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90後崛起

戰“疫”,90後崛起


2020年3月8日,全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降到了50例以下。


這一天,武漢人紛紛在朋友圈曬出愛心菜拼圖,武漢大學向全體援鄂醫療隊員發出了 3 年免預約賞櫻的邀請。


沉悶了 40 多天的中國,隨著春天的腳步,氤氳出許多明媚的色彩。


這一天,中國青年雜誌新媒體發佈了“親愛的你,三八節快樂”的報道,裡面的9位年輕女性都是此前推出的“戰‘疫’青年 封面人物”。


她們,是眾多在一線抗疫的 90 後中的一員。


據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透露,在全國4萬多名支援湖北醫務人員中,有 12000 多名 90 後、00 後的年輕人,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價值。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過去的“小皇帝”、小蘿莉,今天已成長為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成為了國家的希望。


2003 年,非典爆發時,他們還懵懂無知。


2008 年,汶川地震時,他們尚青春年少。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時,他們說“是時候出一份力了”。


他們,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


四天三夜,騎行了 300 公里,24 歲的社區醫生甘如意說:“醫護人員就像士兵一樣。病人來了,醫護人員就要衝到一線。”


大年初一,湖北蘄春的護士陳阿香抱著 2 歲的孩子,輾轉多省,步行 80 公里歸隊抗疫。她說:“少一個就少啦。”


1990 年出生的方艙播音員華雨辰,用行動宣告:“我們自己的城,我們自己守。”


他們,在人民需要時捨生忘死。


1 月 15 日,29 歲的住院醫師夏思思剛下夜班,接到任務,便折回醫院參與救治,從此再沒回來,留下年僅 2 歲的孩子。


29 歲的醫生彭銀華,拼命工作,偶爾也會打打遊戲,去世前,還沒有來得及舉辦婚禮。


1996 年出生的護士李慧,冒死請戰:“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做研究,攻克病毒。”


26歲的山東援鄂隊員王冰在湖北黃岡和救命恩人並肩抗疫,他把這份捨生取義理解為薪火傳承。


“擺渡人”90 後鄭能量立下了生死狀:把我的骨灰無菌處理後灑在長江裡……


他們,在社會期盼時扛起責任。


1991 年出生的工地技術員黃甜,用半個月奮戰,和幾千位同伴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29 歲的工程師張積財,用一個個指標數據扛起了為前線趕製“戰袍”的重擔。


95 後乘務員楊穎頂班上崗加入青年突擊隊,組長為她點贊:“關鍵時候,能站出來,敢扛責任。”


他們,將承受苦痛視為成長啟蒙。


經歷了生死 22 天,武漢青年邵勝強體會同胞就是“在最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保護你的人”。


在武漢待產的準媽媽田丹英,感到“人生之所以豐滿,是因為成長路上的風雨和泥濘,填補了陽光照不到的縫隙”。


堅守在村莊抗疫的一位 90 後,在孤島上看到了煙雨濛濛的希望,“作為青年,在這個時代,要學會成長和擔當”。


一位 90 後教師開啟網絡直播時告訴高三的學生們:“在十七歲的年紀,生活與歲月給予你們一堂生動的示範課——人生的習題紛繁,但溯其根底,卻終歸一題:你將成為怎樣的人。”


醫院裡、高架上、地鐵站那些匆忙的身影,讓南京的一位大學生聽到了心中水滴的聲音:生命之所以可貴,不在於生命本身,而在於生命背後複雜的意義。


苦難是時代的啟蒙者。


苦痛總與人生相關聯。


“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在這場國難中,90 後們看到併成為了靈魂裡有黃金的人。在這場疫痛中,90 後們崛起為一個有力量的集體。


他們,有的是黨員,有的是團員,有的是醫務工作者,有的是社區工作者,有的是青年突擊隊員,有的是青年志願者,這種有組織的、集體的、社會的集合性力量,把一個個普通的90 後個人變為一股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決定性的力量。


他們,把理想化為內在的信念,變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激勵他們行動的力量。


他們,不是在幻想中,而是在轟轟烈烈的戰“疫”行動中施展自己的抱負。


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歷史、書寫未來。


他們,在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在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擔負起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100 多年前,秋瑾高呼的力挽乾坤,就是要青年們擔負起復興民族精神的責任。


這場大戰,為崛起的 90 後標註了印記。那些一同抗疫的先行者,如鍾南山、李蘭娟,則是 90 後群體崛起的啟蒙者。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疫情總有離開的時候,不是熟睡的時候,而是一覺醒來,櫻花盛開的時候。


2020 年春天,我們共同走過。


戰“疫”,90後崛起

戰“疫”,90後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