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的倭寇屢屢犯境,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嗎?

絕殺的騎士


明朝時倭寇屢屢犯境,其

主要原因不在朱元璋。

眾所周知,倭患始於蒙元末期,並貫穿整個明代始終,非朱元璋一朝所獨有,洪武年間的危害也不大,所以從時間節點來看:“朱元璋不是造成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

那麼朱元璋與這事有沒有關係呢,倭寇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分析。

一、國內原因

1、明代海禁政策。這一政策是洪武三年,為加強大明海防與禁絕海盜滋擾而制定,中間幾位帝王雖偶有鬆弛,但總的管控趨勢是越來越嚴,民間甚至“寸板不許下海”。

海禁政策,嚴重的限制了海內外的民間貿易,帶來了多種消極影響:一方面,民間走私活動開始氾濫,並屢禁不止。另一方面,大量靠海為生的人員集體失業,生活無以為繼,相約出海為盜,並與日本倭寇相勾結,為禍一方。明代中後期,這些人甚至成了倭寇的主力。

2、官紳勾結,裡應外合。部分官員暗中勾結鄉紳,以海禁為“商機”,藉助倭寇參與物品走私,謀取暴利;同時對抗擊倭寇的官員百般刁難,排擠非議。 這是一個實力異常強大的利益群體。為了逐利,甚至給倭寇通風報信,出錢出力,助紂為虐,使其有恃無恐。

3、東南沿海武備廢馳。說起明代,常聽到一句話“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這也一定程度折射出了明代國防重點在北方,以此相適應,軍隊精銳部署也在北方。至於東南沿海,承平日久,海防設施破敗不堪,戰艦也是數量稀少,沿海的軍隊,武器落後,缺乏訓練 士氣普遍不高,並時有逃亡。總之,海防的空虛,為倭寇的猖獗肆虐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國外原因

1、日本國內局勢及對外政策。 15世紀70年代到16世紀初,是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各小國間戰亂不斷。一些封建領主尤其是南方的封建領主,為了彌補戰爭所帶來的物資財力上的不足和滿足自己的貪慾。竭力支持、資助一些商人、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走私和掠奪。同時因為戰爭,日本國內各階層居民大量破產,生活困苦,急需外出“謀生”。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原始的倭寇隊伍出現了。

2、倭寇戰鬥力強悍。

後來的倭寇其實並不全是日本人,而是由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甚至中國沿海海盜聯合組成。故具備武器多樣,火器先進,地形熟悉等優勢 。另外倭寇採取流動作戰的方針,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和隱蔽性。其單兵作戰素質也相對高超。到了嘉靖年間,倭寇逐步變得正規化起來,有了比明軍更精良的火銃裝備,甚至有了規模化的建制。面對衛所制度下長期散漫的明軍,一度呈現壓倒優勢!

三、地理原因

打開東亞地圖,會發現中國海岸線呈一弓形向外突出,明代海岸線和今日海岸線主體部分出入不大。接近兩萬公里,冷兵器時代,這麼長的海岸線怎麼防禦,確實是個問題。當時的倭寇來自於海上,其運兵運糧相對於陸地更為方便,聞利則進,得手急退,陸上明軍追剿往往是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所以,地理因素,客觀上為倭寇的犯境提供了便利條件。

結語:倭寇犯境,始於元末,貫穿明代始終。儘管此事與朱元璋海禁政策密切相關,但也應該認識到,這非一人一時之作,需要結合國內外局勢及地理特點去綜合認知。


大風雲揚dfyy


當然,正是因為朱元璋開國初期對倭寇沒有進行堅決徹底打擊消滅,導致後來很長時間倭寇的屢屢犯境。

明朝時,朱元璋各項政治舉措還是做得不錯的。朱元璋本是農民出身,深知戰爭對老百姓的傷害,於是實行減少賦稅、大興水利、與民休息等利民政策。更因戰爭頻繁的緣故,中原人口銳減,土地多有荒者。朱元璋就下定決心從未被戰火波及的山西實施了大規模的遷移,史稱“洪武大移民”。在軍事方面,最主要的矛盾是北方的殘餘蒙古軍隊,故朱元璋把最主要的精力和軍力都用在了預防和征討蒙古軍隊上。對於日本及倭寇朱元璋還是輕視了,以至於養虎遺患。

十四世紀初,日本由於南北朝分裂,封建諸侯勢力割據一方,為奪得利益,相互攻閥。而被打敗的諸侯就把武士、商人以及日本浪人組織在一起而形成的一股以燒殺搶奪為生的賊寇,即倭寇,倭寇的出現導致沿海地區老百姓深受苦難折磨。朱元璋也幾次派兵圍剿,可倭寇見官兵就跑,等官兵走了又出來禍害百姓。使得朝廷一時還真拿倭寇沒辦法。也因為朱元璋建國時,就明文規定老百姓不得私自練武練兵,所以一時之間也沒什麼好辦法。

於是朱元璋派使節出使日本,嚴辭叱責。日本抓了一部分倭寇,釋放了被抓了的7箇中國人和被搶的物資,並向中國稱臣進貢。但是時間長了日本覺得沒有必要,進貢也是敷衍了事。後來一次倭寇進犯後,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永不來往,日本不準來中國貿易,禁止所有日本人來中國。並且將這樣的決定,列入對子孫的遺囑。然後和眾臣商討徵滅日本,因元朝征討日本時吃了虧況且海途遙遠鞭長莫及勝負難說於是就做罷。

按照朱元璋的實力和一貫做事風格,如果他知道後來倭寇愈演愈烈、為患巨大到威脅國運(曾經有一次倭寇幾攻至南京附近),那麼他肯定會調動主力精銳全力殲滅之。


劉文廣


在明朝時期,倭寇屢屢侵犯沿海邊境,其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日本倭寇的興起

在最開始,倭寇的主要組成人員是以日本本土的武士和浪人為主。到了元末明初,當時的日本正在處於“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政局非常混亂,諸侯林立,相互之間也是爭鬥不斷。而在這場爭鬥中失利的一些封建主為了恢復實力,便派出了大量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明朝的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以搶奪錢財。


二、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假如說朱元璋一開始指定“海禁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話,那麼其實“海禁政策”大大被地方勢力的奸佞小人所利用,而倭寇則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不惜花下重金收買了朝廷命官,最終令明朝的一些地方勢力加入到倭寇海盜之中,進而形成了“官倭勾結的倭寇集團”,更加肆虐的對沿海地區進行武裝掠奪,

所以由此可見,明朝時倭寇屢犯邊境,其主因是日本國內局勢導致的“倭寇形成”,而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在客觀上卻助長了“內外勾結”的倭寇集團。


草竹道人


導讀: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個人覺得明朝時期倭寇屢屢犯和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倭寇並不是從明朝時期才出現的。由於朱元璋實行的如下政策,個人覺得這些因素成為明朝中後期倭寇屢屢犯境的重要原因。第一、在日本桀驁不馴的情況下,列日本為不徵之國為祖訓;第二、近海政策,片帆不得出海;第三、斷絕日本的朝貢貿易。雖然倭寇盛行和日本國內政局動盪有一定關係,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才是都構成倭寇盛行的主要因素。



其實倭寇最早誕生於元朝時期,當時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報復元朝與屬國高麗聯軍對於日本本土的征伐。忽必烈時期元朝發動了對日本的進攻,戰爭雙方都得損失慘重。高麗軍隊對日本對馬、壹岐、松浦、五島等島嶼進行了殺伐,這些地區殘存的武士對高麗沿海以及元末的東南沿海進行襲擊。此時倭寇的主要特徵是以日本人為主,以復仇為主兼具掠奪財富。

按照《元史志·卷五十二》的記載: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江浙省言,請以慶元、台州沿海萬戶府新附軍往陸路鎮守,以蘄縣、宿州兩萬戶府陸路漢軍移就沿海屯鎮。

但是明朝中後期倭寇的主要特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的比例並不高;目的以掠奪財富為主。所以在明朝中前期沿海各省都設置了備倭軍,在於謙京城保衛戰時就曾經抽調山東備倭軍禦敵。到明朝中後期隨著倭寇犯境頻率增大,明朝誕生了專門的戚繼光、俞大猷等對抗倭寇的大將。究其原因,倭寇盛行與明太祖朱元璋的以下政策存在較大關係。


在日本桀驁不馴的時候列其為不徵之國

明朝統一初期萬國來朝,大明順利的接管了元朝的藩屬納入自己的宗藩體系。但是日本桀驁不馴,對待大明王朝遠沒有隋唐、宋朝時期的恭順和推崇。日本抵禦中原王朝的推崇似乎隨著宋末那場崖山海戰結束了。““元之盛時,外夷外貢者,至千餘國,可謂窮極天地,罔不賓服,惟有日本,倔強不臣。”明朝初年日本仍是“不服王化,冥頑如初”,日本天皇對明朝使者出言戲耍並予以殺害。

雖然明朝由於統一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元朝忽必烈遠征日本的前車之鑑確實對征戰日本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弄一個不徵之國來自欺欺人就不合適了。況且由於長期的戰爭錘鍊出就一批虎狼之師,源於江南的大明的水軍也很發達所以對打日本未嘗沒有一戰之力。徐達北伐需要的很多物資,不少都是通過海運完成的。所以當時明朝的水軍並不像後世那麼弱,否則也不會孵化出鄭和那樣龐大的海外艦隊。

況且日本只臣服強者,白江口之戰唐朝擊敗倭寇和百濟聯軍,讓倭寇數百年不敢西望中原。所以才有倭國對唐朝的推崇和臣服,唐朝的文化、習俗在日本廣為流行。和平從來不是靠躲避或者自欺欺人的不徵之國,沒有任何懲罰才讓倭寇逐漸襲擾東南沿海。


斷絕朝貢貿易

明朝實行的事禁海政策,所以大明與國外貿易基本上由宗藩體系中的朝貢貿易方式進行。而絲綢之路在明朝時期嚴重衰敗,所以各國與大明王朝的貿易更加依賴於海路。所以變相的貿易方式朝貢貿易就成為各國與大明的主要貿易形勢。但是由於胡惟庸案後暴露出“通倭叛國”,況且日本不想稱藩所以朱元璋中斷了日本的朝貢貿易形勢。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傳第二百十·外國三》記載: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賢還,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乃族賢,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

失去貿易權力的日本,從大明獲取必要的物品和財富的渴求客觀上推動了倭寇尋釁的出現。貿易收益遠大於農業生產,這在兩宋時期就已經得到了證明。但是朱元璋還是認為農業是明朝的根本杜絕了民間海外貿易,這就是著名的朱元璋禁海政策。



朱元璋的禁海政策

由於元末幾個割據政權爭奪天下時,盤踞江浙的張士誠、方國珍等政權獲得過國外商團的支持。再加上部分張士誠、方國珍的餘部撤到海外,隱隱有與倭寇合流的趨勢。一方面為了消除隱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胡惟庸案牽扯出的“通倭叛國”得大案;第三為了防備沿海奸民與倭寇勾結,所以朱元璋乾脆實行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禁海政策。


從兩宋開始海外貿易就已經非常發達,海外貿易的賦稅更是支撐了元朝的經濟的繁榮。所以明朝的禁海政策相當於自縛手腳,完全依賴農業稅收客觀上使明朝賦稅始終處於捉襟見肘的地步。所以禁海政策其實與禁止日本朝貢貿易如同兩個互為補充的規定,從官方和民間兩個層面關閉了對日貿易的大門。

而明朝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在日本有巨大的需求,這個可以從日後日本為爭奪嚮明朝的朝貢權大打出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正常貿易通道被關閉自然會催生倭寇的走勢貿易。當走私無法獲取足夠的利潤時,倭寇就開始操起老本行,開始劫掠東南沿海。所以從這方面說朱元璋的禁海政策確實對於防止倭寇來說有點飲鴆止渴的意思。雖然大明在建國初期暫時壓制了倭寇的襲擾,但是也導致中後期倭寇的屢屢犯境。


小結:

無論處於什麼目的,朱元璋實行的禁海政策和阻斷日本朝貢貿易確實造成了對日本的打擊。正常的貿易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加上日本戰國時代造成了生存困境都催生了明朝中後期的倭寇屢屢犯境。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倭寇對於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在元末即已出現。不過在明代中期嚴重氾濫,確實和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極大關係。

雖然中國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也鬧過倭寇,但是其規模和廣度都遠遠不能和嘉靖倭亂相比,之所以嘉靖年間的倭亂鬧得如此厲害,就在於其參與者多為中國人,並得到了部分沿海居民的支持。

倭寇的成分,古人早已是記載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日本傳》裡就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專業書籍《籌海圖編》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頭目,這些頭目全都是明朝人。現代學者陳懋恆的《明代倭寇考略》,更是彙集了數十種史料和地方誌,對倭寇的成分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而在本書中,倭寇的頭目依然主要是明朝人。

其實,當時沿海居民之所以樂於落草為寇,與日本人勾結,並非是由於他們秉性奸猾,而是實在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斷了他們的生路,讓他們無法養家餬口。就以倭亂最為嚴重的浙江為例,浙江是個什麼情況,俗話說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貿易為主的發展模式。所以倭寇的屢屢進犯還是和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因為他海禁造成的。

明初朱元璋因為其對沿海居民支持張士誠的憤恨,再加上其偏向農業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不僅給江浙兩省施以重稅,而且還厲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這讓素來以外貿商業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貧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開始鋌而走險出海走私。其中膽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樣,成為稱霸一方的大海盜。


戰鬥大黃蜂


大明一朝,“倭寇”犯境時有發生,應該說倭寇屢屢犯境,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時候,倭寇就在東南沿海騷擾不斷。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但日本卻將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殺掉了,但這都被火爆脾氣的朱元璋忍了下來!那朱元璋為何沒有派兵攻打日本?史書記載,劉伯溫認為明朝剛剛建立,國家急需休養生息,而且劉伯溫認為日本只是個一個小小的國家,對明朝的構不成威脅,如果發動對日作戰,勞民傷財。

朱元璋聽從了劉伯溫的意見,只是將日本列為“不庭之國”,永遠不許日本前來明朝貿易。

而且朱元璋認為當時的日本就是跳樑小醜,不用理他!因為倭寇在沿海不斷襲擾,朱元璋便下令“寸板不許下海”,施行海禁政策。

因此明朝時的倭寇屢屢犯境,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的“寸板不許下海”!


大江侃歷史


誠邀!這裡是@雜談會客室,明朝倭寇屢屢犯境,明太祖朱元璋要負主要責任。

①倭寇為什麼侵擾東南沿海?

②朱元璋又是怎樣應對倭寇的侵擾呢?產生了什麼影響?

③倭寇怎樣被消滅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倭寇為什麼侵擾東南沿海

其實早在唐朝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倭寇就有盜搶百姓的案例,那時大多發生在海上,說白了就是一些亡命之徒的海盜。

但是到了,元末明初,日本島內正值內戰,大批浪子武士湧向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打家劫舍逐漸形成了組織嚴密的倭寇集團,加之元末明初中原政權動盪,更使得倭寇肆無忌憚越發猖狂。

【倭寇掠奪百姓】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片甲不得下海”

要說咱們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位有仇必報的狠角色。因為其對沿海居民支持張士誠的憤恨,再加上其偏向農業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不僅給江浙兩省施以重稅,而且還厲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讓素來以外貿商業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貧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開始鋌而走險出海走私。

《明史·日本傳》裡就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由於利益關係,明朝時期倭寇和沿海的部分居民甚至是官員,結成了盜搶利益集團。部分居民負責打探情報傳遞訊息、倭寇負責具體搶奪,當地官員不僅睜隻眼閉隻眼,而且虛張聲勢還能套取國家抗倭資金。所以自有明以來倭寇侵擾總是尾大不掉,成了邊防漏斗……

所以歸根,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朱元璋的“海禁政策”。那可真是官逼民反,老百姓都沒有生計了,那隻能鋌而走險,充當海盜勾結倭寇。就好比今天利比亞為什麼海盜多,就是國內動盪民不聊生,倘若國家太平真正亡命之徒沒幾個。

後記:倭寇怎麼被消滅的?

明朝隆慶年間終於決定開放福建月港作為試點地區進行通商。由於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那些沒有了明朝人支持的倭寇也很快被俞大猷、戚繼光等人迅速剿滅。倭亂平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戚繼光將軍的英勇善戰,而是朝廷順應時勢的開關政策,既然能夠合法的賺錢謀生,又有誰會去冒著殺頭的危險,做海盜呢?

所以說,“宜疏不宜堵”永遠是治國安邦的至理名言。



【明軍與倭寇海戰】

以上僅僅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斧正!~

喜歡記得支持 關注 哦~~


雜談會客室


明朝時期,尤其是中後期倭寇屢屢犯境,其實和朱元璋聯繫很小,甚至說是沒有聯繫。

朱元璋發佈了“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雖然阻隔貿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後世人如何去執行它,另外朱元璋的禁令只是針對民間私自貿易,而對勘合貿易(各沿海省官方進行的貿易)並不在禁止之列。另外倭寇雖然是指代日本海盜,但其實中間夾雜的大部分是中國人,比如影響較大的汪直、陳東、麻葉,都是破產海商或是有其他原因不得不遠走他鄉的避禍之人。

明朝時期倭寇屢屢犯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來說,日本處於戰國時代是主要原因。大量失敗大名手下的流浪武士和士兵為了生存,淪落到只能以搶劫為業。搶劫的對象必然包括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

其次來說,江浙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是次要原因。經濟發達財富增加就必然招致海盜的侵襲,而另一個結果就是大量破產商人的出現。破產商人、逃犯等在中國大陸呆不下去的人為了尋求生路而逃往日本,反過來侵襲中國沿海地區。

最後,鄭和下西洋宣傳天朝大國的同時使東南亞和日本人認識到了明朝的富庶,而同時滋生了中國人“唯我獨尊”的思想。嘉靖年間“寧波之亂”,葡萄牙商船隊入侵併發生了屯門之戰和西草灣之戰,沿海地區陷入治安危機。明朝政府對此的解決辦法是強化朱元璋“片板不許下海”的政策,這直接導致了和海外有聯繫的行業(造船業、漁業、海外貿易業、手工業)陷入危機,失業的人民被迫成為海盜以謀求生路。

倭寇的入侵與朱元璋實無必然聯繫

如前所述,朱元璋“片板不許下海”的政策並非禁止一切海外貿易,而是希望由政府壟斷對外貿易以獲得鉅額收入。實際上,朱元璋時期在寧波、泉州、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以經營對外貿易就是典型的例子。

倭寇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國際角度看是由於日本處於戰國時期,經濟凋敝而滋生大量破產武士和浪人。從國內角度看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破產商人和人們對財富的更多追求,間接導致倭寇問題的產生。


物質文化史


明朝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明朝時國威強盛,驅除韃虜百戰百勝,鄭和下西洋充分體現了明朝的強大。在思想、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處於當時世界頂尖水平。“大明疆域,遠邁漢唐”足以證明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

明朝強勢立國,勢力所達令敵聞風喪膽。為何倭寇敢於侵犯並愈演愈烈,倭寇又是怎麼促成的?

元朝末年時有少數倭寇趁元朝勢力日漸衰落,頻繁在東南沿海襲擾。當時的倭寇是少數的日本武士和浪人組成,主要是為了報復元朝和高麗聯軍對日本本土的征伐。

那麼人們不禁會問,以明朝強大國力為何對區區倭寇束手無策,在立國初期己經壓制倭寇的情況下,依然受到其長期襲擾?其實跟明太祖朱元璋實行與其大國地位自相矛盾的政策有關。

1、朱元璋對己露出桀驁不馴苗頭,屢屢侵犯東南沿海的日本過於輕視。仍把其列為“不徵之國”作為祖訓。其實自崖山戰役後,日本人對待明朝時,雖然表面表示臣服,內心卻失去了對明朝的敬畏,沒有漢唐時期的恭順和祟尚。把當時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未免有些自欺欺人。

還有對寧波爭貢事件的縱容,對日本朝貢使團在寧波府放縱,沒有及時派出軍隊鎮壓,助長倭寇的囂張氣焰。本來朝貢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重申各國的秩序,樹立宗主國的權威。

2、明朝為了凸顯國力強盛,彰顯宗主國的大國風範。對待前來朝貢的藩屬國,經常回賜朝貢禮物數量數倍的物品。並且為了遠播天朝美名,普惠番邦外夷。朝廷還會花高價購買朝貢使團帶來貨物。使朝貢變成為有利可圖貿易,使各朝貢國常以朝貢來獲取暴利。各朝貢國不是因為敬畏,而是為了利益來朝貢。從而使朝貢外交演變成朝貢貿易。

這種制度促使日本國內各方勢力,為了爭取來明朝朝貢的權利大打出手,從而引發寧波爭貢事件的發生,最後導致明朝斷絕與日本的朝貢貿易。

3、明朝初期因為忙於南北征戰外部列強,需要大量物資。沒有對盤踞在東南沿海的元朝殘餘舊部和地方勢力及時肅清。日本國內也處於南北戰亂時期,生活物資匱乏。由於明朝斷絕了與日本的朝貢貿易,人們只能從民間貿易來獲得明朝的大量物資,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當時東南沿海要比內陸地區貧窮,日本國內的需求促成了民間海上貿易興起。人們紛紛從事海上貿易,當貿易的利益遠大於農業生產時,利慾薰心導致有人挺而走險,走私和貪汙腐敗現象普遍存在。但朱元璋的小農意識,仍然堅持農業是大明的根本。終因胡惟庸案牽連出“通倭叛國”大案震驚朝廷。為了防止奸民和倭寇內外勾結,加快了明朝禁海政策出臺。

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的執行,使日本失去了與明朝官方和地方的貿易權。客觀上推動了日本釆取更加野蠻的方式來獲取明朝的物資和財富來滿足其國內需求。

明朝之所以被倭寇長期襲擾,跟朱元璋實行的這三大政策是分不開的。如果在朝貢問題上能正確處理宗主國與朝貢國的關係;在寧波爭貢事件上及時鎮壓不縱容;不執行禁海政策上自縛手腳,釆取開明的貿易政策。以及不把己經桀驁不馴的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條祖訓。以當時明朝的軍事實力,討伐日本應該不是問題。白江口戰役會再次呈現,倭寇現象也許只曇花一現。不會困擾明朝兩百多年,成為明朝永遠抹不掉的傷痛。

歡迎指導!!!


殷示激情


和朱元璋海禁政策有很大關係(原創純手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我們透過倭寇現象看本質原因還是一個字“利”。

根據史料,倭寇,主要指日本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

那麼我們看13世紀時日本的經濟狀況是什麼樣呢?根據史料記載這段很關鍵“13世紀末當時日本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得以獨立發展,但尚不發達。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需要和中國貿易供給。當中國貨物缺乏時,價格大漲。如絲每百斤值銀五、六兩,而在日本其價格是在中國的十倍。這種現象,刺激了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紛紛競向中國貿易”。看到沒有,把中國的東西運回日本絕對的暴利!

但是偏偏如此一本萬利的生意,確碰上一隻攔路虎。明朝實行了幾百年的祖制海禁政策。對於日本的那些大名支持的商人來說,正常的貿易不能滿足,那我只好搶了。正好碰上日本亂世,大量失意流浪的浪人武士和商人一拍即合,就幹起了搶劫的黑市生意。

還有一個原因,和中國的商人開始勾結。以倭亂最為嚴重的浙江為例,浙江是個什麼情況,俗話說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貿易為主的發展模式。明初朱元璋因為其對沿海居民支持張士誠的憤恨,再加上其偏向農業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不僅給江浙兩省施以重稅,而且還厲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這讓素來以外貿商業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貧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開始鋌而走險出海走私。其中膽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樣和倭寇勾結在一起,成為稱霸一方的大海盜。

根治

隆慶開關(1567年),隆慶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於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倭亂很快就平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