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漫天蝗災,看名相姚崇一招制勝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新唐書》

蝗災,是我國曆史上一種頻發的自然災害,蝗蟲所過之處寸草不生,進而會引發饑荒甚至社會動盪。大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地區爆發大規模蝗災,面對如此災難百姓們卻是又祭又拜,坐視田裡莊稼被蝗蟲吞噬而不敢捕殺。

面對漫天蝗災,看名相姚崇一招制勝

蝗災


認知有限,畏懼蝗災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不免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這就要從人們對蝗災的認知說起。古代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知有限,崇信天人感應。人們把蝗災看成是一種天譴,人力不可違抗。所以,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大唐各地官員和百姓都不敢捕殺,只是一味地焚香祭拜,希望能感動上天,使蝗災自滅。

開元四年,大唐朝廷正是名相姚崇主政。姚崇深知,漫天蝗災是對他執政的一個嚴峻挑戰,這個挑戰不是來自於可惡的蝗蟲,而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的人心,是對救災滅蝗的恐懼。只有全國上下正確認識蝗災,齊心捕殺蝗蟲,才能度過難關。

正視蝗災,決心滅蝗

崇奏:"《詩》雲:'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勸。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新唐書》

姚崇先是向唐玄宗上奏道:"《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些都足以證明滅除蝗蟲是應該的。蝗蟲怕人,容易驅除。田地都有主人,讓他們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會很賣力。夜間焚火,在旁挖坑,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只是因為沒有盡力。"姚崇的奏章引起了朝廷的議論,百官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唐玄宗對此也是猶豫不定。

面對漫天蝗災,看名相姚崇一招制勝

姚崇


姚崇繼續向玄宗進言:"庸儒拘泥不化,不知變通。古時曾有蝗災,只因不肯捕殺,以致發生饑荒,百姓相食。如今飛蝗遍地,反覆繁殖,河南河北家無宿糧,若無收穫則百姓流離,關乎國家安危。滅蝗即使不能盡滅,也比留下來形成災患為好!"姚崇在反覆進勸之下終於說服了皇帝玄宗。

黃門監盧懷慎曰:"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願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斷虵福乃降。今蝗幸可驅,若縱之,谷且盡,如百姓何?殺蟲救人,禍歸於崇,不以諉公也!"---《新唐書》

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疑懼不安。盧懷慎道:"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姚崇反駁說:"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孫叔敖斬蛇得到福報。如今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麼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殃,有我姚崇承擔,絕不會推諉給您。"盧懷慎無言以對。

多措並舉,齊心滅蝗

在上下形成共識之後,姚崇立即行動起來。他一邊發文一邊派遣御史擔任驅蝗使分赴各地,並在牒文中提出滅蝗的具體辦法:根據蝗蟲夜間趨火的特點,"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掩埋),除之可盡"。

為了提高百姓滅蝗的積極性,姚崇採取了特殊的賑災辦法,他將賑災糧食數量與滅蝗數量掛鉤,"採一石者,與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

面對漫天蝗災,看名相姚崇一招制勝

唐玄宗


與此同時,唐玄宗頒佈詔書,命各地驅蝗使嚴格審查州縣官吏在捕殺蝗蟲方面的成績,並予以公佈,以此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主要標準。

在大唐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姚崇通過上述舉措,總算使災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據《資治通鑑》載:"由是連歲蝗災,不至大飢"。

結語

回首名相姚崇的滅蝗經歷,說他一招制勝的這一招其實就是要群臣百姓樹立抗災滅蝗的信心、決心。無論面對什麼大災大難,首先就是要正視災難,樹立信心,只有上下齊心才能攻堅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