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起訴今日頭條侵犯隱私,代理律師:個人通訊錄不屬於隱私

用戶起訴今日頭條侵犯隱私,代理律師:個人通訊錄不屬於隱私

你需要證明頭條號是你自己在使用、你的通訊錄不是你的個人隱私信息……

6月20日,懷疑今日頭條擅自讀取並上傳自己的個人通訊錄信息,並以此將今日頭條告上法庭的劉先生遇到了傳說中的“證明你媽是你媽”的鬧劇。

而這樣強詞奪理,咄咄逼人的言論,竟然是在“明鏡高懸”的法庭之上,作為一傢俬營企業之代理律師對其用戶起訴的辯詞。

我將這段辯詞發到朋友圈,很多朋友紛紛留言“強盜邏輯”“請頭條全體高管公開自己的聯繫方式”“公司做大了說什麼都有理?”

1、用戶被要求證明“你媽是你媽”?

曾經,“證明你媽是你媽”事件刷爆全網,甚至引發一些權威大人物的關注和痛批:證明“你媽是你媽”是天大笑話!

然而這種天大的笑話竟然發生在一場民事官司中,不禁讓人發問:企業都敢如此霸權地對待用戶了麼?

據《新京報》報道,劉先生在註冊了今日頭條後,發現自己即使更換手機,雖然從未允許今日頭條讀取手機通訊錄權限,頭條APP還是會推薦原來手機上通訊錄好友信息。

劉先生認為,這充分證明了今日頭條在未經用戶允許、未充分告知他人的前提下仍然保有其通訊錄內容,仍然可向其推薦之前的通訊錄聯繫人。

劉先生起訴稱,今日頭條的這種行為違反了《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中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用戶起訴今日頭條侵犯隱私,代理律師:個人通訊錄不屬於隱私

對此,今日頭條的代理律師認為,劉先生必須以充分的證據證明他自己的頭條號是自己在使用,同時還表示:

通訊錄信息不屬於原告個人隱私信息,電話號碼在日常民事交往中發揮信息交流作用,不但不應保密,反而是需要向他人告示。雖然通訊錄中包含有個人姓名、電話等信息,但這些並非是原告本人的信息,而是其社會網絡成員的信息,故該等信息不屬於原告的“隱私信息”。

這則神奇的辯詞一出就引發媒體的大量報道,輿論則一片譁然。接著,今日頭條官方緊急聲明稱,該公司也不認可“通訊錄不屬於用戶隱私”,但還是要結合律師答辯上下文來看。

更蹊蹺的是,庭審現場的視頻直播,一些權威媒體的新聞報道都神秘消失了。

用戶起訴今日頭條侵犯隱私,代理律師:個人通訊錄不屬於隱私

庭審當日,中國法院網本計劃對這場官司進行現場直播,直播鏈接卻被突然下線。而人民日報App,澎湃新聞對此官司的報道也已經被神秘下線。

看到這裡,我猜所有的讀者都會感覺如鯁在喉,一萬隻草泥馬在腦海裡奔騰而過,都會想到經典的“證明你媽是你媽”以及秦代太監趙高的“指鹿為馬”。

2、我就是上傳你的通訊錄了,你能咋地?

從《新京報》等媒體的報道來看,今日頭條的代理律師並未對劉先生提出的“非法竊取隱私”進行反駁。反而是去質疑劉先生的頭條用戶身份,並對法律白紙黑字寫明的“通訊錄屬於用戶隱私信息”進行無厘頭的踐踏。

這是否意味著,頭條變相承認了其未經用戶允許盜取用戶隱私信息的事實?其實,關於頭條系產品竊取用戶隱私的批評從未停息過。

2018年初,今日頭條陷入“麥克風監聽用戶講話”風波。據觀察者網報道稱,許多用戶反映自己某天說了一句話後,今日頭條很快就會推薦這句話相關的資訊或廣告。

比如,一名網友說他老婆說了句摘草莓,第二天就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摘草莓的文章。說了句孩子紙尿褲,就在APP上推薦紙尿褲廣告……

用戶起訴今日頭條侵犯隱私,代理律師:個人通訊錄不屬於隱私

對此,今日頭條回應稱:“絕不存在麥克風竊取用戶隱私”的行為,甚至還稱對造謠者已經報警。

但是在微博上,只要搜下”今日頭條 監聽 麥克風”就可以找到許多網友親身經歷的微博。

2019年初,《21世紀》報道稱,技術行業人士分析認為,今日頭條和抖音等對微信瀏覽器的 Cookie 進行了調整並將其回傳到了頭條的服務器。這種行為可能獲取到微信好友信息。

一些多閃用戶也發現,雖然他們未允許這些APP讀取自己的通訊錄,到與今日頭條和抖音一樣,還是可以推薦微信好友、手機通訊錄好友的多閃。

磐石之心曾與某知名網絡安全專家做過頭條系產品一系列行為的探討。他認為,目前的手機APP都通過雲端下發指令,即使是專業技術人員、安全工程師也很難抓住APP竊取隱私的證據,更別說是普通用戶了。

這種雲端下發指令的技術可以根據用戶所在區域、人群知識水平等維度精準下發,比如,在較為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下發指令,向非技術人員下發指令等,而且一旦發現有輿論反饋或技術偵察,還可以立即從雲端撤回指令。

3、誰來保護弱勢的用戶?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面對互聯網技術、雲計算的發展,科技公司若想要犯罪,真的是擋也擋不住,甚至無法獲取犯罪證據。

讀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心力交瘁,無能為力的感覺?這時候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發出“誰來保護弱勢用戶?”的吶喊。

目前,一些手機APP竊取用戶通訊錄,監聽手機麥克風,和間諜一樣在你身邊,可是你卻無能為力,甚至無力反駁。還好,這些手機APP的小偷行為只是為了獲取商業利益,還沒上升反人類的層面。

但是誰都不能保證沒有底線的企業,沒有約束的技術最終會為了更宏大且卑鄙的目的而釀成人類世界的災難。

最後,磐石之心嘶聲力竭地呼籲:所有科技公司都要“一心向善”,所有用戶要抵制沒有底線和良知的科技企業。除了呼籲企業自律之外,也真誠呼籲相關法律與時俱進。

法律要對那些利用所謂的人工智能、算法作為商業模式打掩護,實則侵犯用戶隱私的企業進行有力度的懲罰,提高他們的犯罪成本,以產生威懾力。

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的犯罪,其危害不亞於給食品投毒,對疫苗造假,都屬於斷子絕孫的罪行。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一些科技公司暫時只是竊取點用戶隱私,並不以為然。當這種“小惡”不被制止,不被懲罰,必然是對這類企業的放縱,讓他們更大膽的侵犯更多隱私,犯下更加不可饒恕的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