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愛打招呼怎麼辦?父母聽從老師建議,日常注意三方面

孩子從1歲我上了班以後就跟著奶奶,平常也許是周圍沒有留心到其他人家孩子怎麼樣,沒有什麼對比,可帶出去玩的時候周圍的鄰居的孩子感覺是非常的熱情活潑,而自己家的孩子跟個“鴕鳥”似的,一看見來了外人就把腦袋一扭,不僅不會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而且最要命的是小朋友跟她打招呼的時候明顯的感到她的無措、膽小。

這種情況發生了N次後,引起了我的焦慮,因為我知道一直這樣的話,孩子會性格越來越內向、越來越不善於與別人交流。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孩子的這種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我去接她的時候大多都看到,別的小孩都是很開心的一起嘰嘰喳喳的玩著遊戲,就她很孤僻的站在旁邊看著別人玩。

孩子內向不愛打招呼怎麼辦?父母聽從老師建議,日常注意三方面

放寒假之前他的班主任老師特意找我說,孩子性格比較內向的事,讓我們家長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記住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圖省事就總嚇唬孩子。

類似“狼來了,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等等這類語言暴力千萬不要有。暫時可能孩子會安靜下來不打擾你了,但是從小就怕黑、怕床底下有稀奇古怪的東西、怕獨自一人待著等等情況,就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作為一個孩子來說,最大的懲罰是心理上無所依靠,認為爸爸媽媽不愛她了,恐懼讓她陷入了對他人的態度的高度不確定。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因為害怕而討好夥伴、討好老師、討好父母長輩,習慣性的壓抑自己內心的需求只是因為懼怕未知的懲罰。

第二,不要過度保護孩子,這一點同樣是一種極端。

當孩子呀呀學語、蹣跚走路的時候生怕磕碰、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學走路,一點點的磕碰孩子還沒啥反應呢,家長首先大呼小叫起來了,讓本來沒有什麼反應的孩子的懼怕意識被強化了,開始嚎啕大哭。

孩子內向不愛打招呼怎麼辦?父母聽從老師建議,日常注意三方面

孩子開始走路的時候走不穩甚至摔倒是非常正常的,家長的職責肯定是要隨時保護,但是情緒上不要太激動,當發生跌倒的時候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平靜的詢問他有沒有傷著,然後告訴他摔倒很正常,下次走的不要太快。孩子的情緒就不會太波動,也不會把跌倒這件事看得太重。

第三 鼓勵孩子主動與同齡孩子交流,而不是因為怕孩子“吃虧”把孩子保護的嚴嚴實實的。

這個過程的操作中,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著急,一點點引導。開始的時候孩子抗拒很正常,因為他沒有學會跟別人如何相處。家長不要硬逼,尤其不能當眾數落他。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本來就不願意跟別人打交道,如果受到當眾批評就會更加抗拒。可以慢慢從觀望開始,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如果成功的引起了他的興趣的話,下面鼓勵他加入其它孩子的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內向不愛打招呼怎麼辦?父母聽從老師建議,日常注意三方面

孩子性格的缺陷是可以糾正過來的,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每個父母的自省意識,大多數成年人性格上的缺陷往往都跟幼年時原生家庭的陰影有關。

現代每個家庭都孩子不多,因為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初為人父母的夫妻也是拼盡了全力。生活的壓力讓父母的情緒並不穩定,導致了回到家後把不良情緒帶了回來,變相的發洩到年幼無知的孩子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如果一個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那麼對孩子將來性格上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你可以給不了孩子太多的物質,但合格的父母一定能給孩子陽光的性格。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