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違約潮是否來了?

luhuanxiang


最近,有網友提問,隨著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被打破,未來銀行理財違約潮是否會來呢?對此,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以我行為例,經營十年中,發行的理財產品,真正的虧損只有一例,而且主要是因為運營時間比較短,在這方面可能經驗不足。所以説理財產品運營虧損是極個別的事情,不會很普遍的存在。

而我們認為,除非是銀行代銷的信託、保險、股票基金等理財產品,以及少數銀行工作人員挪用客戶資金對外投資失敗時,有可能發生違約之外。銀行自已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可能出現違約潮。這不僅是剛性兌付時不會發生,即使是打破剛兌之後也不可能發生違約潮。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的是底層資產,而底層資產違約率較低,決定了銀行理財不會發生違約潮。在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了保本理財產品資產的配置情況。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佔比僅為9.92%,這説明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中,投資高風險資產佔比相當低。

除了高風險資產外,還有基本四類底層資產的違約率:第一類,現金及銀行款的佔比為5.75%,這部分資產肯定不存在違約可能。第二類,拆借同業及買入返售的佔比為6.59%,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對手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是極低。第三類,債券的佔比最大,為53.35%。

其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的佔比為8.29%,這些資產的背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信用擔保,違約率也極低。而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外國債券等佔比為45.06%。其中,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發行主體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低。但是,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外國債券等是屬於信用債,近幾年信用債市場有不少違約,但整體上違約率不高,2018年國內非金融企業信用債違約率為0.66%。

第四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為17.32%,這部分資產是類信貸資產,違約率可以參考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2018年末,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83%,不到2%。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違約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佔比僅為9.92%。而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現金及銀行存款、拆同業及買入返售、債券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這四大類的合計佔比達到83.01%,這四塊才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而這四類資產的違約率不高,所以,可以判斷銀行財違約潮還沒有到來。

再者,銀行理財產品通常以低風險產品為主,不會發生大規模違約的可能性。現在客戶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一般推薦風險等級在二級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而風險等級在二級以下的理財違約的可能相當的低。所以,並不存在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的數據,2018 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 98.45 萬億元,佔比為 83.3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 0.28 萬億元,佔比僅為 0.17%。

最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對應的風險也不會很大。近幾年線上線下的理財產品頻繁暴雷,收益率動輒就是10%甚至20%以上,風險自然很高,但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只有在3.5%-5%之間。從收益率情況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風險相對也不會很大,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將會打破剛兌,很多人擔心違約潮會到來,事實上,我們從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方向是底層資產違約率較低、銀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為主,以及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並不高,這三個方面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即使打破剛兌,也不會發生所謂的違約潮現象。


不執著財經


我是銀行人,不立而立。

資管新規落地以後,調整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些規定,要求銀行不再做剛性兌付,不再發行保本理財,逐漸轉變為高淨值理財。會出現少部分的違約理財產品,主要是之前發行的特別高收益的產品,但是大批量的爆發違約潮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說不會大批量的爆發理財違約?

從銀行的運營性質來說

銀行是一個特殊的經營錢的機構,銀行的信用和公信力,是銀行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大規模的爆發理財違約潮,就會引發輿情風險,從而引起大規模的擠兌事件,這會對一家銀行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所以說從運營性能上來說,大規模違約潮不可能出現。



從理財產品的運營情況來看,大部分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

2018年的飛單事件,只是個例,以我們行為例,經營十年中,發行的理財產品,真正的虧損的只有一例,而且主要是因為運營時間比較短,在這方面可能經驗不足。所以說理財產品運營虧損是極個別事件,不會很普遍的存在。



如果大家對新聞有關注的話,專家曾經說過6%收益以上的理財產品,通常都是不保本的,如果你的風險偏好比較中性,或者偏於保守。建議去選擇一下,市面上正常的4%到5%之間的理財,都是一些很穩定的產品。


不立而立


與銀行有關的理財產品包括三種:一是銀行自己開發銷售管理的理財產品。二是代銷的其他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三是借用銀行場地銷售的理財產品。

2018年,的確出現了一些理財產品違約的問題。舉兩個栗子:

一,浦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2016年9月至11月,飛馬投資先後發行4期私募可交換債,分別為“16飛投01”(3億元)、“16飛投02”(5億元)、“16飛投03”(5億元)和“16飛投E4”(7億元),合計規模20億元,票面利率3%,債券期限3年。西部利得基金隨之設立“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16飛投01”“16飛投02”“16飛投E4”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這些基金專戶產品分為風險高低不同的A級、B級份額,A級份額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5.4%或5.3%。

這幾隻基金專戶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總代銷規模約11.25億元。“16飛投01”“16飛投02”在2018年9月28日到期後,飛馬投資未能支付已登記回售的剩餘本息約8.15億元,意味著浦發銀行代銷部分超過6億元已出現違約。

二,招商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涉及產品為“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人為招商基金的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募資標的為弘毅一期。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總認繳出資額10.4億元,招商財富認繳約8.4億元,佔80.71%,聯想控股出資1億元、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追加認繳8070萬元、深圳市嘉源中和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2000萬元,分別佔9.61%、7.76%、1.92%。

該基金存續期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個週年日(即2016年9月2日),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但是,由於6個資管計劃中有3個未能實現退出,到2017年9月2日,延期一年後,該基金仍未完全實現兌付。招商銀行是該理財產品的資產託管人。

除以上之外,受降槓桿等措施影響,過去一年的確還出現了一些信託產品違約的例子,但是,銀行自己管理發行的理財產品沒有出現一例違約。所以,談不上違約潮的問題。

理財產品對於銀行來說,重要程度不亞於存款業務,不到萬不得已,都能實現預期收益,更別說出現違約了。這一點,我覺得中短期內還是可以放心的。


沉默的磚家


大家好!我金融專業碩士畢業以後,一直在銀行工作,對銀行理財有一定研究。我的答案是:銀行理財違約潮沒來,短期來看,也不會來。為什麼呢?原因有3點:

1、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需要投資到底層資產,才能產生收益。底層資產違約率的高低,決定了銀行理財會不會發生違約潮。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了非保本理財產品資產配置情況。

如上圖所示,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當中,風險較高的權益性資產佔比僅為9.92%,金融衍生品、另類資產和商品類資產等其他高風險資產的佔比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它4類主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

(1)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佔比為5.75%。大家都知道,這部分資產的違約率非常低。

(2)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的佔比為6.59%,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對手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極低。

(3)債券的佔比最大,為53.35%。

其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的佔比為 8.29%,這些資產的背後都是國家信用或地方政府信用,違約概率同樣極低;

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和外國債券的佔比為 45.06%。商業性金融債和同業存單的發行主體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非常低。

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都屬於信用債。近兩年,雖然我國信用債市場出現了不少違約事件,但整體來看,違約率並不高。根據國信證券的統計,2018年國內非金融企業信用債違約率僅為0.66%。

目前,我國外國債券的餘額很小。根據中債登公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7月末,我國外國債券的託管量僅為40億元,還沒有違約記錄。

(4)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為17.32%,這部分資產是類信貸資產,違約率可以參考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2018年末,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83%,不到2%。

此外,由於銀行理財的發行機構以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為主,這兩類銀行2018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41%和1.71%,比行業水平1.83%還要低一些。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違約率應處於較低水平。

綜上所述,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現金及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債券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這4類資產的合計佔比達到了83.01%,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這4類資產的違約率都不高。正因為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所以銀行理財違約潮沒有來。而且,短期來看,只要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銀行理財違約潮也不會來。

2、 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進一步來看,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這類產品基本上都不會投資於股票等高風險資產,底層資產更加安全,理財投資出現虧損,從而造成違約的概率更小。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的數據,2018 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 98.45 萬億元,佔比為 83.3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 0.28 萬億元,佔比僅為 0.17%。

雖然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可能會出現少量違約事件,

但佔比高達80%以上的中低風險產品一般都不會違約。所以說,銀行理財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3、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風險與收益往往成正比,這是一條基本的金融常識。近兩年頻繁暴雷的P2P,收益率動輒就是10%甚至20%以上,風險自然很高。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披露的數據,2015 至 2017 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 3.5%-5.0%之間。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顯示,2018 年,封閉式非保本產品按募集資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 4.97%。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普遍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最後總結一下,銀行理財違約潮沒來,短期來看,也不會來。首先,銀行理財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決定了銀行理財不會發生違約潮。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第三,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道理,還請點個贊支持一下吧。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獲取更多金融常識。


小錢說金融


銀行理財曾發生過違約情況,而且坤鵬論親眼所見,某小鄉鎮的XX儲蓄推出一款理財產品,承諾三年到期,收益率達到5%,並且大力宣傳,儲蓄所的工作人員信誓旦旦保證這個合適,收益高,於是整個鄉鎮許多家庭都買了這款理財產品,後來到期了,連本都保不住,因為涉及的人太多,大家都去鬧,上面非常重視,後來妥善解決了。



有人會說,合同上肯定都寫著有風險,那麼賠錢了應該是儲戶的問題,而不應該是銀行的責任,話雖如此,但銀行工作人員當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帶有導向性,避重就輕。

許多老百姓都有一個特點,喜歡聽別人說,不喜歡去看和去分析合約的內容,費腦子,大家懂得。所以銀行工作人員的話語很重要,如果工作人員明確提示這款理財產品風險性有可能不保本,百姓就會慎重選擇這款理財產品。



但近幾年,銀行越來越規範,雖出現個別糾紛,至於發生銀行理財違約潮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也就是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的違約糾紛,首先,百姓也不都是傻子,特別那些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老頭、老太太們,坑他們一次就會一傳十、十傳百。

其次銀行是比較賺錢的,查查各銀行年利潤就可以知道,堪稱是日進斗金,它們的利潤來源於百姓,失去百姓的信任,還如何去生存?


坤鵬論


銀行理財違約潮不會來,現在爆發的也僅僅只是幾筆業務,對於眾多的銀行理財產品來說,也只能算九牛一毛而已。違約通常是買到了假理財產品,就是所謂的“飛單”業務、夾層基金等一些不為人知的產品,廣大投資者該如何避免受到損失,筆者總結三點以觀後效。

首先選擇大銀行,現在市面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基本差不多,儘可能的別選擇小的銀行,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儘量選擇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別選擇代銷等擦邊的產品。銀行自營理財產品都有銀監會下發的統一編號,可從中國理財網站查詢。

其次銀行監管部門下達打破剛性兌付的通知後,不允許銀行承諾保本保息,其實也不應該在相信這些了,說白了銀行累而複式發行理財產品,就借新還舊的套路,一些小的銀行如果理財產品發行不理想,資金可能會出現斷檔斷流,造成一些產品兌付困難。

最後還是正確對待風險,理性投資,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銀行保險賠償只是存款,理財產品不在之列,投資者還應多學習理財知識,不要盲目投資,投資有風險,無論大小。



職場老油子


  不要將銀行理財理解成P2P理財,銀行理財是不存在違約的,特別是2020年底之後,所有資管類理財都要更變為淨值型產品。因為資管類理財產品的資產並非發行主體資產,不納入發行主體資產負債表,即使發行主體破產倒閉(哪怕銀行存款發生違約),理財產品仍可存在,即不可能發生違約。

  P2P理財與銀行理財是不同的,P2P理財有點雷同於銀行存款,既擔著融資和資金中介,又具有擔保職能。然而,它的違約風險又很大,幾乎什麼人都提供貸款,不同於銀行的貸款用戶。當其信息不透明時,就可能存在龐氏騙局,用新錢還舊債,即該類違約是伴隨著P2P平臺倒閉或者跑路,不同於銀行理財。

  當然了,也許以前某些銀行理財有過違約,而這種違約只能出現在資管類保本保收產品中,比如到時不能兌付。但是在2020年底之後,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所有資管類理財產品都需淨值化。你見過公募基金髮生違約的嗎?虧損就是虧損,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而以前的保本保收資管類理財產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合規性問題。畢竟“資管”講究的是資產管理,即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為資產管理機構,從中收取一定的資產管理費用,又怎麼能提供保本保收呢?

  如提供保本保收,那麼該類理財就應當是發行主體的表內理財,比如銀行的智能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它是跟銀行的資產負債連在一起的,該類表內理財可提供剛性兌付,畢竟理財產品的違約就象徵著銀行破產倒閉。如銀行不破產倒閉,那麼該表內理財就不可能發生違約,因為該理財納入銀行資產負債表。

  如果銀行資管類理財產品不提供保本保收,那麼又何來的違約呢?即使該銀行倒閉,因是資管產品,資產就必須另設獨立賬戶,不在銀行的破產清算範圍內,那麼銀行倒閉與資管類理財產品是毫無關係的。如銀行破產倒閉,資管產品仍需繼續存在,那麼只需要通過持有人大會重新選定資產管理機構便可以了,像更換託管銀行一樣,並不會存在違約或者倒閉,因為它本身就不具備有獨立法人地位。


三人聚眾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從2000年誕生以來至今,即使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沒有發生過違約潮。從目前的形式來看,短時間內也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可能。

什麼是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指的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自行承擔。對於銀行來說,理財產品屬於“受人之拖,代人理財”。

理論上而言,理財產品的違約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並不會發生損失,畢竟風險由客戶自擔,但是現實中,商業銀行往往都很重視理財投資團隊的培養,儘量的讓理財產品實現預期甚至超預期的收益率。而以往出現理財產品逾期的情況,銀行甚至會進行兜底。

銀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銀行是經營貨幣(風險)的企業,客戶對於銀行的信任度,是銀行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說一家銀行頻繁發生理財違約的事件,雖然銀行本身無直接損失,但是銀行的公信力會迅速下降,即使存款可以按時兌付,也沒人會願意來存款,這是違約潮所帶來的連鎖反映,如果全國的銀行業都這樣,那麼整個金融體系都會崩潰,所以違約潮無論是銀行本身還是國家都會盡量避免。

此外,對於銀行而言,理財產品超預期實現,銀行是可以獲得額外收益的,目前各家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超額收益規定,都是屬於銀行的(比如預期收益率是4%,原規定的管理費是0.3%,假設最終實現的收益率是5%,超額0.7%還是銀行的),所以銀行都會盡量的讓理財產品超額實現,這不僅有利於保證自己的信譽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收益。

產品的投資方向

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細分為五個等級,R1、R2、R3、R4及R5,層級越高的產品,收益越高,投資的產品風險也越大。其中前兩大產品R1及R2發生損失的概率極其低,其安全性與貨幣基金相差不大,而這兩個也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佔比90%以上。R3-R5理財產品屬於具有一定風險的產品,不過目前各家銀行都嚴控這個三個層級理財產品的比例,你到各家銀行的官網或者手機銀行上查詢,就會發現這三個層級在售的產品都是屈指可數的。

嚴格控制的投資投資比例,也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違約潮的概率微乎其微。

總結

就當前的市場情況而言,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發生理財的違約潮的,長期來看,只要市場環境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也不會發生違約潮的可能,所以無需太過於杞人憂天。


鯉行者


您好,銀行理財產品,關係到千家萬戶。一旦違約,會影響到千千萬萬的投資者!經對相關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後,可以明確的講:並沒有明顯的銀行理財違約跡象!

首先,澄清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具體概念: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大的概念,具體來講包括:銀行自身開發管理的投資理財產品,代銷的投資理財產品,借用銀行場地銷售的理財產品三大類!

下面具體對這幾種產品的安全性,做個分析:

第一種,銀行自身開發,管理,運營的理財產品:銀行擁有專業的金融投資,管理經驗,嚴格明細的制度與監督審核機制,相對而言,這些產品在風險控制,盈利能力,安全性方面,非常優秀!因此出現違約潮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第二種,銀行代銷的產品。這一類的產品有:基金,證券,信託等專業的金融機構開發,並管理運營的理財產品!同時,銀行會對這些代產品,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篩選!加上這些機構也有非常專業的經驗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因此,也有相當高的安全性!雖然有個別的違約現象,但總體而言相對安全!

第三種,是利用銀行場所自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例如商業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眾所周知,保險公司主要是從事財產與人身保險服務。在金融投資,領域的實力,無法與銀行相比。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有違約潮的出現!

另外呢,從銀行來講,有一些中小型銀行,儘量近幾年來,擴張速度過快,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因此也不排除有個別違約現象出現,但總體看,很難出現違約潮!

需要提醒朋友們注意的是,目前有一些,非正規的理財產品,打出高收益的幌子進行銷售!甚至與一些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相勾結!欺騙投資者!這些產品在管理運營和安全性,收益性等方面不透明,不嚴格,不合規,甚至不合法!一但購買,很可能給投資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細的分別,並在正規的場所進行購買!

由上可知,雖然目前市場資金偏緊,資金成本上升,但就銀行理財產品來講,談違約潮,為時尚早!個別產品出現違約,瑕不掩玉!因此,理財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我們普通人進行投資理財的首選!是相對安全的!

投資理財關係到千家萬戶,如果您對這方面有什麼觀點,看法建議,或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和朋友們共同討論。歡迎關注和轉發此文,讓其他的朋友受益!


理財迦


2018年初,銀行理財產品陸續曝出違約事件,先是招商銀行的10億理財產品到期違約,其後又曝出交通銀行3億元理財產品存在違約風險。這一系列事件是否預示著銀行理財違約潮的到來?

今年發生的兩例違約事件看起來不相關,但實質上反映了銀行在理財投資標的風險把控有所放鬆。在當前理財收益率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銀行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銀行要支付較高的理財成本,這樣就迫使銀行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理財品種,那麼在風險把控上就容易出現問題。

隨著資管新規即將實行,銀行的理財產品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無疑會受到投資人青睞,同時帶來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風險也在同步升高,銀行理財產品的違約事件將越來越多。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