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也算海洋強國,為何倭寇能如此猖獗?

一代天蕉194719518


大明海賊王——從為禍一方到“守國門”

明代時期的倭寇猖獗,是根據明朝中央政府的政策變化而變化的,且性質在明中後期就已經出現性質上的改變了。

一、元末明初時期的倭寇

事實上,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倭寇犯邊的記錄了,只是當時主要侵犯的地區是朝鮮半島(元初是行省,後來通過娶公主,才被允許成為屬國)。因此到了現代後,就很少提及元代時期的倭寇犯邊。

“嘗駕小舟流劫土佐、豐後海洋間,隱泊野島,窺視商船劫掠之”、“勾引本夷為犯中國”、“不滿所欲,卒蟠劫而去”、“終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盜邊睡。”

主要原因是有兩個,一是日本本土施行了海禁,導致日本急需的中土產品急缺。二是忽必烈攻打日本。(是先於南宋末年時海禁,後元朝發動戰爭)

因此朱元璋建立明帝國時,歷經了差不多百年的時間,日本倭寇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航海經驗及獲取了中土修建的海船。比如張士誠的軍隊中,就有一支純“倭人”組成的衛隊。

明朝建國之時,並未完成全國的統一,當時需要面對殘元在傳統漢家北地(陝西、山西)、西南邊陲等地的固守,以及其他起義軍組成的政權(如川蜀區域)。

因此,現代網絡最著名的那道白話文聖旨就出現了——“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其實這時刻的倭寇,主要組成更多是其他反對明朝的反對勢力組成,並非完全是“倭寇”。

比如張士誠統治時期,就有一支較為強大的水師,經商、或者曾從海路送一批糧食到元大都(燕京)。

另外元朝時期,注重商業,因此元時廣東區域歷來都是對外通商口岸,在《元史》中就記載了廣東水師攻打東南亞各國。

所以這些忠於張士誠或元朝的水師,在明軍攻來時,有部分是逃到海上,淪為海寇,而後勾結“倭人”,或是裝扮成“倭人”,沿海攻擊明朝實質控制區。

故而這個時期的禁海令及“倭寇犯邊”的性質並非是明朝禁止對外貿易及聯繫,而是一種統一戰爭形式下的、對反對勢力堅清壁野的戰略。

二、明早期的“海禁”政策內涵、及海寇狀況

在看明史時,有一種錯覺,彷彿之間朱元璋一朝一直都在禁海。可是當仔細探究時,又會很奇怪,朱棣永樂三年,從哪裡弄來的強大水師,來支持“鄭和下西洋”的?

要知道,一個合格的水手、舵手、船長可是需要培養許多年才能完成遠航的,要不也就不會有那句“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的說法了。

朱棣時期的海禁很嚴,但是由於擁有一支強大的遠洋水師的存在,因此這個時期的“海禁”性質就跟他爹朱元璋時期就有所不同了。

1、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2、(十月,永樂大帝派遣人出海告誡)“逃若在彼者,鹹赦前過,稗複本業,永為良民。若仍恃險遠,執迷不俊,則命將發兵,悉行剿戮,悔將無及”

"逃若在彼者,鹹赦前過"其實這句話並非是朱棣的原創,早在千年前的漢武帝同樣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是當時漢武帝說是是長城的作用,長城可不僅僅是用來防禦草原遊牧的,同時還擁有禁止“逃民”。

因此,可以這樣推斷,朱棣即位後,立刻在永樂二年時,對內、外發布了命令,先是禁止民間造遠洋海船,後對於之前反抗他爹朱元璋的反對勢力是既往不咎,只要“稗複本業”,就可以“永為良民”。

到了永樂三年,還沒有迴歸的“海外之人”,就要承受鄭和艦隊的雷霆戰火,就如陳祖義,洪武初年其家族外逃,隨後他成為海盜,歷經十多年後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之一。

所以這個時期的“倭寇”、“海賊”,基本被鄭和下西洋時,教育得成為了“良民”。

可朱棣並不滿足於此,當鄭和返航後,帶回的財富使得朱棣在肅清大明周圍海域的海寇後繼續“迷失”了,“海禁”反而更加嚴格。此時的“海禁”性質變了,不再是朱元璋時期針對反對勢力時的了,而是針對國內的私營商人。

“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豁番貨,違者依律治罪。”——明成祖朱棣給交趾布政司的旨意“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大明律》

《抑商與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業政策》張明富先生就已經在此書中明確述說了一切了,南宋和元朝時期,私營商人走私逃稅過多,同時也衝擊了官營的利潤,因此明成祖朱棣不僅僅要擴充他的錢袋子,還要看住誰敢窺視他的錢袋子。

三、明中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狀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時期,工部尚書黃福的話很是有趣,直接來了個對比手法進行朝堂對奏:

“……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征交阯、北伐沙漠,而供給未嘗乏絕。近年以來無大營造征伐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徵調之用,將何以給之。”

明面上是跟朱瞻基抱怨錢不夠用了,實則是告訴朱瞻基,“你爺爺靠下西洋,賺得盆滿缽滿的,你是仔賣爺田不心疼“。

這番對奏是在宣德五年四月丁酉記時說的,然後到了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朱瞻基再次命令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甚至宣德九年(1434年),還有明朝指揮使王景弘率船隊出使蘇門答臘等南洋國家。

宣德十年朱瞻基死了,明英宗即位,在一群文臣的運作之下,終止下西洋貿易,最終哪怕是明英宗復辟成功,太監再次建議開海依舊沒能成功。

但是“禁海令”依舊不斷在重申……於是乎,“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

這個時期,“倭寇”開始逐年不斷增長,畢竟只有陸上的政策,海上的炮火已經被皇帝囚禁起來了,大不了全家找個海島依舊能繼續生活。

四、明中後期的“海禁”政策及“倭寇”狀況

在日本的《海船史》中提到了一點,唐時期,日本的遣唐使基本是九死一生(18次遣唐使,只有8次回國)。可到了明朝後,明正德時期,日本的使者所乘坐的船隻不再是日本所造,而且借用國內的大船,略加改造。

明英宗的復辟,帶給了明皇朝覆滅的種子,為了鎮壓反對者,明英宗啟用了權臣,雖然最後又用文臣覆滅了這些權臣,可同時又賦予文臣內閣的高權利、高職務(之前的內閣最多也就正五品,此時已經是正二品官員)。

導致了朝政日趨腐敗,明朝軍事由強盛退為衰弱,海防廢弛,御僻力量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土地兼併日漸嚴重,尤其是南方豪強對衛所的軍屯田的侵蝕,又致使了大量所謂軍人逃亡,軍隊缺員嚴重,戰鬥素質極差,器械俞敗,糧草不濟等等惡性狀況加劇。

1、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泊主,輒望見逃匿。而上又無統率御之,以故賊帆所指,無不殘破——《明史》2、“浙、閩海防久隳,戰船、哨船十存一二”

甚至是衛所軍官害怕出海駐守海島,私自將衛所內遷,導致原先駐軍的海島被海賊所佔據。

(大明的海賊王時代開啟了)

因此到了嘉靖年間,“倭寇”從之前的癬疥之疾,逐漸成為動搖明朝統治的局面。

為什麼是嘉靖?

主要是因為在嘉靖之前,明朝雖然沒有廢除“禁海令”(主要是朱元璋挖的那個坑),但是已經施行了勘合貿易。可嘉靖即位後,嘉靖二年,在浙江爆發了倭人爭貢之役,兩個大名的倭人為了爭奪勘合貿易權,大打出手,最後在眾臣提議和嘉靖的認可之下,全面“禁海”,中斷一切貿易。

要知道,在明英宗復辟之後,已經有大量人員為了“討生活”,進行海上走私貿易,取代之前朱棣——朱瞻基時代的官營貿易。

雖然這些私營商人,時商時盜,可至少還不會做得太過。結果嘉靖一個“斷人財路”,已經在不斷整合之後的華人海盜團體就不敢了,因此嘉靖在位45年裡,“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尤其是王直,他的五峰海商集團,一度控制了日本薩摩國的松浦津。

嘉靖在位的45年,一部大明之海賊王在中國海域、日本海域、南洋海域上演了,這些“海賊”可不僅僅為禍中土,上岸劫掠、攻城掠地,他們還發行自己的規章制度,一度打得剛步入大航海時代的西洋人都要按他們的規則辦事。

“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嘉靖皇帝死後的明穆宗(隆慶皇帝)認可的道理,隨後修改政策,開啟了“隆慶改革”。有效緩解了因嘉靖皇帝時期,明朝官員誘殺王直而導致的“海賊”集團再次整合成“虎鯊”的可能性。

雖然隆慶皇帝因“嗑藥”早逝,但是萬曆皇帝即位後,雖沒有政策上延續隆慶的開海,可是禁海令已經形同虛設。

因此那個攻城掠地的“大海賊”時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的時代開啟了,一個亦商亦匪的海盜王再次出現——鄭芝龍!直至到他的兒子,“海賊守國門”的鄭成功死後……大明的海賊王與明朝一起落下了帷幕。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一、當時日本國內處於戰亂時期,很多日本武士被迫失業,當時日本的很多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聯合一些流浪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趁大明海防空虛之際,趁機掠奪大明富裕的東南沿海,在搶奪大量財寶後,很多日本浪人和武士看到了發財的機會。

二、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沿海的漁民和商人失去了生計,也使得日本國內的很多商人失去了賺錢的機會,於是倭寇聯合了一部分海盜和失去生計的漁民,倭寇裡面很多都是中國人,比如:王直就曾經和倭寇合作,對明朝海邊的百姓一路燒殺搶掠,根本就沒什麼後顧之憂。

三、明朝實施的屯田制度,嚴重影響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明朝後期部隊軍官吃空餉,軍隊內部訓練荒廢,軍隊人數嚴重不足,軍隊裡大多是老弱病殘,很多軍隊看到倭寇甚至還沒有交戰就望風而逃了,而倭寇很多都是訓練有素的武士和浪人,他們久經沙場,實戰經驗豐富,戰鬥力也非常強悍,曾經有一支五十多人的武士流竄大明國土三千多里,一路上殺害明朝士兵和百姓多達四千多人,一直到了南京城下。

四、明朝內部腐敗嚴重,嘉靖皇帝不理內政,朝廷內鬥非常嚴重,嚴嵩一手遮天,一些有能力的人比如:朱紈和張經都被其殺害,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後來朝廷重用了戚繼光等一批民族英雄,戚繼光帶的兵訓練有素,軍隊紀律良好,而且武器先進,經常會以少敵多,經過戚繼光等人的努力倭寇禍亂終於被平息了下來。

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寧波港口:在明朝沿海的對外商貿口岸中,寧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寧波與日本直線相對。很多日本商人往來明朝,都要在寧波港口登陸。明朝建立初期,倭寇猖獗,為了防範日本的襲擾。朱元璋曾下令福建布政使對日本駛向寧波的商船,要嚴格檢查後,才能停泊寧波港。

嘉靖年間,時任提督浙閩海防軍務的朱紈下令砸掉了雙嶼港的貿易市場。日本商人和寧波周邊靠貿易為生的人,他們的飯碗被砸掉了,沒辦法只能鋌而走險了,最終導致了嘉靖時東南沿海倭寇大亂,明朝損失慘重。


公元前


每當官員試圖剿滅他們就會引發暴力對抗,而這常常導致城鎮失守。統治者的昏聵阻礙了中國打擊海盜的努力。明朝後期的歷史就像宣傳民主制度優勢的廣告。有一位陳溢酒香另一位拋下大任,住進皇家園林研究長生不老的煉丹術,更有一位皇帝長達二三十年拒絕上朝,追求煉丹術的。這位就是1521年至1567年在位的嘉靖皇帝,他將帝國交到了宰輔組成內閣手中,但大臣們只關心個人的進退,而不是東南沿海的海盜之患!

在明朝嘉靖時期,抗擊倭寇成為朝廷最為煩心的事情,而此時北方邊疆的韃靼部落又派兵南下,可以說明朝前後受敵。只是讓人不解的是,明朝號稱有280萬的兵力,靼落部落也不過10萬大軍,而倭寇最多也才5萬人,不管是怎麼打,明朝都應該以絕對實力碾壓。

為啥區區5萬的倭寇明軍一直剿滅不了?

1,明軍實際人數沒有那麼多,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掃平戰亂需要眾多的兵力,但隨意徵兵卻讓百姓生活受苦。愛民如子的朱元璋建立了衛所軍制,其明軍數量高達120萬,到了臨終前兵力達到了180萬,正是有了這群強兵,他大力反腐,也沒人敢出兵反叛。

到了永樂軍隊高達220萬人,主要還是明軍戰事頻繁,而明軍的戰鬥實力逐年下降,不過此深有不少軍戶逃走,因此總兵力並沒有這麼多,應該在200萬左右,到了明英宗時期,兵力號稱多達280萬,不過朱祁鎮率兵50萬卻被2萬瓦剌軍隊打敗。如此來看,50萬是個虛職,最多也就十幾萬兵力,這樣來看,280萬軍力,真實人數應該在100萬左右。

2、江南兵力空額太多,和平年代明軍的戰鬥力大大下降,各個安逸享樂駐紮在各地的軍隊空額現象眼中,特別是江南地區空額率高達70%。而嘉靖執行海禁後,倭寇不滿,發起了對明朝的攻打,這些人的實力強橫讓明軍節節敗退。當時70多倭寇攻打南京,南直隸號稱有12萬大軍,結果官兵卻讓百姓過去抵抗,實際上兵力只有7000多人,他們的戰鬥力太弱,能打敗就見鬼了。而5萬倭寇對明朝騷亂,其實這些隊伍中有很多都是東南沿海的商人,他們對海禁政策不滿,沒有了營收後,轉而自稱是倭寇和關軍廝殺,說到底還是嘉靖帝斷了後路,他們不得不防!

以上就是我關於明朝也算海洋強國,為什麼倭寇能夠如此猖狂作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醫李友


主要是沿海軍隊的主官們都進行明為*經商*實為*走私*活動,而且同倭寇們有千絲萬縷的利益瓜葛。軍官們沒有精力和心思抓軍隊的建設和管理,所以軍紀渙散,軍隊長期缺少訓練,根本沒有戰鬥力,下面詳細的介紹一下。

嘉靖帝年間,日本有一批由破產農民、城市失業的流民、失意的武士和破產的商人們組成的海盜集團,經常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燒殺搶掠,他們和中國的海盜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到中國沿海地區很多城市公開殺人搶劫,由於其中日本人居多,所以明朝政府把他們稱為*倭寇*。

公元1553年,大批倭寇侵略中國的沿海地區,接連攻打了十幾個城市,明朝的統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在明朝權臣張居正的舉薦下,朝廷把戚繼光調到浙江,命令他負責剿滅倭寇。

戚繼光出身軍事世家,從小喜歡學習兵法和武功,少年時就練就了一身好武功,17歲就參加了軍隊,在軍中是屢建戰攻。這次倭寇入侵,他發誓一定要剷除倭寇,報效國家。

他到浙江後,通過很長時間的微服私訪,發現當地的很多主政的官員和軍隊裡的一些軍官,同海盜倭寇們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所以當地的駐軍訓練廢馳,軍紀渙散,根本沒有戰鬥力。

他決定招募新兵,把原來的軍隊都解散了,當時浙江沿海地區的老百姓們被倭寇害慘了,都憋了一肚子氣,早就想殺倭寇們替親人們報仇,一聽說戚繼光在招兵打倭寇,大家都紛紛報名參軍,很快這支軍隊就招募了近5000的新兵。

戚繼光嚴格訓練這支新軍,平時經常和士兵們交談,教育他們英勇殺敵,報效國家。戚繼光根據江南水鄉的特點,創造了一種*鴛鴦陣*的陣法。就是每12個人為一組,前面的人為隊長,後面的兩個人拿盾牌,兩個人拿大竹子(竹子的頂部削的非常尖銳)做的兵器,4個人在盾牌的掩護下拿長槍,後面的拿火筒,最後的是伙伕。這種陣形靈活多變,長短武器相互配合,殺傷力很強,在大軍作戰中殺傷力很大。

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台州,戚繼光率領大軍前往台州圍剿,那些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倭寇被*鴛鴦陣*打得潰不成軍,狼奔豕突的逃跑了。有的跑到大船上躲了起來,戚繼光又用火炮打擊,倭寇們紛紛投降,此戰一共消滅倭寇6000多人。這一戰打出了明朝軍隊的軍威,倭寇們把戚繼光領導的軍隊叫*戚家軍。

後來,戚家軍在福建仙遊又消滅了2000多倭寇,勝下的幾千倭寇佔據漳浦蔡丕嶺,憑藉有利地形死守。戚繼光是親自率領大軍攀登上懸崖,倭寇們是被打個措手不及,很多倭寇都掉到懸崖下摔死了,此戰共打死倭寇近萬人。過了幾年後,明朝沿海地區的倭寇都逐漸的消滅了。


隱者康司馬


明朝是海洋強國這個說法不準確。應該說,永樂時期的明朝,才是海上強國。

下面咱們說說,倭寇為何猖獗。

倭寇是烏合之眾?

把倭寇提升到軍事角度來說,有人也許會不同意。一直有人說,倭寇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這麼說的人,應該沒有仔細的瞭解過當時倭寇的戰鬥力。要說海盜是烏合之眾當然沒問題,但是,倭寇絕不是。

大明1555年,有一股四五十人的倭寇,掃蕩了半個南方,直接搶到了南京城下,想搶誰搶誰,當時的明朝,號稱有守軍二十萬,還是沒遏制住這幫倭寇。有文記載:《明史·日本傳》“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後有人統計這夥倭寇造成的損失:橫行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

由此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乏戰鬥力驚人的。很多都是在日本內戰中敗陣下來的武士,雖然戰敗,但是畢竟經過戰爭歷練。有實戰經驗啊。

而且,有資料顯示,當時的倭寇,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伙。而且還有戰術。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中有記載:餘數年百戰,但見諸賊居高臨險,坐待我師,只至日暮,乘我惰氣而出。

也就是說,先採取守勢,等對面官兵的氣勢下來了,再伺機而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倭寇是有組織有戰術的軍事組織,而不是一群流氓,烏合之眾。

明軍才是烏合之眾?

那麼,當時,明朝的軍事情況如何呢?

明朝號稱常備軍 二百多萬。按道理,用人堆也堆死倭寇這5萬多人了。但是,仗不是這麼打的,也一定不能這麼算。

明朝當時的常備軍是軍戶制。什麼是軍戶制,就是說這一戶家庭裡,要保證出一個老爺們去當兵。無條件的。

明朝的備軍,就是根據這個軍戶的數量統計出來的。但是,由於當時軍人轉業後的待遇實在是差,在加上戰爭死亡率高,所以,這人數。根本就是書面上的。

就算有些人去當兵了,由於長年沒戰事,沒徵用過,所以,個別的都讓人指派幹別的了,還有甚者,借人給自己家當奴僕去了。嚴重的地方,守軍人數百之一二就不錯了。

就是這種守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所以說,當時,可用的兵,沒有那麼多。戰鬥力也是不行。

再有,明朝當時的武官沒什麼地位。作戰指揮員的水平普遍較差。由於政治黑暗,很多都是關係戶。

即使通過正經渠道考上來了,當時對於武官的筆試要求,只是會幾個大字就行。這是當時文官集團的小貓膩。他們不想培養出能文能武的全才。聽話會打仗就好。

所以,當時想找一個懂策略謀劃的作戰指揮家,比較難。普遍水平低下。

雖然難,但也不是沒有。即使兵夠將足,還有一個問題得解決——糧草軍需。

當時根據制度,部隊的軍需是由中央統一配發,但是這個統一,是再由中央攤派給下面的各個政府機構。

舉個例子,張三軍隊需要3000石糧。由浙江下的8個縣城給湊齊,每個縣城多少多少。可是,到了送軍需的時候,不是他沒有,就是他不夠。最後這3000石,能收上來多少。得看人家意思。

所以,還想馬兒跑,還不給吃草。這當時明朝的軍事體制,烏煙瘴氣。當然,整個朝庭,也是被政治鬥爭搞的烏煙瘴氣。

題外話, 戚繼光,是如何勝的呢?

戚家軍這個就不介紹了,就算不知道戚繼光是明朝的,也知道由戚家軍這一說。我們就看看,戚繼光做了什麼?

首先,戚繼光為帥,這個將領水平不夠的問題解決了。

其次,戚繼光申請招兵改革,他專門招農村出來的志願兵。就是心甘情願來打仗當兵的人。並對他們進行道德政治改造。讓他們懂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之類的道理。並且,儘量保證軍需糧餉的按時供應。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提到過:戚繼光的二兒子因違反軍紀,而被他殺了,以正軍法; 可見,他的軍紀之嚴。逃兵?不存在的。

最後,戚繼光改變作戰方式,創立鴛鴦陣。戰法剋制,大打的倭寇是四處奔逃。

當然,戚繼光將軍的所作所為當然不僅僅只有這些。我們只是粗略的看一下。正是這麼多的改革,才讓戚家軍成為了抗倭英雄。才讓倭寇聞風喪膽。

見識有限,如有不對之處,望批評指正。


姑蘇表哥不慕容


認真讀大明王朝1566,你會知道當時官商勾結,大作海上貿易,大家有錢賺肯定是睜隻眼閉隻眼,這些倭寇都是海盜帶回來的,都為為大海盜頭子汪直、徐海賣命的。當時日本處於它們國家的戰國時期,這些失敗者的手下在日本待不下去了,只好出海營生,結果碰到了海上霸王汪直和徐海這兩支艦隊,都被收編了,海盜就是以搶劫衛生,靠了岸搶沿海居民,搶完就跑,這些倭寇不是一般的倭寇,大都是武士或浪人,都生懷絕技,不好對付。最後還是被胡宗憲和戚繼光幹掉了。其實明朝海軍是當時最強大的艦隊,參考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鄭和艦隊軍士比南洋一個國家士兵還多。厲害吧,絕對的超級艦隊,相當於現在的美國航母艦隊。


新說點評


首先,我不認為明朝是海洋強國,對明朝而言,最出名的莫過於鄭和的無敵艦隊,但是這個艦隊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打仗,雖然艦隊十分龐大,但是如果真的用來實戰,效果有待評估。宣德時期,鄭和進行最後一次下西洋,這個艦隊再也沒有出現過歷史舞臺上,此後明朝基本沒有進行過什麼大規模的海戰,也沒有組建什麼像樣的海軍,對付倭寇的方法,也都是趁其登陸進行圍殲。嘉靖時期,胡宗憲以俞大猷為將領組建為了水軍,征討汪直、徐海,結果根本打不過,還是靠徐渭的計謀,從內部瓦解了他們得以取勝。

其次,倭寇猖獗的原因有明朝的原因也有日本的原因。一方面明朝實施海禁,海上作戰能力較弱,缺乏抵禦海盜的能力;另一方面,適逢日本內亂,這些日本浪人在本國混不下去,只好冒險來明朝沿海討生活;再者,明朝內亂加劇,一些明朝本土人士藉機當了海盜,很多勢力較大的海盜團伙,領導人是明朝人,倭寇只是他們的打手。


文史並蒂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興為您解答。

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進行生死對決,此時的戰船分上下三層,高數丈(一丈是3.33米),而且每一層都可以騎兵在上面靈活走動,大的船容納3000人,小的2000人,這樣的戰船絕對是世界巔峰水平。朱元璋深感陳友諒戰船威力,在戰勝陳友諒後,按照陳友諒戰船的標準改良了明朝戰船。1405年,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出海,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出海船隻在陳友諒原有戰船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比陳友諒的戰船有過而無不及處。從這兩個事件來看,明朝不僅是海洋強國,更是海洋大國,只是為什麼倭寇如此猖獗呢?

明初形勢,朱元璋採取外交手段解決

明初,戰亂多年,由於明朝統治者忙於恢復經濟,工作中心全部放在國內建設中。當然,沿海地區安全也需要明朝政府負責,可是朱元璋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倭寇問題,所以派遣楊載一行七人出使日本,警告日本。

可是,朱元璋派遣使者之時,正好日本內部也戰亂不斷,日本南朝的良懷親王對於元朝派遣軍隊攻打日本之事耿耿於懷,他並不知道朱元璋與元朝的敵對關係,所以非但不接受和解,還殺了使者,扣留了楊載。日本的內亂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日本武士在國內待不下去,紛紛走上了倭寇的行列。此時,倭寇不僅是侵擾山東半島,連江浙、福建沿海也出現了倭寇,猖獗程度史無前例。

倭寇雖然猖獗,但朱元璋還是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此問題,所以派出了第二波使團,這一次使團也不辱使命,將朱元璋的意思與日本人交代清楚。當然,朱元璋也瞭解到日本的現狀,因此對外交手段解決倭寇問題產生了懷疑,開始加強海防,並且實行海禁政策,此時由於海防政策,倭寇也未能掀起大風浪。

朱棣的外交與清剿

日本的南北戰爭最終以北朝的勝利而結束,日本執政者主動清剿倭寇,派出使者與明和好,一方面為了緩和與明朝的關係,一方面嚮明朝納貢換取明朝的賞賜。由於日本和平時期持續時間較短,國內戰亂又導致倭寇侵擾明朝沿海地區,因此朱棣派出劉江清剿倭寇,經過望海堝一戰,日本的倭寇基本被肅清,此後百年間倭寇未敢侵擾明朝。

海禁政策再引倭寇戰亂

明朝海禁政策,受害最深刻的還是沿海地區商人,一旦正當途徑無法進行貿易,走私便開始盛行。無政府管理狀態下,一旦有人走私賺錢,其他人就會蜂擁而至,但蛋糕永遠都是有限的,所以走私者在海上建立非法武裝,武裝走私也成為了主旋律,亦商亦匪的倭寇成為主力。明嘉靖年間,倭寇又開始囂張,此時的倭寇已經不是真正的倭寇了,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中國人。嘉靖年間,還發生了日本使者“爭貢事件”事件,嘉靖皇帝頒佈了更加嚴厲的海禁誕生,這樣以來倭寇更加囂張。

明朝的商匪在海上不斷壯大,尤其是王直,掌握海上所有的倭寇,勢力不斷增加,此時很多日本人也為王直效力,倭寇在王直的帶領下,有計劃的侵擾明朝,但不至於無組織、無紀律,胡宗憲抓住王直後,被迫將其殺害,導致倭寇瘋狂報復,反而讓倭寇氣焰更加囂張。

嘉靖皇帝忙於煉丹,朝廷內政有嚴嵩把持,奸臣當道,殘害忠良、邊事廢弛、吞沒軍餉。同時,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越來越厲害,軍屯田他們都敢下手了,衛所軍丁被豪強勢家佔役,軍士不堪虐待紛紛逃亡。倭寇對於沿海地區的侵擾,也使得地方官員懼怕倭寇,不敢與之交戰。倭寇漂泊與海上,居無定所,即便是派出強大的明軍艦隊,也找不倭寇落腳點,往往是無功而返,這樣以來,反而又助長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因此即便明朝是海洋強國,對於倭寇之亂海上相當“頭疼”。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應了這句古話,囂張的倭寇被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消滅,換來了明朝沿海地區的安全。明朝也在張居正、高拱等人的努力下,調整了海防政策,開放一小部分地區,長久被壓制的民間商業活力仍然迸發出來,明朝迎來了久未的安定時期。


史海魅影


第一,海禁嚴格。

嘉靖二年(1523),日本兩個大名(諸侯)大內氏和細川氏分別派了使團來進貢,順便帶著特產來中國銷售。細川氏的翻譯宋素卿買通了市舶司(有點像海關)的官員,所以後到的細川氏反而處處受禮遇。大內氏使團對此不滿,於是索性在寧波作亂,史稱“爭貢之役”。而十三年前,居留在朝鮮南部沿海三浦(三個港口)的日本人爆發叛亂,被朝鮮平定,史稱“三浦之亂”。兩役之後,官方貿易基本斷絕,所以要想繼續貿易,就只能鋌而走險走私了。所謂的“倭寇”,實際上是武裝海盜和走私商人兼而有之。

第二、中斷海貿。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片帆寸板不得入海”的禁海禁商閉關鎖國政策。倭寇的劫掠自元朝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的軍事行動之後便已開始出現,零零散散的日本浪人以報元朝攻擊日本之仇為名,渡海襲擊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劫掠近海鄉村市鎮。但為何到了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當政年間,倭寇的劫掠活動突然變得更加猖獗了呢?明朝政府突然中斷了海外的貿易,導致那些在海上有大量商船的海盜,其實就是海上走私分子和明朝發生的一場將近二十年的戰爭。說白了,那些海盜也是明朝人,倭寇嘛,就是真正的日本人其實不多,大概佔其中的百分之十幾吧!主體的海坡那些海盜,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嘛,可以說是明朝內部的爭鬥。

第三、明朝戶籍問題。

明朝的戶籍政策有關,具體不在這研究,簡單講就是,你爺爺當兵,你爸爸也得當兵,你也得當兵。這聽起來有點扯淡的政策在明初對穩定國家起到了作用,但到了後期卻嚴重掣肘著國家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就是嚴重影響了國家軍隊的素質。戚繼光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通過治軍來抗倭的。

第四。日本國庫虛空。

國窮啊!窮的都沒褲子穿。倭國本就資源短缺,加上國內內戰不斷,物資極度匱乏,連個統一的政權都木有,為了填飽肚子,這些窮兇惡極的倭寇只能鋌而走險。想搶東西就要就要物色個有錢的主,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就當屬大明朝了,一水之隔的倭國當然是最清楚不過了。從元末時,海盜與倭寇就不斷襲擾我國的沿海地帶,只不過在嘉靖年間更頻繁了。

由於種種原因,於是“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日本戰國時代粉末登場了。這個時代是日本最為混亂和最為傳奇的時代。在戰爭中喪失家主的日本武士沒了下鍋的米,成了野浪人。戰爭導致無法謀生的漁民和農民,成為了飢寒交迫的流民。他們都要求生,反正爛命一條。下海做海賊成了不錯的選擇。武士沒飯吃,做了真倭寇,沿海流民也沒飯吃,也充當倭寇。


做你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明朝朱棣確實是雄才大略,讓鄭和七下西洋,中國此時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強國。

而中國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立國,相對於當時的王朝政府來說,主要稅收九成以上都是來自對國內的稅賦,而通過對外貿易的收入基本可以說是可以略去不算,加上這種貿易,都是以官方的納貢來指導,地方或個人全都沒有權力染指。


當時鄭和下西洋,只要隨去的人很多都是福建一帶的人,他們跟隨去了之後,知道了國內的物品帶出去和國外的貨物帶回來,所獲得的利潤非常的可觀。這很自然就會引起了民間個人結隊下西洋做貿易的風潮,早年由於明朝對海禁不嚴格,所以最早出去的人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財物。這種現象很快帶來了一股出海潮,這樣像福建,廣東,廣西等很多沿海地區都出現了出海做貿易。

這樣的人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群體,而且他們也從中獲利豐厚,成了沿海的富商,他們的貿易對象主要就是東南沿海地區和日本一帶。這些富商與國外的貿易商已經有了很強的利益關係,而大量的人跑出海搞貿易,很多田地就荒蕪了,加上也不有少的國外人員湧入沿海地區,這些人又不服從管理。而政府就是以這個來增加稅收的,這很大的影響明朝利益集團的反感,所以很快就引起當政者的注意,為了禁止這種現象。

到了明中後期,隨著大明政策的改變,維護大明的統治者的切身利益,他們很快就出臺政策禁止出海。這自己引來之前富起來的人,所以這些人很不甘心情願退出這樣獲利巨大的市場,就利用他們與國外利益勢力私運做貿易。

官方自然把這些人和國外勢力集團都歸成海盜來打擊,而日本那時也是處在一個亂世之中,很多破產的人不得不通過出海尋求發展。隨著這些人大量湧入,不斷掠奪沿海地區人民財物和殺害沿海民眾。

當時的政府除了加強打擊,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禁海來達到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