~44°40′,這恰好是國際公認的適宜生產優質粳稻的黃金緯度線“北緯40°~45°”範圍,是世界黃金水稻帶之一的中國東北優質水稻種植的核心區域,這是不可複製的“地利”優勢。

東北大米,為什麼能在古代做皇糧,在現代受追捧?


東北大米,為什麼能在古代做皇糧,在現代受追捧?


東北大米,為什麼能在古代做皇糧,在現代受追捧?


吉林市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和東南部為山區,西部為河谷平原,松花江、拉林河、飲馬河、岔路河、輝發河等水系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其中絕大多數河流都是源頭性河流,沒有汙染,水質絕佳。

水稻耕作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這裡的黑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營養元素豐富,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為上等水稻土。

這裡晝夜溫差大,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造就了境內夏季溼潤多雨溫熱、秋季短促涼爽多晴的好天氣,最有利於農作物養分積累。水稻主產區的日照時數、積溫、無霜期也都非常適合水稻生長髮育和安全成熟。而高達54.67%的森林覆蓋率,更創造了最有利於粳稻生長的原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優質稻米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有米良倉選用的稻穀就生長在這片由腐殖土、火山灰、草炭土構成,並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肥沃土壤中,暢飲著長白山脈優質礦泉水,呼吸著全國最潔淨最清新的空氣,成就了晶瑩如玉、醇香綿長、油潤可口、營養豐富的優良品質。

素有“三代皇后的故鄉”(指:清代孝慈高皇后、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而聞名的葉赫那拉城也在吉林,這裡被譽為"皇后故里、鳳祥之地"。真可謂是:好山好水出好米,好米好稻育美人。吉林,白山黑水,清朝龍興之地,這裡不僅僅為大清輸送了三位皇后,更是皇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