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外圍戰略":丘吉爾的大膽操作與自作自受,加里波利之戰

序言:

1944年6月6日,300萬同盟國士兵在法國北部諾曼底海灘登陸,也就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大君主作戰"。在這次登陸的29年前,另一群士兵在達達尼爾海峽背岸的加里波利搶灘登陸。這場所留記憶遠不及諾曼底輝煌的戰役,是後者之前,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加里波利之戰。

一、 丘吉爾的"外圍戰略"

1915年,已經碾壓了無數人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臺失控的戰車衝向更多的生命。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宣告西線戰場陷入了壕溝戰的泥潭,英法與德國就像兩個完全扭打在一起的摔跤手,都沒有抓住對方破綻,進而將對方掀翻的機會。投入西線的每一兵一卒都好似泥牛入海,數以萬計的傷亡往往只能換來幾公里的推進。為了儘快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協約國將領們將目光轉向西線以外,期望從其他地區尋找改變戰局的爆破點。法國人稱之為"外圍戰略"。

淺述

加里波利之戰形勢圖

儘管一戰涉及的地區規模史無前例,但僵持的氣氛已經蔓延到了各個戰區。同盟國在海外的力量已經所剩無幾,除了保羅·福爾貝克在德屬東非頑強但無關痛癢的貓鼠遊戲。塞爾維亞已經被奧匈帝國絞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還在中東與埃及的沙漠裡與英國人、阿拉伯起義軍周旋。東線則已經成為了德國人的重心:沙皇俄國遭受到了德國人的瘋狂進攻。在1915年5月開始的波蘭戰事中,俄國人遭受到了空前的慘敗:接下來的8個月裡,德奧聯軍如洪水般從東普魯士-喀爾巴阡推進到拉脫維亞、比薩拉比亞,即使沙皇親自接管最高指揮權也無濟於事。

這樣,出身顯赫,年輕而野心勃勃的英國海軍大臣,日後的二戰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了一個後人看來極富其個人色彩的大膽計劃:出兵打通被土耳其人封鎖的黑海航道,從而恢復對俄國的物資補給;甚至拿下君士坦丁堡擊敗土耳其,從東線攻擊奧匈帝國,以求改變整場戰爭的走向。這個要求在敵方核心領土開闢新戰場的大膽計劃,需求在亞歐大陸的咽喉,達達尼爾海峽北端的加里波利半島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登陸突擊戰。

淺述

加里波利半島地形圖

從地理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場極端的軍事冒險。但"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羸弱而又多線作戰的軍事力量給予了丘吉爾下險棋的契機。1915年1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向西方盟友求援,協約國順勢展開了規模前無古人的海上入侵行動,寧靜的加里波利半島海岸即將被鮮血染紅。

二、 初戰遇挫

1915年2月19日,伊麗莎白女王號無畏艦為首的協約國遠征艦隊開始炮擊加里波利半島的奧斯曼土耳其要塞與炮臺,加里波利戰役正式開始。持續了一個月的炮擊後,協約國將領自信滿滿,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薩克維爾·卡登稱只需14天就可兵臨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但3月18日艦隊便遇上了土耳其人的水雷,英軍兩艘前無畏艦和一艘巡洋艦在雷區沉沒,艦隊只得停止對達達尼爾海鮮的深入,但事實上土耳其人僅僅佈置了26枚水雷,要塞炮炮彈亦所剩無幾。儘管協約國壓倒性的海上力量最終取得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土耳其人也獲得了喘息與應對入侵的時機,協約國登陸部隊將要面對嚴陣以待的敵軍。

淺述

遠征軍登陸作戰

1915年4月25日夜晚,來自英、法、英屬印度、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聯軍在加里波利半島的五個海灘登陸。被稱為"地中海遠征軍",總兵力八萬人的登陸部隊中,主力是來自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這兩個英國自治領的遠征軍,也就是著名的"澳新軍團"(Anzac)。英國人在半島西海岸南邊的海麗絲岬登陸,澳新軍團則在北側的特佩岬登陸。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海灣,那裡高懸起伏的山崖地形給澳新軍團帶來了巨大困難;英國人與英印軍隊則在登陸場遭到了數量不足,但嚴陣以待的土耳其人猛烈阻擊,先頭200人的突擊隊僅有20人左右倖存。儘管奧斯曼土耳其守軍不能把英國人第一時間趕下海去,他們還是儘可能地殺傷了英軍登陸部隊,使之在佔領灘頭後無法繼續推進。少量法軍在半島東側的登陸僅僅一天即告失敗,被迫撤退。與協約國設想相反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僅僅在一開始有些潰退的現象,但他們立刻反應了過來,頑強地阻止了協約國遠征軍的搶灘登陸作戰。

淺述

奧斯曼第五集團軍的防禦陣線

登陸之後,儘管遠征軍以3000多人傷亡的代價佔領了灘頭陣地和幾個海岸村莊,接下來的每一步推進卻都困難重重。5月1日,英國海軍的三艘戰列艦相繼被德國潛艇擊沉,致使入侵艦隊被大量撤離;登陸部隊失去了海軍的火力支援。防守半島前線的奧斯曼第五集團軍第19師師長穆斯塔法··凱末爾趁遠征軍在灘頭筋疲力盡後展開反攻,儘管反擊戰被遠征軍的機槍火力擊退,但雙方慘重的傷亡宣告英國人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加里波利半島,和西線一樣,陷入了膠著的陣地戰。

三、 血腥、海岸拉鋸與撤退

戰役開始前協約國過於低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鬥力與抵抗決心。德國軍事顧問奧托·桑德斯作為加里波利前線的實際指揮官,指揮第五集團軍在半島上大量修築戰壕與碉堡體系,依託半島的多山地形,將遠征軍限制在了灘頭陣地上。

整個1915年夏天,雙方的反覆拉鋸從未導致戰役天平的傾斜,同時卻帶來了高昂的傷亡數字,遠征軍損失超過了一萬餘人,卻始終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禁錮在海岸灘頭與幾個沿海村莊。對土耳其人後方據點克利西亞和阿奇巴巴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凱末爾憑藉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的經驗,牢牢把握住了半島的制高點,使遠征軍,尤其南端登陸場的澳新軍團處於困境。大量屍體的堆積與炎熱的天氣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更造成了澳新軍團大量非戰鬥減員。

淺述

澳新軍團衝鋒

1915年8月,為了平息朝野輿論對於在加里波利這樣一個遠離西歐的彈丸之地進行如此大規模,卻又沒有效益的進攻的質疑;指揮官們必須證明這一次行動物有所值。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防守薄弱的薩弗拉灣展開。此時加里波利已經彙集了多達15個師的協約國部隊和16個師的奧斯曼軍隊。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但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進而佔領內陸制高點。桑德斯中將緊急抽調了其他防線近2萬的奧斯曼軍隊搶先在內陸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扮演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親自率軍遏制了遠征軍的攻擊,將搶佔制高點夏克·巴葉萊地區的澳新軍團惠靈頓營近乎全殲。協約國改變戰局的希望最終落空。

1915年10月,保加利亞的參戰迫使協約國轉移部分力量去保護希臘。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傷寒肆虐,遠征軍凍死、凍傷人數數以千計。儘管為了維護聲譽,前前後後投入了五十多萬人的英國政府並不想就此撤退。11月23日英國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半島前線後,無力獲得戰果、部隊大量傷亡的現實迫使英國內閣下令撤出遠征軍。從1915年12月月初持續到1月,9萬多遠征軍秘密登船撤出加里波利半島。諷刺的是,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加里波利戰役中,協約國最成功的行動確是總撤退。奧斯曼人幾乎沒能發覺對方已經撤退。1月7日的最後一次攻擊也被英軍擊退。1916年1月9日,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持續了長達11個月的加里波利戰役宣告結束。

四、 浪濤餘響

作為諾曼底登陸前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協約國傷亡多達17萬人,土耳其則傷亡了15萬人。不過土耳其人最終守住了海灘,沒能讓協約國威脅到君士坦丁堡,恢復黑海航線。

溫斯頓·丘吉爾,作為整個戰役的組織者,在1915年夏天國內的政治風浪中辭職,到前線擔任步兵營營長,直到一年後才重返政府。被認為應為戰役慘敗負責的阿斯奎斯內閣倒臺,勞合·喬治取而代之。黑海航線的落空,使得沙俄只能得到相當於之前5%的援助物資,戰爭資源的日益匱乏導致俄軍陷入崩潰,沙俄帝國最終在1917年春崩潰。

淺述

穆斯塔法·阿塔圖克·凱末爾,現代土耳其國父,民族英雄,首任總統

同盟國這邊,凱末爾則因在戰役中的英勇表現,一躍成為民族英雄,獲得了"君士坦丁堡救星"的稱號,並從此脫穎而出。戰後他指揮土耳其國民軍打贏了希土戰爭,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併成為現代土耳其第一任總統。他晚年被授予"阿塔圖克"的榮譽稱號,意即"土耳其之父"。

淺述

2015年澳大利亞的澳新軍團日紀念活動

儘管當年聲勢浩大的加里波利戰役已經被其他規模更大的戰役所暗淡,它仍是值得回憶的一場戰役。時至今日,當地農民依舊可以在田野中挖掘到此役的遺骨與殘物。遠征軍登陸的4月25日也成為了澳新兩國的重要節日"澳新軍團日",加里波利之戰被認為代表了兩國的共同特質:英勇頑強和袍澤情誼。總而言之,加里波利戰役作為諾曼底前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值得人們的瞭解與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