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唐卡,為藏文ཐང་ཁ之音譯,意為軸卷畫。繪製的題材大多為本尊、諸佛、菩薩形象,用於禮拜、供養、觀修的所緣。唐卡繪畫之規制,與密續乘有著密切的聯繫。在密教中,本尊的形象往往具有著深奧的象徵意義,而不同的象徵相互關聯,又形成蘊含著廣大無盡的佛法修持次第,昭示著甚深究竟的玄義。本尊形象的觀修,也可以引發不可思議的妙用,成辦殊勝及共同之悉地。因此,對於本尊形象的準確表現則至關重要,唐卡繪製之規制也極其考究。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一副精彩的唐卡,首先要符合續部及儀軌中對本尊形象的要求,並結合師長口訣教授中的細節描述,如法具足一切支分,精準的表現出本尊的基本形象。在此基礎上,兼要符合《造像度量經》以及各自畫派的度量規制,不增不減的繪製本尊身體各部位。更進一步,則需表現出本尊相應的神態氣質,文殊之睿智、觀音之悲憫、金剛手之威能,一一躍然紙上。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茲以紅黃文殊為例。
文殊尊在顯現中為大菩薩之形象,協助諸佛弘宣教法,諸經中均以其為大菩薩眾之上首,謂為“法王子”。而究竟而言,文殊尊系一切諸佛智慧之總集,在密續中顯現諸多殊勝本尊之形象,於《集密》顯現集密文殊金剛、於《真實名》顯現法界語自在、於《文殊根本續》則廣大宣說了諸多文殊本尊。宗喀巴大師的不共近傳《文殊法藏》中,具有獨勇文殊、內修文殊、密修文殊、文殊身壇城四種極其殊勝的智慧尊修法。在藏傳佛教中,以紅黃文殊、白文殊、語獅子文殊、四臂文殊及黑文殊合稱為五文殊,其中又以紅黃文殊最為常見。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紅黃文殊的形象,在《文殊法藏》中的描述為:
身色紅黃,一面二臂,右手執持智慧寶劍,左手當胸執持花根,齊耳之際優缽羅上八千般若。至尊文殊於蓮月上金剛跏趺而坐,綵綢天衣,眾寶嚴飾,五髻紺青,靜面笑容,十六童真。

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文殊畫像大抵如此,而其中有幾個細節的表現卻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

“五髻紺青”

在諸多續部教典的記載中,文殊尊在頭頂具有五個髮髻,被稱為“五髻文殊”。如藏文《文殊根本續》(འཕགས་པ་འཇམ་དཔལ་གྱི་རྩ་བའི་རྒྱུད)的漢譯本《大方廣文殊根本儀軌經》中描述文殊之形象“如童子相,首有五髻”。五個髮髻,表意為五方佛及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及法界體性五種智慧。其位置在日本真言宗的文殊造像中,系安部於頭頂的五個方位。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然而,這種形式的髮髻,再於額前佩以天冠,在繪畫表現上,則難以展現。且唐卡構圖的慣例,是完整表現出本尊的一切支分。譬如,瑜伽部大日如來具有四面,其中一面,向於後方,在正常視角中,我們是無法見到的。但是,唐卡畫中為了表現出本尊支分,無遮無擋,就特出處理了這種透視視角,將此面加於右側,讓我們可以完整的看到本尊的四面。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所以,在文殊五髻的繪製上,則將五髻匯於一處進行表現,通常畫為一高聳的髮髻上,有五個寶頂為飾,形成一個髮髻中,具有五個支分的髮髻的形式: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這種樣制,在以下這副黑文殊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五個髮髻猶如五個摩尼寶一般匯聚。而這種形式的髮髻,在演變的過程中,為唐卡畫師所喜,逐漸成為了其他本尊也共有的髮髻樣式。而我們在觀修本尊時,由觀此五髻,即可成為獲得五智之因。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智慧寶劍”
智慧寶劍是文殊尊的代表性持物,也是文殊之三昧耶形。在顯教中,如《大寶積經》即記有文殊菩薩為調伏聲聞,仗劍逼佛,藉機開顯了義空性的因緣:

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

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

在密教中,諸多續典及儀軌,凡言及文殊,必然提到文殊持有智慧金剛劍。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而文殊智慧劍一般具有三個特徵,第一,其劍身為藍色,如同秋天清晨的天空一樣,湛藍明澈。寶劍的本質為智慧,而無上續中空性光明的顏色即是如此。第二,劍端具有智慧火焰。第三,劍尾具有五鈷金剛杵為飾。劍、火、和金剛杵都有著摧毀和斷除的含義,劍可以斬斷,火可以焚燒,杵可以摧碎,而以此三者結合,均象徵消滅煩惱的方便。就如《十住斷結經》所說:

以智劍之大火,燒汝愚痴之叢林。

劍本身具有兩刃,表示堪能斷除煩惱、所知二種障礙,而二者本身又都歸屬於劍身,象徵消除二元對立的不二法要。於顯喻指止觀雙運,於密表徵樂空不二。而文殊持劍的方式亦有橫持、豎持,及指向行者的諸多觀法,尤其是指向行者之方式,在甘丹耳傳教授中有結合“緣悲頌”而觀修的不共竅訣,凡此種種應從師長處求取。
“般若經函”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文殊勝德贊中說:

誰之智慧,離二障雲,猶如淨日極明朗;

所有諸義,如實觀故,胸間執持般若函。

與智慧劍相對應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函。文殊所持的經典,共通來說為《般若八千頌》,因般若是諸佛之母,一切教法最為核心的部分,一切佛法均圍繞般若而展開。藏傳佛教所推崇的五部大論體系,也是圍繞般若而開展,所謂:中觀為般若顯義,現觀為般若隱義,量學為般若正理,戒律為般若行持,俱舍為般若辨析。應觀這部《八千頌》光明為體,經函為相,自然發出郎朗的誦經之聲,暫得聽聞,即可通達甚深般若玄義。而此經的形象,在藏傳佛教中,沿用了印度貝葉經的形式,而東密則為經卷之樣式。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而關於文殊持經的方式,也有兩種。在《寶源百法》的圖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方式的區別。通常所見到的紅黃文殊的形象,是在心間拈住花莖,蓮花在耳邊開敷,上有經函的形式。

而諸如大威德金剛的因金剛持等教授中,文殊則將經典握持在心間。這二者直接或間接的表現“胸間執持般若函”。然而這二種方式各具緣起,需依據儀軌和傳承,不可以混雜觀修。


“齊耳之際”

經與劍二者,以經喻表智慧,彰顯證德;以劍喻表方便,彰顯斷德。在續部中,以左側為智慧之方位,故而經函在左,以右側為方便之方位,故而慧劍在右。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有些唐卡的構圖中,虛空中有日輪及月輪。日、月在無上續中具有象徵著不壞明點等特別的含義,而依共通而論,則以日輪代表勝義菩提心之智慧,如同太陽出現時,黑暗則蕩然無存,當無我空性慧出現時,無明我執則自然消泯;月輪代表世俗菩提心之慈悲,如同秋宵之夜,朗月當空,賜予眾生適悅之清涼。因此,在唐卡構圖中,日輪也往往安置在本尊的左方,月輪安置在本尊的右側。同樣,安置佛堂三所依的位置排部也是如此,以身所依之身像安置當中,語所依之經函安置左側,意所依之手幟安置右側。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而文殊尊,是一切如來智慧的總集,故而偏重於智慧,因此文殊之頭,一般繪製為稍稍左傾,偏向智慧之方向。而蓮花上之經函,則當與耳平齊,頭稍左傾,如傾聽狀,意表耳聞妙法,融匯玄奧。而文殊之右手,高舉慧劍,劍端有智慧烈焰,做劈斬狀,象徵斷除我執邪見,斬滅一切煩惱。

經函的位置,必須繪製在耳側,與耳平齊,不可過高或過低。經書、蓮花、和在胸前拈住的花莖,象徵著由聽聞甚深教法,清淨無染的思度,切實修持融入自心,昭示聞、思、修三者無分的修行次第。

由此可知,本尊身像中的任何支分,乃至於朝向,絕非無端的顯現,必然蘊含相應之義理。再比如阿底峽尊者之造像,則則往往偏傾於右側: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這種形象,喻表尊者已經生起無偽菩提心,並賜予藏地至極殊勝的兩種菩提心教授,而菩提心之近取因為悲心,故而偏側於象徵悲心之右側。而不共的義含,則與無上續部中,壓伏修持菩提心的主要障礙——嗔心的脈風相關。通過這樣的觀想,也將令我們留置成就如是功德的緣起。

“優波羅華”


而文殊尊所持之花,在漢藏多諸儀軌中均載為優波羅(梵:utpala 藏:ཨུཏྤ་ལ),其意為青蓮華。在漢文《大日經》中宣說文殊尊的身相,有兩個極為鮮明的顏色描述:

身相鬱金色,五佛髻冠頂,

猶如童子形,左持青蓮華。

這裡所說的鬱金,並非指的是現在所說的鬱金香。古時“鬱金”所指,即當代所說的藏紅花,文殊身之紅黃,就如同藏紅花浸於水中一般澄淨鮮明,象徵文殊智慧透徹無染,明耀璀璨: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而文殊正當心間所持之花,為青色之蓮花:優波羅花。在佛經之記載中,多有提及三種蓮花:優波羅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而這三種花則分指青蓮花、紅蓮花及白蓮花。如我們時長唸誦的六字真言“嗡嘛尼叭咪吽”,其中的“叭咪”即指波頭摩(པདྨ)紅蓮花。而《法華經》、《悲華經》中的“華”字,即指芬陀利白蓮花。

印度所謂之蓮花,與我們所見的荷花有所不同,一般指為睡蓮,其花瓣較荷花更為細長,且開敷更為圓滿茂盛,義喻表出淤泥而不染的無垢清淨。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由於藏地並無蓮花,畫師也往往沒有見過優波羅等花的樣子,所以在白居寺、夏魯寺壁畫等早期的繪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優波羅花的原貌,而在後續的演變中,大多已經完全等同於牡丹、芍藥,甚至已經不再是藍色。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優波羅花,鬱金花色,二者明顯的顏色對比,更加凸顯文殊身相之莊嚴。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我們的面前有一位英姿颯爽的十六歲俊美少年,身色猶如藏紅花水一般的鮮明澄淨,高舉著銳利熾燃的智慧寶劍,在心間拈住青蓮花莖,無垢的蓮花在耳邊綻放,上面置有甚深了義的般若經函。在五色智慧光明的圍繞中,賜予我等斷除一切煩惱,獲得一切智慧的成就。當憶念如此殊妙的對境時,至誠的敬意和希求,必然不由自主的生起。而繪製唐卡的目的,就在於將這樣的不可思議的圖像,展現在你我面前。

梵林文化-文殊菩薩的持物及細節特色

在諸多經論中,都讚歎觀修如來身相之功德,由觀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一一憶念佛以何功德得此相好,可以滅除罪障,增長福慧,尤其成為未來獲得如此殊勝妙身之因。在密教中,以自生為本尊的形式,以果修因的方式明晰的觀修本尊,並憶念各支分所表義含,則更為殊勝,所獲利益更為殊勝迅疾。因此,對本尊之身及支分的細節和特色,必須準確明瞭的掌握,如此觀修,也必然可以獲得現前、未來廣大無盡的利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