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史學達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這一篇短短的歌行,道出了曹操的志趣和野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造化弄人,曹操也像諸葛武侯一樣,成了一個壯志難酬的時代悲劇英雄,只不過他的悲劇來的晚了一點點。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欲做周公的曹操,剛剛去世就被自己的兒子打了一個大嘴巴子,曹丕繼任丞相,同年逼迫漢獻帝禪讓成立大魏國,這讓曹操背上了一千多年的罵名!

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曹氏的江山就此斷絕,曹操吐哺而來的嘉賓並沒有心念舊恩,他天下歸心的野望也就化為泡影!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每當曹操看到蒙恬、蒙毅兩兄弟的故事他都會痛哭流涕,在他的哭泣同時,還呢喃著一個人的名字“子桓”也就是“曹丕”。

蒙恬一個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名字,他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蒙毅一個秦始皇看中的上卿,出則同車,寢則不同床!

這倆人為秦家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讓人唏噓的是秦國繼任的二世祖,讓他們雙雙殞命。

兩人中最令人感到悲傷和憤恨的當屬蒙恬,當二世祖的使者,傳達了二世祖要蒙恬死的信息後。

蒙恬說了這樣一句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這正符合了曹操“心念舊恩”的歌行,只是不知曹操是說與自己聽,還是說與別人聽!這些不過是大家對曹操動機的揣測,怎麼說可能都有道理!但是曹操要保住自己名節的心思卻是實打實的存在。

事實也如此展示,曹操一生都沒有去篡奪劉家的天下,或許是因為“心念舊恩”也或許只是“時機未熟”!但是他終歸多少保住了一些周公的名號。

可是秦有二世祖,曹操也有個二世祖

所以曹操在哭蒙恬的時候,強調的兩個東西非常重要了

第一個:“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這話看著就像是說給曹丕聽的,兒子啊你看蒙恬是有能力反叛的但是不敢忘記老子的教誨,沒有反啊!

第二個:“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這話裡透露出了曹操的擔心,蒙恬也只是積信於秦三世,他們老曹到了曹丕這就是第四世了,如果不忘先人的教誨,他們將比蒙家更要忠心。

然而曹丕並不這樣想!

他想的是“老爹咱們曹家為了劉家的基業兢兢業業三世了,跟蒙家一樣,夠了!到我就要換換口味了。”

曹操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發出過於三世的感嘆,他明白這種“死而守義者”的必然消亡,也就是自己欲做周公的落空!


對劉家的反叛隨著時代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定局,曹操卻處在這一轉變的關鍵點上,他就不得不服從傳統輿論帶來的壓力,一面又會看清,就算是自己服從於這種傳統的輿論定勢,劉家依舊會在曹家的手中趨於消亡。這種糾結存在於曹操的心中,當他看到蒙恬的故事,自然會想到自己,蒙恬能夠死而守義,但是自己卻做不到,即使自己如何努力的服從於輿論營造名聲,這名聲還是會被時事的發展所毀滅。而長久存在的輿論則會把自己消滅,事實證明曹操確實背上了千古的罵名!所以曹操哭蒙恬強調的“過於三世矣”正是這種糾結和無奈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