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佩紫,菊簪黃"——探析宋代簪花文化,男子也帶簪花?

宋代的審美一直以極簡風出名,不管是當時的山水畫還是彩瓷裝飾,

都有一種清冷高雅的淡漠感,但除了極簡風之外,宋朝人也有喜歡的豔麗之物,說起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宋代人對鮮花的執著喜愛

在宋代每到夏天人們都會自發的舉行"花朝節",意為給鮮花慶祝生日。當時的花朝節幾乎萬人空巷,是難以想象的佳節盛會。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民眾,在這一天都會帶上鮮花,沉浸在大街小巷的花香之中,《夢粱錄》中有詳細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宋朝人對鮮花的喜愛已經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不管是什麼人家,在鮮花面前都是如痴如醉。

本文就要通過各種歷史記載,向大家展示宋代人對鮮花的熱愛之強烈

一、宋人的簪花場合

1、典禮

作為主要裝飾品,鮮花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被人用作各種慶典儀式的裝點,在宋朝這種利用尤為強烈。

在結婚典禮之時,宋代新郎往往會“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就算在如今許多地方婚慶舉辦之時,新郎依舊會身披紅綢帶著金花

除了結婚簪花之時,宋代還有一種“簪戴”的說法。在南宋時期,皇帝給大臣賞賜的鮮花,按照品級分出不同的差別,“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鮮花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了各方各面。這種佩戴鮮花的習俗在宋代廣泛流傳應用,成為了當時朝代一個極具特色的表現象徵。

2、宴會

佩戴鮮花的習俗慢慢發展,很快便在民眾的生活裡面普及起來。不僅是皇室貴族,就是普通民眾,在舉行宴會的時候,也會用鮮花裝飾自己打扮自己。除了少數遇到災難瘟疫家中喪事情況之外,人們都會選擇簪花。

在某些情況下簪花也成了人們心情愉悅平和的一種象徵,顏師魯曾經前往金國出使,金國人強令他在自己的宴席上帶花,想以此向公眾昭告南宋使臣臣服,但顏師魯堅決拒絕,不管對方怎麼威逼利誘,都是一身素雅,不曾有任何鮮花裝飾

除了金國的宴席之外,在宋朝自己的宴席中,皇帝也會給有功之臣或是寵臣賞賜鮮花,在接到這個賞賜之後,人們要“謝花再拜”。在宋代收到賜花其實是榮耀的象徵

,有些十分名貴的花種只在皇宮的花房裡面培育,在民間無法見到,而這些花往往會被皇帝拿出來當作賞賜工具,罕見稀少。

3、節令

古代中國人一直非常注重節氣,植物的變化也被人們和天氣變化聯繫了起來。因此在不同的季節,人們會選擇不同的佩戴鮮花,在春季人們往往會佩戴海棠

端午節會佩戴茉莉秋日則會將菊花放與鬢邊

不管是在什麼節令裡面,人們都少不了對鮮花的利用。在紅樓夢之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時候,她也曾經借簪花以示自嘲,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也喜好花兒粉兒,作為社會貧農階層的劉姥姥都接觸過簪花,其普遍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二、宋人簪花的意蘊

1、國家喜慶的象徵

前文我們提到,簪花是宮廷宴會的一種禮儀形式,在重大的宴會集會上,人們都會用鮮花來打扮自己,以此追求美觀。

除了宴會之外,在接待外國使臣,慶祝學子高中時,人們都會簪花入場,宴席的主辦者更是會給來參加宴席的賓客準備鮮花佩戴。"三月春光,上林池館,西都花市",花已經被人們和春日暖陽緊緊的聯繫到了一起。

2、傲岸獨立人格的象徵

在某些時候,花朵已經不侷限是一種單純的裝飾品,它被人們賦予了一種人特有的精神情感。許多學子士大夫把簪花看作是一種表現自己個人情感品格的手段

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借鮮花表達自己個人情感的才子,他認為,自己佩戴鮮花並不是為了裝飾外表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獨立的人物性格,是風流瀟灑的表現特點,"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幹。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隨意特立獨行之意伴隨著簪花這一略顯嬌俏的舉動,立刻就顯得生動形象化,讓人看了不禁會聲一笑,為其詩句中的灑脫所感慨

除了黃庭堅之外,大名鼎鼎的蘇軾也是愛花之人。別看他平常寫的詩詞大多是豪邁之風,但是提起鮮花,他也是喜愛非常。“人老簪花不自羞”,人容顏老去,本該不再追求外在美觀修飾,但蘇軾卻偏偏要繼續簪花,不理會社會的固有認知思想。這種喜愛花朵不顧外人看法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表達自身特立獨行的手段,和黃庭堅的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被人賦予了個人情感的鮮花立刻就靈動起來,似乎變成了能夠體諒佩戴者心思的友人,溫婉秀麗又有一種張揚的美。

3、惜時懷人、乘時歡愉的象徵

歐陽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白髮戴花君莫笑,六麼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在春日裡,歐陽修連同友人一同划船遊玩,頭髮花白卻依舊要帶著鮮花,身上洋溢著灑脫歡快氣息。

簪花能夠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歡愉,和友人一同遊樂,更是將快樂發揮到了極致,兩者搭配起來相得益彰,也算是錦上添花。在這種情形之下,"簪花"也不僅僅是外出遊玩的一種裝飾搭配,而是變成了和友人歡暢時候點綴上去的閃光。同時人們也借鮮花表達了及時行樂,不讓時間匆匆流逝的珍惜之意,格外瀟灑。

三、男子簪花的習俗

在古代各類作品之中,我們常常會認為鮮花是女子佩戴的專利,女子們在佩戴珠翠之外,往往會用鮮花來增加自己的嬌俏魅力,花朵也常常被用來比喻美人,飽滿的花瓣和女子嬌豔欲滴的臉蛋相稱,格外的具有感染力。

但其實鮮花並不是女子的專屬裝飾。在宋代,男子對於鮮花的喜愛絲毫不亞於女子,在簪花文化中男子所做的貢獻更是不能忽視。

1、簪花的主要原因——重陽節

在宋代,社會上文化氣息極為濃厚,尤其是在不同節日的慶祝儀式上,人們更是想盡花招進行創新,就拿重陽節這一天舉例子,當朝的統治者格外重視這一節日,每到9月9日,官府便要放假,所有的人在這一天都必須登高望遠慶祝重陽

除此之外,人們還要佩戴菊花喝重陽酒,同時插茱萸草,儀式感極強。《乾淳歲時記》:“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且以菊糕為饋。”這些記載中的傳統流傳到了今天,依舊為我們後人所效仿。

其實重陽節這一節日並不是在宋代興起的,它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並且在晉代人們就有帶茱萸草的習慣,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古時候人們認為,茱萸的氣味到了秋月便會濃烈起來,如果佩戴在身上就有去除邪碎,保證健康的功效。

2、簪花的種類

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幾位主角個個都是好漢,但就是這些滿腔熱血的男子,也各自有著喜歡佩戴鮮花的習慣。“短命二郎”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鬢畔常簪四季花”,就連這些大大咧咧刀槍下搏命的男子都有著這麼多的鮮花佩戴種類,更不用說普通的民眾了。

夢梁錄》就曾詳細記載“是月春光將暮,百花盡開,如牡丹、芍藥、棣棠、木香、酴釄、薔薇……賣花者以馬頭竹籃盛之,歌叫於市,買者紛然”,讓洋洋灑灑數十種花朵種類,實在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出當時鮮花培育種類之豐富,人們對鮮花的利用方式之廣泛了

面臨這麼多選擇,難怪宋朝人民會對鮮花念念不忘,將其變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方式。

3、簪花的意義

鮮花在綻放的時候,往往會有美麗的身影和宜人的香氣,而這兩種特質搭配在一起,人們心中的它便成了美好事物的代名詞

,充滿著馥郁的植物又嬌嫩又豔麗,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審美的花朵,正因為美麗和豐富,它成了最常出現在人們筆下寄託情感的意象。“彼採蕭兮”“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些詩句無一不是用花朵來代替情感情操

並且有些花朵因為其綻放節氣時令的原因,還會擁有獨特的意義,比如說飽滿鮮豔的牡丹就會被人們認為是花中之王,其他的鮮花也各自擁有著各自不同的代表含義

在這些花朵所代表的意義面前,皇帝便把它們當成了賞賜大臣的政治手段。在宴會典禮上,皇帝將不同的花朵賞賜給臣子,其實並不是單純的想彰顯皇家威嚴,更多的還是想以此拉近君臣關係,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罷了

四、結語

花朵古往今來,都是人們審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算是今日,不同的花朵也被我們寄予了不同的情感,玫瑰往往被用來代表愛情,而菊花則往往被人用來哀悼。探究古人鮮花利用的不斷創新發展過程,這也是對古人審美生活的一種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