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李三萬

摘要: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身為新四軍地下交通員的阿慶嫂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後來成了忠義救國軍的胡傳魁?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身為新四軍地下交通員的阿慶嫂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後來成了忠義救國軍的胡傳魁?

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1963年,由北京京劇團改編成京劇,也是那個年代八大樣板戲之一。故事講述的是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傷病員隱蔽在沙家浜養傷。忠義救國軍部隊的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假意抗戰,暗投日寇,地下黨員阿慶嫂依靠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進步群眾,巧妙掩護了新四軍傷病員安全養好傷歸隊,並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的日偽武裝。

其中有個情節,阿慶嫂曾經冒險救下了胡傳魁,那麼為什麼她會去救胡傳魁?

答案很簡單,因為阿慶嫂救胡傳魁的時候,胡傳魁還是抗日的,是在被日軍追殺的情況下阿慶嫂才施以援手的。儘管樣板戲是極左年代的產物,所以對胡傳魁自然會做了極大的醜化,但唱詞裡卻說了,當時胡傳魁拉了十幾個人,只有七八條槍,遭到日軍追殺,最後是阿慶嫂把他藏在水缸裡,才得以逃脫了日軍的追殺。後來混成了忠義救國軍的胡司令。在《沙家浜》戲裡,胡傳魁是個典型的丑角角色,頭腦簡單,是阿慶嫂眼裡的草包,在反派角色裡,反一號的地位都快要被自己的參謀長刁德一給搶了。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小編曾到過沙家浜——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這裡原來是唐市鎮和橫涇鎮,後來因為《沙家浜》的影響才幹脆改名沙家浜鎮。

當地的講解員曾經著重介紹過胡傳魁,正史裡這傢伙非常殘暴兇狠,最關鍵的是他並不是草包,相反非常狡猾!在當地反共是相當頑固兇殘,手上有近三百條人命的血債。但這傢伙非常狡猾,在淮海戰役打響前,就看出苗頭不對了,提前逃往香港,後來又去了臺灣。到九十年代兩岸通航,去臺老兵可以回家,這傢伙也提出回鄉申請,但被常熟當地政府拒絕。講解員最不滿的是官方把蘇州吳縣那裡一個胡姓的敵頑份子說成是胡傳魁的原型,因為那傢伙建國後被抓住槍斃了,聽上去比較解氣。講解員特別指出,當地胡傳魁原型是姓“包”(或者“鮑”),因為口音很重,沒聽清楚,但肯定不姓胡。

至於為什麼要救胡傳魁,小編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一個光屁股發小的看法,那時候社會氛圍還比較嚴肅,但私下也會討論一些和官宣不同的說法。當時關於這個沙家浜的評論;他就說抗戰初期,日軍還是很強大的時候,胡傳魁能帶著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就敢和日軍交手,顯然是個打鬼子的。遭到日軍追殺,也是很正常的。從性質上說,就是在條件非常簡陋的前提下,自發的組織起來進行武裝抗日的隊伍,顯然比一般人要有報國的熱血。既然被日軍追殺,那麼也肯定是和日軍真刀真槍幹了。不論戰果大小,最起碼也讓日本人不痛快了,所以才會要追殺他,不然無緣無故怎麼會來追殺他。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由此可見,在被日軍追殺的時候,胡傳魁顯然是個抗日誌士。阿慶嫂救他,也是出於對抗日誌士的支持。是不會想到他日後手下會很有些規模,更不會想到他會投降日軍。而從胡傳魁的角度,並沒有阿慶嫂的救命之恩,在自己得勢後對阿慶嫂很是關照,儘管刁德一一直試探刁難阿慶嫂,他還是常常幫阿慶嫂開脫,客觀上保護了阿慶嫂,看上去都有點傻呼呼的,最關鍵也沒看出他對阿慶嫂有什麼企圖,說明他真是一直記著阿慶嫂救他的這份恩,是真心把阿慶嫂當自己人,這也從側面說明胡司令是個很有義氣的人,這樣的人怎麼看都不像壞人啊……

發小的這番議論,當時聽了確實很有點震驚,但又沒有太過硬的理由反駁。今天看來,發小顯然還是有點思想的,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判斷。

最後來說說胡傳魁所在的部隊——忠義救國軍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蔣介石指示戴笠到上海,利用上海的幫會力量組織別動隊。9月4日,蔣介石電令戴笠與杜月笙合作,限一月內組成一萬人的武裝遊擊部隊,配合國軍作戰,在上海近郊牽制阻擊日軍,並協同保安部隊,嚴防和肅清敵諜、漢奸的活動。根據這一電令戴笠在杜月笙的大力支持下於1937年9月成立了“蘇浙行動委員會淞滬別動隊”,直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不久成立了蘇浙行動委員會作為別動隊的指揮機構,由杜月笙、戴笠、劉志陸三人為常委,杜月笙為主任委員,戴笠為書記長,委員會下設機要、總務、偵諜、軍事、技術、調查、變通、宣傳組。、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蘇浙行動委員會下設動員部和遊擊總指揮部,淞滬別動隊歸遊擊總指揮部管轄。遊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劉志陸原屬老桂系陸榮廷舊部,因其與杜月笙關係很好,才得以出任總指揮。別動隊下轄五個支隊,每個支隊下設三個中隊,各中隊下設三個區隊,各區隊下設三個分隊。每個支隊編制為1500人。別動隊組建後就在浦東、奉賢、南匯和上海縣等地駐防,1937年11月,別動軍第一、二、三支隊開始與日軍作戰,第四、第五支隊配合國軍堅守南市三天。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後,第三支隊第九大隊在國軍主力撤退後曾於青浦阻擊日軍,但因力量懸殊,被日軍擊潰。淞滬會戰中,別動隊傷亡總數約在2000人以上。上海失陷後,別動隊第一、二支隊轉赴浦東打游擊,三支隊一部撤回租界搞地下抗日工作,四支隊在蘇州河北岸幾乎是全軍覆沒,五支隊化整為零轉入地下,別動隊的歷史也畫上了句號。

1937年年底為加強江浙皖滬等地的抗戰,戴笠決定將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從淞滬戰場上撤出的佘山教導團和五支隊殘部整編為忠義救國軍教導第一團(亦稱第一支隊),戴笠兼團長,俞作柏任副團長。

1938年3月,戴笠在漢口成立忠義救國軍總指揮部,由戴笠和俞作柏分任正副總指揮,參謀長徐光英,下轄教導第一團(俞作柏兼團長)、教導第二團(由別動隊在江西、浙江的部隊改編,亦稱第二支隊,王春暉任團長)、淞滬區指揮部(由別動隊在上海的殘部改編,何行建任總指揮)。武漢失守後,總指揮部移至浙江孝豐,戴笠辭去總指揮兼職,由俞作拍接任。改編後的忠義救國軍,主要任務是在華東敵後收容、整訓國軍殘部,並在敵後開展游擊戰。

由於收容、整訓了大批江浙皖滬抗日戰場上潰退的正規軍,加上軍統派來了俞作柏、周偉龍、阮清源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高級軍官,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至1939年春,已發展到擁有十六個支隊,四個直屬大隊、兩個教導總隊,總兵力約五萬人。

  1940年春,忠義救國軍在浙江孝豐進行整編,以周偉龍為總指揮、尚望為參謀長,下轄四個教導團(後發展到六個)和兩個訓導隊,以及一些突擊隊(或別動隊)。

1941年1月,忠義救國軍大舉向寧滬杭滲透,但由於當時日偽正大力清鄉,加之與當地中共武裝的磨擦,忠義救國軍處於兩面夾擊的被動局面,不得不於1942年底前後退回浙江天目山游擊區。

1942年1月軍統成立別動軍司令部,忠義救國軍改稱軍事委員會別動忠義救國軍,並從湯恩伯、李仙洲等部中挑選了部分官兵作為骨幹,將忠義救國軍擴編為七個縱隊。

 1943年,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成立後,戴笠報請蔣介石擴大和強化江南敵後的忠義救國軍,在獲得批准後,改由馬志超出任忠義救國軍總指揮,輪流抽調各部人員接受由中美合作所主辦的特種訓練,學習爆破、擒拿、情報、電訊等技術。至1944年春,忠義救國軍已擁有三個縱隊,五個行動總隊、若干地方支隊獨立大隊,總兵力約3萬人。由於接受了大量美式裝備和整訓,官兵的素質和裝備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紅色經典劇《沙家浜》中,阿慶嫂為什麼要冒險去救胡傳魁?


  1944年,日本敗象已露,為配合美軍在東南沿海的登陸計劃,中美雙方決定加強對忠義救國軍的備戰部署,在浙江於潛縣方元鋪設前進指揮所,由馬志超統一指揮蘇南地區忠義救國軍;在浙江瑞安縣玉壺設溫臺指揮部,由郭履州統一指揮浙東、浦東、崇明的忠義救國軍;在浙江分水縣合村設淞滬指揮部,由阮清源統一指揮淞滬附近地區的忠義救國軍;在浙江桐廬設立鄞杭指揮部,由鮑步超統一指揮富春江及杭州灣的忠義救國軍。

那麼,忠義救國軍戰績如何?從1944年6月到1945年7月,擊斃日軍約2300人,擊傷約9000人,俘虜約300人,炸燬橋樑200座、倉庫100處。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正在最前線的忠義救國軍立即控制寧滬杭交通要點,並協助國軍主力迅速進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抗戰勝利後,忠義救國軍以及軍委會別動軍、交通巡察部隊、中美合作所編練的教導營以及周佛海的汪偽稅警總團,合併成立了交通警察總局,下轄18個交警總隊,進駐鐵道、公路等部門,負責維護交通。另有部分忠義救國軍就地解散,自謀生計,其中大部編入當地的保安團。

由於交通警察總隊全部美式裝備,又受過美方訓練,不少還在抗戰中有過實戰經驗,戰鬥力相當強,被稱為“袖珍王牌軍”。在國共內戰期間,遠不是名義上的保護交通,經常配合國軍正規部隊進行野戰進攻、要地防禦,更多時候是發揮其火力強、機動靈活的特點,進入解放軍後方展開襲擾,甚至1949年2月蔣介石下野回到老家浙江奉化,還專門調了交警總隊擔負警衛。

但在內戰中,18個交警總隊幾乎全被解放軍消滅,僅少量殘部退到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