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番茄,是一种妙物。

它玲珑乖巧,却招惹了不少是非。

番茄的经历,是从一个野丫头变身为妖女,继而演变为国民美女的故事。

起初,它只不过是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里的野生浆果,色彩娇艳,学名叫醋栗番茄。当地人曾误以为它是毒果,称之为“狼桃”。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番茄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含有被称为龙葵碱的生物碱甙,食用会令人感到苦涩,多吃则可导致头晕、恶心及全身疲乏等症状。

但番茄属类中单有一种绿番茄,果实成熟和未成熟时都是绿色的,和未成熟时的青番茄长得很像,令人真假难辨。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十六世纪,一些金发碧眼的西班牙殖民者远涉重洋,把这些小可爱拐骗回了欧洲。一位公爵大人还把它当成稀罕的宝贝献给英国女王,令她芳心大悦,谕旨封其为“情人果”。

从此,王公贵族的私家花园里都出现了番茄的身影。但人们只是把它当成观赏植物和象征爱情的礼物。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欧洲人也有过番茄“中毒”的案例。某贵族在宴会上隆重推出番茄作为食物,但有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含铅的金属果盘,却令番茄背上毒果的恶名。

从植物到食物的过程,也是人类的冒险历程。一位法国画家在给番茄画静物写生后,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决定冒死一尝,然后躺下等死。结果…是人类食物谱系上又增添了一个惊艳的新品种。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很难想象如今的欧美人离开番茄怎么吃饭。如果没有番茄,西餐菜谱恐怕要彻底改写一番。

无论是拌沙拉、做意面还是烤披萨、煨浓汤,番茄都是要粉墨登场的角色,就连快餐店热销的炸薯条,如果没有番茄酱的搭配也要逊色不少。

美国人喜欢打贸易战,一百多年前还因为番茄属于水果还是蔬菜闹上法庭。

番茄最初进口到美国的时候,海关认为它可以直接食用,属于水果,所以要交纳关税;而商家则认为番茄需要烹饪,属于蔬菜,应该免除关税。双方争持不下,只得诉诸法律来解决。最后,法院认定番茄属于蔬菜,才了结这一公案。

其实,水果也好蔬菜也罢,都是人类自我划定的概念藩篱,跟番茄本身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作为地球上最好吃的一群人,中国人和番茄的亲密接触史,要落后于西方世界一百年。

番茄和向日葵有点像中国相声逗乐子的俩角儿,约好跟着西洋的传教士一起,来到明朝万历年时的中国。

因为来自西方又酷似柿子,番茄起初被称为“番柿”,民间多称之为西红柿。

明末一位山东籍的官员王象晋辞职返乡务农,编写了一本植物种植指南《群芳谱》,其中记载有“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尽管番茄外形讨喜,但它在中国的发展仍比较缓慢。上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才逐渐种植番茄。

世间之物,有人弃之若破帚,也有人甘之如珍馐。番茄的叶子有臭味,台湾北部称之为臭柿。南台湾的人则用它做饮品,称之为“柑仔蜜”。

清乾隆时的《台湾府志》记载:“柑仔蜜,形似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共和国成立后,番茄开始大面积种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远远高于其他蔬菜作物,种植效益可观,迅速成为各地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

时至今日,番茄早已广泛融入了中国的菜系之中,南北通吃。若论大众美食记忆,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大样:鸡蛋炒西红柿、雪山盖顶(糖拌西红柿)、西红柿鸡蛋汤。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国人爱争老子天下第一,坊间也有关于番茄原产中国的说法:

1983年7月,成都凤凰山意外发现一座西汉古墓,出土了一批藤、竹材质的箱子,里面居然装有一些已经炭化的稻谷。考古工作人员将这些藤竹笥运到文物仓库,几天后发现里面竟然长出了一些植物幼苗。

移植栽培之后,它们陆续开花结果,人们才发现居然是番茄。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成都发现西汉番茄”的消息不胫而走,考古学者也兴奋地用中国南方野外有很多本土野生的番茄植株(实为逸生野化植株)作为旁证,宣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番茄”。

这当然是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只是冷静寻思,其中自有破绽存在:为什么墓中的杏核和稻谷都已经炭化,唯独番茄种子没有炭化,还能健康地长出幼芽、开花结果?

何况番茄的种子一般只有8–10年寿命,忽然具备穿越千年的生命力,这事儿就更不可思议了。

囿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批番茄种子当时没有经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如今已经无法确定其真实的来源。

但考古上的孤证,显然还不足以推翻番茄原产美洲的结论。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番茄种子恐怕是那些藤竹箱子出土后才蒙混进去的。

其实,真正令人自豪的是:中国已经一跃为世界最大的番茄种植国,每年可以为全球提供五千多万吨优质番茄蔬果产品。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对于人类来说,相对于番茄的出身地,更重要的是它的族群繁衍,番茄历史上曾被人类多次驯化和“整容”:

圣女果,近些年才被引进到中国市场,很多人觉得它是新培育的品种,甚至有人传说它是转基因食品。

其实它才是最接近原始品种的番茄,它保留了原始番茄更多的特性,所以味道更浓郁,甜度也更高。而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大番茄,才是被人类驯化改良后才出现的。

圣女果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千禧果,和圣女果长得挺像,但它的个头短而圆润,红色也较深。它其实是在圣女果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最初的产地是在中国海南,它比圣女果甜度更高,更适合作为水果食用。

千禧果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草莓柿子(又叫鹰爪柿子),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在东北改良后产生的,多在盐碱地中种植,清新可口,甜度适中,有一股子清新原始的味道。

番茄籽,富番茄红素和各类油溶性维生素,以物理压榨方式从新鲜番茄籽中提取的番茄籽油对前列腺癌、消化道癌、宫颈癌、皮肤癌等疾病有明显的预防和抑制作用。

全世界番茄很多,但番茄籽油极少,因为加工复杂。一吨新鲜番茄只含不到3公斤番茄籽,加工后最多才能获取将近500克珍贵的食用油品。

在一些西方国家,番茄籽油主要用作护肤化妆品基础油或精油,在食品和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

有人感叹像番茄这样的身兼多职的全能作物,大果品种可作蔬菜,小果品种可作水果,种子还可以榨油,简直就是植物界的良心!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番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果实。因其富含抗氧化的番茄红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且具有低热量优势,而号称“世界第一大果蔬作物”,在番茄、黄瓜、甘蓝和洋葱四大蔬菜作物中位居第一。

番茄,还是人类表达欢乐与激情的道具。

不少政客被示威群众扔掷的番茄砸得满脸开花。

小镇布诺尔的西红柿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西班牙的一个传统节日。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中国农科院的国际科研团队,最新发布研究成果称,揭示了“世界第一果”番茄在驯化和育种过程中营养和风味物质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控位点,为番茄果实风味、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

据说这项成果将“培育出更好吃的番茄,送上居民餐桌”。

转基因的大豆、玉米,已经造成人类的争议和社群的撕裂。转基因的番茄,会赢得人类的欢心吗?

国家番茄地理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